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6000年的牛肉,到底应该怎么吃?吃不对,会伤害心血管

2023-03-19 18:07  

6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会把牛肉烧焦食用、还会把牛骨敲碎吸骨髓。


3000多年前的周朝,在《礼记·内则》中有关吃牛肉的记载更丰富了:牛炙(烤牛排)、牛胾(切成大块牛肉)、牛脍(酱牛肉片)、牛修(牛肉条)。


秦汉时期,开始倡导民众“戒食牛肉”,只是在少数上流社会人士存在有吃牛肉的现象。这样的规定持续了上百年时间,直到唐朝。

两宋辽金时期,科技与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吃牛肉这件事上也有了显著突破,南宋时期,牛乳制品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了。


元代以后,牛肉菜品逐渐增多,牛乳制品的制法也开始丰富,不仅如此还有了“方法论”:元代《饮食须知》卷八《兽类》记载了水牛肉、牛乳、牛脑、牛肝、牛肠胃的食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到了晚清民国时期,西方饮食文化传入了中国,牛肉也吃出了更多花样,根据《造洋饭书》记载有:熏肉、烘牛肉、烤牛肉、烘牛心、牛肝、熏牛腰子、煎牛肉片等10多种菜品,牛肉也成为了城市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食物。

如今,牛肉的加工方式也变得更加多元丰富:粤菜的冬笋炒牛肉、豆豉青椒炒牛肉、酥炸牛肉卷、红烧牛肉;淮扬菜的番茄烧牛肉。还有比较有特色的比如:闽的炒沙茶牛肉、香港的虾酱通菜炒牛肉、湘的烩牛脑髓。

而牛肉什么部位最值得吃?怎么做才健康?

整体来说牛肉的营养成分比较优秀。但是对比蛋白质、脂肪、胆固醇的含量,有3个部位要少吃。

喜欢吃牛肉的朋友注意了!

肩肉、牛腩、胸肉这三个部位高热量、高油脂,对于肥胖、胆固醇高的朋友来说再喜欢也要忍痛割爱了!

一项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旗下期刊《动脉硬化,血栓形成和血管生物学》(ATVB)的研究发现:“经常吃红肉、加工肉类,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动物性食物总的食用量每多吃1.1份,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18%相关。

牛肉虽然优秀,但也要注意控制量,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

成年人摄入畜肉类每周总量控制在300克-500克,注意这里是包含了猪、牛、羊,鸡等整体的量。

少吃超加工的肉制品,肥肉、熏肉和腌制的,比如午餐肉,哪怕是牛的。

除了选好牛肉的部位和注意用量外,烹调方式也要讲究一下:

牛肉优选的烹饪方式:蒸、煮、炖,这些方式的反式油酸、亚硝酸含量较少。这三种做法可以把脂肪煮到汤汁里,冷藏以后油脂变硬了,下一次拿出来就可以直接去掉。

烤、炸、煎3种高温烹饪方式易使牛肉中产生有害物质,比如:反式脂肪酸、亚硝酸盐。

这3种制作方式希望大家不要经常吃,如果偶尔吃一吃,建议:

烤:160°C下40分钟;炸和煎制:226-228°C下3分钟。

制作的时候可以涂点果汁或是植物油做的腌料入味。

来源:健康榨知机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a/10008/202303/5a56d9fd6514e8ae733d4587a479a146.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