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一个热搜引发网友热议
有网友发帖称
班级群里有个家长
因自家孩子吃了同学分享的蛋糕而生气
回家后,孩子被灌下50ml油
又抠嗓子催吐……
从聊天记录看,事情起因是幼儿园六一儿童节搞活动,一位孩子的妈妈提供了蛋糕,正当其他家长表达感谢的时候——一位妈妈却指出:“我今天批评孩子了”、“希望我的孩子在学校不要吃到任何孩子的东西。”
聊天记录截图
帖子里的对话中,疑似这位当事人妈妈称,自己对儿子的饮食十分讲究,只给儿子偶尔吃动物奶油蛋糕,而且几乎不碰反式脂肪的食物。因为怕托班的油不干净,没让孩子上托班。
这次得知儿子吃了同学的蛋糕给儿子实施了催吐,还是没能吐出来,觉得儿子仿佛被投毒,逼着儿子生喝橄榄油、椰子油、亚麻籽油排毒……
网友评论
@红豆布丁内卷王:小孩好惨,长大以后可能会报复性进食垃圾食品的。
@营养师王lina:如果孩子明白自己的身体状况,不能吃哪些东西或者对什么东西过敏,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自我保护,但如果妈妈行为过激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成长。
@折翼丛林:喝了几十毫升油不怕,怕一口植物奶油蛋糕?
@诡计多端的要饭人:说真的感觉这小孩会被班里孤立。
@Eisen读作艾森:学校不让带零食、蛋糕什么的分享怕的就是这种家长…………
@萨沙·AM· :一个普通的妈妈关心自己怀胎十月一把屎一把尿养大的孩子,你们倒好,跑学校乱投喂别人的孩子。
被这位妈妈视为毒物的植物奶油真的一口都不能碰?
标注“反式脂肪酸含量为0”的食物
就真的不含一点反式脂肪?一起来了解↓↓↓
植物奶油一口不能吃吗?
学会看配料表
因为反式脂肪酸,植物奶油被不少人贴上了“慢性毒药”“毒过杀虫剂”等标签。真有这么可怕吗?
其实,植物奶油、氢化植物油、反式脂肪酸并不能简单地划等号。不是所有植物奶油都是氢化植物油,氢化确实是生产植物奶油最常见的工艺,但也会使用棕榈油等未经氢化的植物油来生产植物奶油。
随着工艺及催化剂的改进,氢化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大大降低,甚至能做到不含反式脂肪酸。现在售卖的植物奶油或是含有氢化植物油的食品包装上,很多会在显著位置标注“反式脂肪酸含量为0”。
反式脂肪酸也不至于一点儿都不能沾。除了氢化植物油,天然食物和高温烹饪都可能产生少量反式脂肪酸,绝对禁止不太现实。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反式脂肪的摄入量不要超过总能量摄入的1%,折算出来一人一天的限量在2克左右。
很多产品会标示出反式脂肪酸含量,所以记得看成分表。
所以,植物奶油不至于一口都不能吃,但要学会看配料表,注意摄入量。如果配料表中有“氢化植物油”字样,营养标签里标注了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就可以据此计算。就算反式脂肪酸标注为零,也可以按照0.3g/100g计算,最大可能减少摄入量。
值得一提的是,植物奶油不能多吃,天然动物奶油也不能放开吃,其中的胆固醇、饱和脂肪酸也都是引起肥胖、心血管疾病的原因。
总之,不论是植物奶油还是动物奶油,都得适量吃,过量吃的话都不怎么健康。
业内人士称
超九成面包店都在使用植物奶油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面包店老板表示,作为糕点制品的宠儿,植物奶油有其独特的魅力:成本低、好定型、口感佳、易保存。目前市面上98%的面包店都在使用植物奶油。
不少细心的市民在日常购物时发现,超市的点心专柜琳琅满目,从饼干、面包再到曲奇以及各种派,标签标注着“精炼棕榈油”、“起酥油”、“植物黄油”、“植脂末”等添加剂,其实它们都是植物奶油的“昵称”。
在许多糕点食品的外包装上,有些食品配料表里明明有植脂末、氢化油,但是标签中标注的反式脂肪酸却为0。实际上,卫生部在2007年12月颁布的《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规定,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0.3g/100g时,可标示为0。因此,标注反式脂肪酸为0的食物不一定就不含有反式脂肪酸。怎么
区分动物奶油和植物奶油?
最直观的方法就是用手搓法来判断:将动物奶油、植物奶油分别涂于掌心,进行揉搓,动物奶油会很快消失在掌心,手掌内只剩余少量油脂,像涂了护手霜;而植物奶油揉搓很久后仍在掌心,随着揉搓时间的加长,植物奶油甚至会在掌心成形。
来源:央广网、博物、央视新闻、新华社、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37度里|长江健康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