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就我国新冠溯源研究情况举行发布会。
中疾控:将新冠溯源政治化是中国科学界无法容忍的
针对近日世卫组织个别官员和专家随意发表新冠溯源相关观点,否定第一阶段联合溯源研究结果,国家疾控局副局长、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沈洪兵在发布会上表示,将新冠溯源政治化是中国科学界无法容忍的,也是不能被全球科学界所接受的。
国家疾控局副局长、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沈洪兵。
沈洪兵介绍,疫情发生后,中国政府与科学家积极与世卫组织沟通合作,响应第73届世卫大会决议,率先主动邀请世卫组织选派国际专家组两次来华合作开展溯源联合研究。在坚持“共同制定工作方案、共同开展分析研究、共同撰写研究报告、共同发布研究结果”的原则下,成功在武汉完成了第一阶段联合溯源研究,形成的《世界卫生组织召集的SARS-CoV-2新冠溯源研究:中国部分——世卫组织联合研究报告》得到了当时参与研究的国内外专家和世卫组织的充分认可。
他强调,在第一阶段联合研究过程中,中国向联合专家组提供了当时所掌握的所有溯源相关资料,没有隐瞒任何病例、样本及其检测和分析结果。
此外,在第一阶段联合研究已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基础上,中国并没有停下新冠病毒溯源的脚步,继续在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动物与环境乃至实验室检查等方向开展全面的科学调查研究工作。相关进展和结论也已经由中方科学家,通过与世卫组织和新型病原体起源国际科学咨询小组(SAGO)报告交流或通过发表文章等方式,与国际科学界和同行进行了分享。
亲身参与第一阶段溯源工作的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周蕾介绍,疫情发生后,专家组对武汉早期呼吸道传染病可能、可疑的新冠病毒感染的76000多人的病例资料,都进行了分享和深入的联合分析研究,当时结果得到了专家们的集体认可。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周蕾。
周蕾指出,在第一阶段联合研究过程中,专家组将中国境内2018年至2020年采集的38000多份的家禽家畜样本、以及41000多份的野生动物样本都进行了抗体或者核酸检测。这些结果提示都没有发现新冠病毒阳性。此外,科学家还对华南海鲜市场当时所有动物产品上下游供应链进行了追溯性调查,并没有发现病毒在动物当中传播的证据。
“这些研究结果当时就与世卫组织遴选的国际专家团队进行了分享,大家也都是认可的。”周蕾强调。
沈洪兵表示,后续众多研究发现也进一步证实了第一阶段的联合研究结果。他指出,将新冠溯源政治化是中国科学界无法容忍的,也是不能被全球科学界所接受的。
“我们奉劝世界卫生组织有关人士回归科学和公正的立场,不要主动或被迫成为个别国家把新冠溯源政治化的工具。”沈洪兵说。
中疾控:从未删除上传至全球平台的新冠早期研究数据
有外媒报道,中国疾控中心作者团队在关于华南海鲜市场早期研究数据的文章论文的投稿过程中,曾将上传至GISAID平台(Global Initiative of Sharing All Influenza Data,全球共享所有流感数据倡议)上的数据删除。
会上,沈洪兵回应称,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团队及平台均没有删除数据。文章正式发表后对外公开释放数据,数据及访问链接一直存在。
沈洪兵介绍,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团队于2022年2月投稿了一篇论文初稿到《Nature》杂志,在论文投稿和返修过程中,中国疾控中心等单位专家团队按照国际上科学论文发表的惯例,在GISAID的数据共享平台上传了论文相关的原始数据,仅用于杂志审稿人评审访问。并与杂志和数据库约定,在文章正式发表后对外公开释放数据,数据及访问链接一直存在,没有删除。
2023年3月11日,作者团队发现上传至GISAID平台上的数据在文章尚未发表、团队不知情的情况下,已被GISAID数据库工作人员提前释放。团队工作人员随即通过电话向GISAID平台询问了解情况。
GISAID平台工作人员表示,此次数据释放是GISAID工作人员“误操作”所致,平台随即关闭了数据共享,但数据仍保留在平台上。中方团队及平台均没有删除数据,用于杂志评审的数据访问链接也一直都在。作者团队上传数据的操作符合国际惯例。
沈洪兵表示,中方团队希望GISAID的平台工作人员对媒体、对世卫组织说明并澄清此事,还原事情真相。此外,他介绍,目前该论文的最新版本于4月5日已经在《Nature》杂志正式在线发表,所有原始数据也已经在国际和中国的四个数据库同步释放。
新冠通过实验室引入?
中疾控:极不可能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周蕾在回答记者提问时重申,疫情发生后,中方专家与世卫组织第一阶段联合研究报告中的结论被后续研究结果证实。目前中方对新冠病毒起源的观点并未改变,与报告相同。
周蕾介绍,当时在武汉,联合专家组分成了流行病学组、动物溯源组、分子溯源组,从这几个方面分别开展研究工作。因此,经由综合研判所得出的结论是科学可信的。
联合专家组对新冠病毒引入人类4种传播途径的可能性进行了定性风险评估,并用“极不可能”“不可能”“可能”“比较可能”“非常可能”5个层级评价。报告结论称:人畜共患病直接溢出的可能性是“可能到比较可能”;通过中间宿主引入是“比较可能到非常可能”的;通过冷链引入是“可能”的;通过实验室引入是“极不可能”的。
周蕾指出,在结束武汉的第一阶段联合溯源研究后,专家组继续按照当时在武汉制定的下一阶段工作方案和建议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种种研究结果也都证实了第一阶段的研究结论。目前中方对新冠病毒起源的观点并未改变,与联合研究报告相同。
国家疾控局:
中方已与国际同行分享
所拥有的研究成果和数据
近期有外媒报道质疑中国没有“立即分享2020年在武汉收集的数据”,并质疑中国为何不更早披露新冠病毒早期数据?会上,沈洪兵回应称不存在中方有意推迟或延迟释放数据。到目前为止,中方已经与国际同行分享了中方拥有的研究成果和数据。
沈洪兵指出,2021年1月至2月,世界卫生组织和中方联合专家组进行了联合溯源,流行病学专家到现场进行了实地考察。针对环境样本中发现的70多例PCR阳性感染样本,根据宏基因组测序结果提出了下一阶段的建议。针对世卫组织溯源报告提出的建议,中疾控开展了系列后续研究。
2022年2月,中疾控专家将华南海鲜市场的数据和DNA条码数据总结成科学论文,投稿《Nature》杂志进行同行评议,通过预印本平台进行公开,并按照国际惯例将原始数据上传至GISAID平台(Global Initiative of Sharing All Influenza Data,全球共享所有流感数据倡议)。目前相关数据已在国内外四个数据库同步释放,论文也已经在《Nature》杂志正式发表。
沈洪兵表示,根据世卫组织后续研究的建议,中国科学家做了进一步分析并撰文投稿。研究分析需要过程,投稿也有相应流程需遵循。目前预印本已经发表,后面的数据也会公开释放,不存在中方有意推迟或者延迟释放数据。
沈洪兵强调,第一阶段联合研究报告发布后,中国科学家进一步开展了大量的新冠溯源相关工作,有关研究成果也已及时公开发表。如对武汉2019年下半年(12月前)献血者的新冠血清学检测研究,已经发表在《Protein&Cell》杂志。
他介绍,对中国境内17000多只蝙蝠的病毒谱研究,也已发表于《National Science Review》杂志,研究没有发现新冠及其相关冠状病毒序列。到目前为止,中方已经与国际同行分享了所拥有的研究成果和数据。
武汉没有早于2019年12月的新冠感染病例
会上,周蕾介绍,2019年下半年(12月前)献血者的新冠血清学检测研究结果显示,在2019年12月之前,武汉当地并没有发现更早的新冠感染病例。
周蕾指出,在武汉第一阶段联合溯源研究过程中,中方践行承诺,非常快地组织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储存的健康献血者血清的检测工作,这些献血者都是2019年12月之前武汉当地的献血者。共涉及3万人、43850份血液样本。结果显示,血液样本中没有检测到新冠病毒抗体。
她表示,这个研究结果很好地回应了第一阶段联合溯源研究中的发现,即在2019年12月之前,武汉当地并没有发现更早的病例。这份研究已及时进行公开发表。
中国将继续及时与国际社会分享新冠溯源研究最新成果和数据
沈洪兵表示,作为负责任的国家和有责任感的科学家,中方始终积极与世界各国科学家分享研究成果。未来,希望各方秉承科学的态度,坚持以科学家为主体,加强交流合作和信息共享,在科学的轨道上开展新冠病毒溯源工作。中国将继续及时与国际社会分享溯源研究最新研究成果和数据。
北京化工大学生命学院院长、教授童贻刚指出,应在尊重第一阶段联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的研究,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效地推动溯源工作。如果不接受、不认可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重复第一阶段所做的工作,将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甚至会使后续工作走向错误方向。
北京化工大学生命学院院长、教授童贻刚
来源:南方都市报(nddaily)、N视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