一日三餐、零食宵夜等日常饮食,既能为身体活动提供必需的能量,也对健康和寿命有影响。
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饮食因素导致的疾病负担占到了15.9%,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世界卫生组织也指出,全球每年约有1100万人因不健康饮食而死亡。在不健康饮食中,过量饮用含糖饮料的危害越来越不容忽视。据一项发表在《欧洲公共卫生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的研究显示,过去30年,中国因过量摄入含糖饮料而死亡的人数增加了近1倍。
什么是含糖饮料?
含糖饮料,指的是在制作饮料的过程中,人工添加了糖,而且糖的含量在5%以上的饮料。
添加的糖包括单糖(如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和双糖(蔗糖、乳糖、麦芽糖)。生活中常用的白砂糖、绵白糖、冰糖、红糖都是蔗糖。
常见的含糖饮料有软饮料、果汁、运动饮料、能量和维生素饮料、添加糖的咖啡和茶等。
通常,糖含量≤5 g/100 g的饮料,属于低糖饮料;含糖量≤0.5 g/100 g的饮料,可称为无糖饮料;含糖量≥11.5 g/100 g的饮料,属于高糖饮料。
含糖饮料的主要成分是水和添加糖,营养价值低,过多摄入可增加多种疾病风险。
有研究发现,每天多喝1杯含糖饮料,会使高血压、冠心病、2型糖尿病风险分别增加8%、17%和30%。
此外,过量摄入含糖饮料也会增加龋齿、超重或肥胖、肾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癌症和痛风的风险。
饮用含糖饮料,是很多人添加糖摄入的主要来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 g,最好是控制在25 g以下;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新研究有哪些发现?
研究人员对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的中国数据进行了分析,以评估过去30年(1990-2019年),中国及各省级行政区划中,因摄入含糖饮料导致的死亡人数,以及疾病负担。
分析结果显示,1990年中国因含糖饮料导致的死亡人数为23974人。死亡人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2019年,这一人数达到46633人,同比增长95%,近1倍。而在同一时期,全球的平均增长率约为30.4%。过量摄入含糖饮料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比,则从1990年的0.34%增加到2019年的0.46%,增加了35%。从不同性别看,男性因含糖饮料死亡的人数和增幅,明显高于女性。男性中,因含糖饮料导致的死亡人数由1990年的13381人,增加到2019年的26826人,增长了近100%;死亡人数占比则从0.37%增加到0.49%,增加了35%。女性中,因含糖饮料导致的死亡人数由1990年的10593人,增加到2019年的19807人,增长了近87%;死亡人数占比则从0.33%增加到0.45%,增加了39%。
从不同年龄段来看,随着年龄增长,因摄入含糖饮料导致的死亡人数和增长率越来越高。
在15-49岁、50-69岁和≥70岁人群中,因含糖饮料导致的死亡人数分别由1990年的2187人、8879人和12907人,增加到2019年的2220人、10414人和33998人,分别增长了1%、17%和163%。
15-49岁人群,因过量摄入含糖饮料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比增幅最大,由1990年的0.18%增加到2019年的0.26%,增长了43%;其次是≥70岁人群,由0.40%增加到2019年的0.51%,增长了28%;而50-69岁人群,则由0.37%下降到0.35%,下降了5%。
从整体疾病负担来看,中国人因过量摄入含糖饮料导致的:
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从1990年的647770.70年增加到2019年的1016191.00年,增长了57%;生命损失年数(YLLs)由540029.50年增加到807265.80年,增长了49%;残疾生活年数(YLDs)由107741.16年增加到208924.84年,增长了94%。
从不同疾病来看,过量饮用含糖饮料导致的最常见的慢性疾病死亡是缺血性心脏病和糖尿病。
从1990年到2019年,过量饮用含糖饮料导致的缺血性心脏病和糖尿病:
死亡人数,分别由21639人和2334人,增加到42098人和4534人,增长了95%和94%;伤残调整寿命年分别增长了49%和88%;生命损失年数分别增长了48%和61%;残疾生活年数分别增长了56%和105%。
从不同省级行政区划来看:
2019年,因过量饮用含糖饮料导致的死亡人数居前5位的省级行政区划分别为山东、河南、河北、湖南和广东,死亡人数分别为4337人、3881人、3010人、2762人和2611人;1990-2019年,因过量饮用含糖饮料导致死亡人数增幅最大的前5位省级行政区划分别为重庆、青海、甘肃、新疆和湖南,增幅分别241%、160%、156%、155%和140%。
研究有什么建议?
研究指出,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因过量饮用含糖饮料导致的死亡人数和疾病负担显著增加。饮用含糖饮料,与吸烟和饮酒一样上瘾,已成为现代社会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过量饮用含糖饮料,将会像高体重指数、高血压、高红肉食用、饮酒和吸烟等危险因素一样,变得越来越普遍。
作为含糖饮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碳酸饮料在全球的饮用量不断攀升。有研究发现,一半的中国成年人饮用含糖饮料,其中碳酸饮料是最常见的类型。2003年至2014年,中国人均饮料饮用量显著增长。2014年人均饮料饮用量高达119 kg,约为2003年(12 kg)的10倍。
研究建议,中国的控糖工作除了要定期检测和调查含糖饮料饮用量外,还应采取综合措施,如改进含糖食品加工技术、增加水和健康食品的供应、创造健康的饮食环境,以及公众教育和健康饮食咨询等。
对于个人来讲,生活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实现控糖目标:
不喝或者少喝含糖饮料,更不能用饮料代替水。
少吃甜味食品,如糕点、甜点、冷饮等。
做饭、炒菜时少放糖。
学会看食品标签中的营养成分表,选择碳水化合物或糖含量低的饮料,注意隐形糖摄入。
在外就餐或外出游玩时,更要注意控制添加糖摄入。
来源:新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