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6月22日电长江之滨、青翠龟山下,有一处“古琴台”,为了纪念俞伯牙和钟子期而建。他们,一个以弹琴抒发心志,一个以听琴解读心声,一曲《高山流水》演绎出千古传唱的知音故事。
古琴台景区。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两千余年间,这段知音佳话在先秦元典中多有记载。2003年,古琴艺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故事发源地武汉因知情重义、崇礼守信的“知音文化”而闻名。
湖北曾先后出土发现的枣阳郭家庙的七弦琴、曾侯乙墓的十弦琴、荆门郭店的七弦琴、九连墩十弦琴,描绘了先秦时期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琴作为君子修身、贤人养性、文人展艺的大器,展现出独具特色的魅力。
“知音文化的核心是古琴艺术。古琴艺术能够流传至今、圈粉世界,得益于传承发展中形成的兼收并蓄的精神力量。”武汉音乐学院中乐系古琴专业讲师丁霓裳说。
自幼随父亲学习古琴的丁霓裳,在2019年10月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闭幕式大型编钟乐曲《钟鸣九天》表演中,以古琴与民族乐器和鸣。
自古有“四方贯通、九省通衢”美誉的武汉,地处全国地理中心,南北文化交汇。独特的地理优势赋予这座城市开放包容的特质。
武汉长江大桥。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近年来,武汉相继参与承办了《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上海合作组织民间友好论坛等重要外事活动,国际“会客厅”充满活力。
武汉的“朋友圈”也在不断扩大,目前已与61个国家的118个城市缔结友好关系,总量在全国城市中位居前列。
中法生态示范城落户武汉,贯彻产城融合发展的理念;与友城曼彻斯特在海绵城市及气候变化领域交流与合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贡献……近十年来,这座“知音之城”不断加强友城之间的实质性合作。
目前,中欧班列(武汉)已拥有47条跨境运输线路,辐射亚欧大陆40个国家、111个城市,初步形成了“联通欧洲、覆盖中亚、衔接日韩、连接东盟”的国际多式联运服务网络,成为国内外贸企业进出口的重要运输通道之一。
5月31日,满载木材、新闻纸等物资的7列返程中欧班列,在一天内抵达武汉。“运往欧洲的中欧班列数不断创新高,从欧洲返回的单日列数也在刷新纪录。”吴家山货运负责人刘宏涛说。
武汉光谷广场综合体。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在武汉学习生活近16年的波兰青年胡萝卜,成立了国际物流公司。借助武汉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便利,他将更多来自中国的产品运往世界各地。
一次,他把中国产的电动自行车通过中欧班列寄给波兰的舅舅,没想到带动家乡的亲戚朋友争相订购,还促成当地成立了自行车队。他骄傲地说,“一带一路”将中国与自己的母国相连接。
“为什么叫胡萝卜?因为特别。”热爱中国文化,能讲一口流利普通话的胡萝卜说,“给自己起个不一样的中文名,希望更容易被中国朋友们记住。”
来自危地马拉的塞莉娅已在武汉生活了12年,在武汉大学任教的她经常用西班牙语在网上直播,从老汉口的历史建筑、城市中心的“临时图书馆”,到市井街巷里的菜市场,俨然一名“武汉代言人”。
3月,武汉大学校园内樱花盛开。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我想让更多的人爱上这座‘每天不一样’的城市。”塞莉娅说。
越发国际范儿的武汉吸引着世界目光。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在武汉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总数由2012年的101家上升到309家。面向未来,“知音之城”武汉,厚积薄发、海纳百川,建设面向全球的中国内陆对外开放高地。
“知音者,相知相交,和合共生。‘知音文化’蕴含着相知友爱、重情守信的人生哲理,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亦具有世界共通性。”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说。
夏夜,市民们围着月湖之畔的古琴台散步漫谈。相传,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相遇,就在此处。
正在进行修缮保护、改造提升工程的古琴台,将于今年内以别致的设计、开放的姿态呈现。“知音”佳话将在人杰地灵的楚地继续讲述。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