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想你”路牌出现在武汉街头。它们有着相同的蓝白配色,底部写着坐标和指示方向,中间是高度相似的文案:我在某地很想你……
(相似的“想你”路牌出现在全国各地,许多游客前来打卡拍照,社交平台上“网红路牌”成了新晋流量密码)
这些“网红路牌”大多写着一些“浪漫”的词句,比如我在某地很想你、关于某地的遗憾只有你、想你的风吹到了某地等等。它们被竖立在不同的地方,店门口、大街上、景区里,有网友甚至整理出各地网红路牌的打卡攻略,吸引了众多人打卡。
在武汉江汉路,在一家小吃店外竖着蓝底白字的网红路牌,它曾经吸引了不少网友前来拍照。来自北京的游客陈依依说:
“刚看见的时候就感觉很稀奇,想拍个照发到朋友圈叫朋友他们一起过来玩,顺便到这里来吃吃夜宵。”
竖这块路牌的小吃店老板祝文奇说,当时立牌子就是为了吸引客流,牌子是在网上订购的,路牌的文案则是跟风选的:
“我们店里每天很多人都来打卡这个牌子,打卡完了,他其实不一定马上就会进来吃,但是照片会发到朋友圈里,而这个路牌上有店名,别人看到以后没准就会被吸引过来了。”
(祝文奇说店门口的这块“路牌”吸引了很多人拍照,店里的整体人气确实有所上涨)
在祝文奇眼里,这种“网红路牌”俨然成为了武汉餐饮行业的“引流利器”。王安丽在武汉汉正街经营着一家设计定制店,她告诉记者,现在对所谓“网红路牌”产品的需求量特别大,在外观上她可以做到和正规的道路路牌完全“一模一样”,而且安装位置可以自行决定,今年订单量更是同比猛增10倍:
“这个牌子我们可以做到和路边的路牌一模一样,有三个尺寸可以选。我们做了好多年了,现在每月有1000多个订单,根本忙不过来!质量完全可以放心,而且做好以后你想放哪里都可以。”
(记者同时在网上找到了一家定制店铺,回答与王安丽如出一辙)
路牌是否会误导游客、甚至影响正常路牌的指示作用呢?4月23日上午,记者来到武昌昙华林,发现一家位于昙华林坡顶的烧烤店门口赫然摆放着“128号”的指引路牌,可真正的“128号”却是距离烧烤店300米的社区服务站。
(“错位”的路牌放置在店铺正门口,很容易误导游客)
对此,服务站工作人员张敏(化名)告诉记者,这些所谓的“网红路牌”并非由行政部门设置的,而是商家自行设置的:
“这个牌子是商家自己设置的,我们完全不知道。其实它就是为了误导你随便弄的一个数字路标,这就是商家自己的宣传牌,不是路牌。而且这里的商家其实不属于我们街道管,所以我们只能尽力反映这种情况。”
记者注意到,去年5月1日新修订实施的《地名管理条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置、拆除、移动、涂改、遮挡、损毁地名标志。武汉市民政局地名办某工作人员表示,设置地名是一件严肃的事,有些网红路牌不仅“自创”路名,字体甚至比真实的路牌还要醒目,极易混淆路人的视线,属于“街头违建”:
“关于‘地名’国家有非常明确的表述。什么叫地名?江岸区是一个地名、建设大道是一个地名。根据《地名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对于乱起名的行为肯定有对应处罚。之前建设大道有个药店就用自己的店名违法私建路牌被发现之后,马上责令移除。”
在武汉,类似容易混淆视线的“网红路牌”还有很多,位于南京路与江汉二路交叉口处一家餐厅甚至直接将路牌摆在了路口,给来往车辆造成困扰。武汉市江岸区城管局景观科科长宗超告诉记者,这种网红路牌仅能放在店内作为装饰,一旦超过商家的“门框”位置就属于违规:
“这其实就是商家的宣传噱头,故意的让你混淆,合情合理但是不合法。目前没有任何法规允许商家做和路牌看起来一样的东西,我们所有正规的路牌都是要走正规流程制作的。你如果放在店里那我管不着,一旦超出店的门框就不行!”
(“我在武汉很想你”几乎成为十字路口的“新名字”,甚至比真实的路牌更醒目)
同时,类似的文案以及广告形式给人的观感已经从最初的让人“惊鸿一瞥”“排队合影”变成了“不胜其烦”“躲之不及”“。
对此,武汉市武昌区旅游质量监督站站长王虎表示,大家吐槽的本质其实并非是神似“路牌”的外形,而是内容创作“创新力不够”的内核。武汉很多有意思、有内涵的地名本身就可以做做文章,保留统一的“外壳”但是讲贴合武汉特色的“内容”效果可能就不一样了。随后他给记者举了个例子:
“其实对于景区来说,网红路牌在吸引客流方面是比较受欢迎的,我个人觉得不必‘一棒子打死’。但是,全国哪里都有烧烤,为什么就只有淄博烧烤出名了呢?所以关键还是看创意,让创意和路牌结合寻找新的突破口。”
正如王虎所说,现在的网红路牌叫好声与唾弃声糅杂在一起。部门要管理、商铺要人流、游客要差异化,究竟如何实现有效的融合治理?这已经是城市形象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因为,全国各地的网红路牌都面临着类似的尴尬。对此,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夏增明认为这其实代表了一种“荒芜社会式”的单一化价值观: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夏增民
“对商家来说,要有自己吸引客流的创意,符合自己商品的特色、品味和文化。同时对城市管理部门应该向体现文化多元性、地域特色、核心价值观方面进行引导。因为这不仅仅是引流的广告牌,更还是一个体现精神、价值、趣味的文化牌。”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梅志罡认为,网红路牌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没有考虑景观消费的可持续性,一哄而上蹭流量热点不可能持久。同时模仿路牌的城市景观,本身就是较为简单的创意,还涉及是否合法的问题。这些路牌从功能上与城市的市政交通设施冲突,从文化上与城市的底蕴没有融合: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福利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梅志罡
可以说这些“网红路牌”是让行人走错路,让文化走“歪路”。我们城市的文旅符号,要用心才能长红!同样是网红路牌,我们能不能用和路牌相区别的、有创意的方案来做类似的指向标,起到一个导流的作用,这个导流的过程本质应该是一种文化导流。
记者:钱雅雯
责编:刘贞 编审:刘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