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
“打蛇打七寸,挖树先挖根”
说的就是要抓住重点
湖北发展涉及方方面面、千头万绪
什么都是重点,就等于没有重点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是先行区建设的基础和支撑
哪些产业是重点?
怎么重点来发展产业?
湖北有着自己的考量:
举全省之力,在全省突破性发展
光电子信息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
生命健康
高端装备
北斗
五大产业
加快推动湖北产业转型升级
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光谷
日前,省委、省政府印发
《关于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
先行区的实施意见》
(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提出
以突破性发展五大优势产业为切入点
实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行动
以“湖北所能”服务“国家所需”
4月24号
湖北举行新闻发布会
湖北省副省长盛阅春
对《实施意见》中的
“突破性发展五大优势产业”
有关问题作介绍
湖北省发改委、湖北省经信厅
湖北省委军民融合办
主要负责同志就相关问题
答记者问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1.7%、高于规上工业14.7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41.2%;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98%;电子信息产业营收7600亿元……这是湖北亮出的2022年成绩单,多项数据均居全国前列。
不满足于此,湖北为自己设定了更高的目标——2025年,电子信息、汽车、生命健康产业规模将突破万亿元,高端装备产业规模将达到5500亿元,北斗产业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通过五大产业规模实力的稳步提升,带动湖北制造业产值迈上7万亿新台阶。
为什么干?
是我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以“湖北所能”服务“国家所需”的战略性举措。
打造“建成支点”的重要根基
加快先行区建设,主导产业必须先行。省委提出以超常规举措推动优势产业发展,加快形成若干个具有全国辐射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产业和世界级产业集群,有力支撑中部“支点”建设,筑牢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产业基础。
积极融入“双循环”的重要先导发挥我省产业厚实的优势,加快培育规模大、链条长、结构优、实力强的先导产业;促进“人物资信”四流融合,彰显“九省通衢”枢纽作用,在增强国内大循环、打造全国统一大市场可靠性中体现湖北担当,在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作出湖北贡献。
做强“四化同步”的重要引擎
省委提出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新型工业化是“四化同步”的主引擎。突破性发展优势产业,就是要切实发挥湖北产业优势、科教优势,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培育一批世界一流企业、塑造一批湖北制造名片,加快打造制造强国高地,推动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
湖北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及北斗等五大产业,在湖北有优势、在全国有分量。
5大优势产业涵盖了两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两大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以及1个国家实验室、6个湖北实验室等创新资源,是湖北科研人才最集中、科创平台最多、技术力量最强的领域,也是最能在国家所需中体现湖北所能的关键领域。
干成什么样?
加快推动湖北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在光电子信息领域,有实力有基础建设成世界一流的光通信产业高地、全国顶尖的新型显示产业集群、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激光产业基地和存储器基地、全国重要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
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湖北是汽车工业大省,全国汽车产业化程度最高、产业链条最完整的省份之一。去年汽车产业营收6922.9亿元,“武襄十随”汽车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动力电池、智能路网走在全国前列。我们要加快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和生产基地;
在生命健康领域,2022年,全省大健康产业规模近8100亿元。在化学原料药、生物疫苗、医疗器械等领域全国靠前,我们要加快打造技术先进、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生命健康产业体系,建设全国领先的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集群;
在高端装备领域,我省船海装备、商业航天及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研发制造国内领先,有条件形成若干具备国内领跑、国际较强竞争力的细分产业基地。打造全国内河绿色智能船舶建造基地和应用先行区;
在北斗产业领域,我省科研人才在全国举足轻重,要加快打造全国北斗产业发展高地。
实现突破性发展,就要有突破性的理念、突破性的行动。湖北坚持对标世界一流,集中火力、重点突破,打磨优势、积蓄胜势,举全省之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比如,建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省委常委领衔推动、省直部门协同联动、院士专家智力支撑、工作专班推进落实的工作机制。
怎么干?
从推进机制上求突破。建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省委常委领衔推动、省直部门协同联动、院士专家智力支撑、工作专班推进落实的工作机制,加强对五大优势产业的专项调度和督办落实。聚焦产业定位、目标任务、主攻方向,分行业研究制定三年行动方案、年度工作清单,绘制“时间表”、“施工图”,强化省级统筹,实施挂图作战。
从工作抓手上求突破。每个优势产业都组建一个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搭建一个产业服务平台,分行业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论坛、展会等高端平台。强化一批项目牵引,建立五大优势产业项目建设全周期服务机制,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基础设施、技术改造、科技攻关等项目。加快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对28个重点技术方向实施“尖刀”技术攻关工程,突破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成果。
从支持政策上求突破。统筹引导项目、资金、人才等资源向五大优势产业集聚,举全省之力形成优势产业发展的政策优势、产业生态、配套环境。在政府资金安排上,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向五大优势产业倾斜。在银企合作上,推行重点产业链金融链长制,积极支持五大优势产业项目建设。在产融合作上,推动各类产业投资平台聚焦优势产业,设立产业基金。
从供应链体系上求突破。依托省内龙头企业、骨干企业、行业协会等成立产业协作联盟。重点围绕汽车、装备、电子等产业,共建覆盖全行业的供应链新生态。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深度对接交流。
武汉华星光电生产的柔性折叠屏
光电子信息产业
光纤光缆产量全球第一,光电器件、中小尺寸显示面板产量全国第一,武汉光谷连续4年获评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晋级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涌现出每秒1.6Tb硅光互连芯片、2K高频PWM柔性屏、国产EDA软件、7nm智能座舱芯片等一批国内首款产品、国家急需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按照省委、省政府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部署,推动产业由全国领先迈向全球拔尖、“中国光谷”迈向“世界光谷”。
“六大行动”
一、产业规模壮大行动。支持国家存储器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支持园区加快专业化、差异化、绿色化发展;支持一批优势企业打造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公司,力促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
二、创新引领突破行动。支持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围绕集成电路、光通信、激光、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重点领域,实施“尖刀”技术攻关工程,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光电子信息技术创新策源地。三、品牌能力升级行动。支持中信科向千亿级企业进军;支持长飞光纤、高德红外、华工激光、光迅科技等公司打造成世界知名企业;持续办好光电子博览会等重大展会活动,全面提升湖北光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四、区域协同发展行动。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合作,支持武汉都市圈打造光电子信息产业研发生产基地;支持襄阳都市圈重点发展半导体、电子元器件;支持宜荆荆都市圈重点发展电子材料;支持潜江等地联动配套发展。五、产业生态完善行动。实施光电子信息产业重大人才工程,推动设立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强化资金等要素保障。六、产业融合发展行动。推动“光谷”与“车谷”双向联动,光电子信息与汽车产业融合发展,光电子信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光电子信息与生命健康产业协同发展,建设一批智慧工厂、绿色工厂、5G全连接工厂。
东风本田三厂总装车间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
2022年,全省规上汽车企业1578家,整车企业25家、汽车产量190.6万辆,营业收入6922.9亿元。“武襄十随”汽车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全国3个国家级汽车产业集群之一。在车规级芯片、自主控制器、智能驾驶等领域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国内首款全功率燃料电池乘用车-东风“氢舟”量产。武汉入选国家首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襄阳获批创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
发挥湖北汽车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以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为重点,建设全国汽车产能基地。
布局新赛道,跑出加速度
积极推进传统燃油车企向新能源汽车转型。
积极争取引进国际高端知名整车和国内优势车企在湖北投资布局,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形成原创性研究、系统化开发、模块化制造、集成化供货于一体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产业集群。鼓励汽车与电子、软件、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跨界协同发展。实施“车规级MCU与专用芯片、以及控制器研制”等重大科技专项。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网联化供应链,组建湖北省汽车供应链平台公司。统筹建设国家级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氢燃料电池检测基地。建成全国领先的汽车后市场服务基地。
生命健康产业
2022年,全省健康产业规上企业营业收入近8100亿元,规模、产值和影响力位居全国前列。建成亚洲首个生物安全P4实验室、全国首家认证的A3实验室,拥有8个生命健康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18个国家临床试验基地。近3年获得1类新药注册批件6个,每年新增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超50个,拥有在研国家1、2类新药超百个。
力争到2025年,湖北生命健康产业营业收入超万亿元,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建成全国领先的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全国生命健康产业发展集聚区、全国性健康消费中心。
“四个加快”
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支持人福医药、联影医疗等重点企业,联合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争取一批创新产品年内上市。
加快产业强链补链。健全生命健康领域中小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培育打造一批“隐形冠军”、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依托人福医药等细分领域龙头企业,推动成立若干个产业协作联盟。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国药集团中部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力争36个生命健康产业重点项目年内正式投产。加快出台支持产业发展政策干货。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生命健康产业投资母基金,重点出台支持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的突破性政策措施。
快舟火箭发射
高端装备产业
2022年,湖北省聚焦五大突破性发展优势产业,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促进科研攻关,相关投入经费超10亿元。以五大优势产业为主的技术交易持续活跃,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000亿元。
湖北明确重点聚焦智能制造装备、绿色智能船舶、航空航天和高端能源装备四大领域,建设全国高端装备创新高地、制造高地和数字化高地,到202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装备产业集群,产业规模达到5500亿元。
“四大工程”
实施创新引领工程。利用航天动力与材料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湖北省绿色智能船舶产业联盟、湖北省复合材料产业联盟等,建立科技产业园区,促进行业领域协同创新。
实施产业壮大工程。到2025年,打造百亿企业10家以上,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力争新增上市企业10家以上。以重大项目建设为引擎,推动高端装备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实施转型升级工程。推动数字赋能装备制造,实施数字赋能、制造焕新。擦亮湖北制造品牌,做优“武重”“武船”“三江”等一批老字号企业品牌,培育“东风装备”“锐科激光”“三丰智能”“快舟火箭”等一批特色产品品牌,着力打造武汉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船舶设计之都”和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实施融合发展工程。支持本地高端装备企业“走出去”,加快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加强技术创新国际合作,增强企业国际化发展水平;积极争取国内外游轮游艇市场份额;支持省内企业深度融入国产大飞机配套体系。鼓励高端装备与光电子、汽车、北斗、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跨界协同,拓宽高端装备产业体系。
北斗产业
湖北在测绘、遥感、北斗导航等领域的基础研究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武汉大学测绘遥感学科排名全球第一,武汉大学号称我国北斗领域的“黄埔军校”。拥有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多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湖北是全国北斗产业五大重点区域之一,武汉是中部地区最大的北斗产业集聚地,在芯片研发等领域引领全国。
到2025年,全省北斗产业总规模力争达到1000亿元,占全国市场10%以上,将湖北打造成为全球北斗高端人才集聚地、全国北斗原始创新策源地、全国北斗规模化应用先行地和全国北斗产业发展高地。
加快建设世界级北斗产业集群
在推进核心技术攻关方面,聚焦芯片研发、核心软件开发等,开展关键技术攻关,3项国家攻关任务加快进行。
在加快规模化应用方面,围绕交通、水利、农业、自然资源、智慧城市等重点领域,开展北斗规模化应用。今年1-4月,共推广北斗终端近10万套。在金融人才政策支持方面,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北斗产业基金群,完成20亿元北斗母基金和2支子基金注册。设立人才股权激励基金,为3家北斗企业52名高端人才提供股权激励融资近4000万元。在龙头企业培育方面,组建湖北省长江北斗数字产业集团,加快推进总投资100亿元国家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基地(二期)建设,打造湖北北斗企业“航母”。
湖北
坚持世界眼光
立足国家所需
展现湖北所能
以五大优势产业突破性发展
带动湖北产业能级提升
以超常规举措
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行动落地见效
为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
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来源:湖北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