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收到的商品质量低于老用户,原因不只是大数据歧视

2022-11-03 11:15  

用户收到的商品质量却远低于老用户,该消费者怀疑自己被大数据“杀生”了。对此现象,有专业人士猜测“对于商家而言流量很重要,没有理由对慕名而来的新顾客泼冷水。消费者观察到的大数据‘杀生’,可能是用户画像中一部分客户被认定为高端客户,而另一部分不是高端客户。”(工人日报)

就底层技术逻辑而言,大数据既然可以“杀熟”,自然也可以“杀生”;而从市场营商逻辑来看,所谓大数据“杀生”却明显不合常理、解释不通。我们知道,电商的价值或估值,乃是基于所谓的“成长性”,这就意味着,其对于“流量增长”的渴求,是与生俱来、深入灵魂的。在这一基本游戏规则下,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平台还是网店,一般都是千方百计吸引、讨好、留住“新用户”的——电商大数据“杀生”,理论上是不会存在的!

然而,现实中,不少消费者却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电商“杀生”的存在。之于此,“把用户分为三六九等,看人下菜碟”的解释模型,似乎也说得通。其背后的算法判断很简单也很功利,那就是:高消费能力的客户,复购率更高。低消费能力的客户,更大概率是“一锤子买卖”;高消费能力的客户要用心维护,而低消费能力的客户则只需敷衍应付……把好货留给老主顾、优质顾客,这原本就是线下商业由来已久的传统。而今,似乎只是将之照搬套用到了线上场景内。

当然了,消费者隐约所察觉到的“杀生”,其成因还远不止于此。严格说来,其甚至都不一定是“大数据”的锅,而涉及电商上下游一些更具体、更复杂的问题。首先,应该承认,即便在工业流水线标准化生产的今天,同一产品不同批次间,往往也存在着差别。这种“微小的差异性”,经过社交平台“分享”“讨论”“放大”,未经详查,自动就被总结归纳为“大数据杀熟”。这里面,多多少少有误解的成分。

除此以外,还有必要厘清的是,很多网店在经营中都会采用“先刷口碑再走量”的策略,前期所售货品确实是“物美价廉”,而随着跟风买进者越来越多,卖家转入“控费增利”模式,压缩成本之下,品控自然也就退居次席了。诸如此类的操作,在“预售制”大行其道的今天,表现得尤为明显。第一波小批次试产的“样品”,与后续大批次下单量产的“标品”,完全就是两个概念。在攒了足够多的用户订单之后,卖家其实是没有“精益求精抓品质”的动力的。

电商网店的“杀熟”或曰“欺生”,未必然就是来自“大数据的歧视”,而更适合堪称是一种“循循善诱”“请君入瓮”式的商业营销算计。一点不高级,但真的满满恶意。

来源:封面新闻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008/202211/c909e4266a9d784bfcdca5c9861d99da.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