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京剧院与罗田县人民政府关于央地共建京剧余派艺术传承基地签约仪式在罗田举行。双方经协商达成央地共建京剧余派艺术传承基地合作意向,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国粹艺术,支持地方经济和文化事业发展。
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表示,来到京剧鼻祖余三胜的家乡罗田,是一次“寻根”之旅。在吹响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新号角的使命感召下,京剧人要思考一个问题,京剧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京剧从“京剧三鼎甲”之一的余三胜来,从一代京剧旦角大师余紫云和京剧余派创始人余叔岩而来,从历代京剧艺术先贤前辈的奋斗实践中而来。寻根是为了守正,守正是为了创新。
为何寻根罗田?
罗田是千年古县、生态大县和旅游强县,也是著名京剧“三余”世家余三胜、余紫云、余叔岩的故乡。罗田县人文底蕴深厚,还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徐寿辉、明代医圣万密斋、清末民初著名国学大师王葆心等历史名人的故乡。
“罗田县作为京剧历史名人的故里,从2012年开始,在积极推进文化强县建设中,着力实施以‘京剧三余’为重点的名人文化建设工程,成立的罗田县余三胜京剧艺术研究会通过查阅文献史料和走访京剧界人士以及寻访余氏后人,收集到大量的史料、老照片以及传说,京剧三余的戏剧人生逐渐为家乡人所熟知。”罗田县政协主席陈世龙接受采访时说。
2014年8月,余三胜的第5代孙子余光终于第一次踏上故土七娘山,在先祖的墓前、在祖爷爷的故居前流连忘返、感叹万千。如今余三胜位于上余家塆的祖坟已修葺立碑,罗田县政府还在九资河镇中心修建了三胜广场,他的大型雕像矗立在广场的一侧,供前来寻根问源的京剧爱好者瞻仰,县剧团编演的大型古装黄梅戏《余三胜轶事》让他的事迹家喻户晓。
7月6日,王勇院长一行5人在罗田县白庙河镇付家庙村实地考察了东腔戏保护传承基地,深入了解了以哦呵腔、畈腔等山野唱腔行板,锣、鼓伴奏为主,富有大别山地域特色的东腔戏这一中国戏剧“活化石”与京剧的渊源;到三胜广场、三胜茶楼、三胜剧院,观摩了“情恋·大别山”情景音乐剧以及“梦回鸠兹”灯光演出秀,详细了解罗田县三胜文化建设和传承保护情况。
按照央地共建的思路,国家京剧院将支持罗田县打造京剧小镇,在罗田县设立国家京剧院创作基地、研究基地,创排新编京剧《余三胜》,召开余三胜和余派艺术研讨会,设置《中国京剧》专刊专栏研讨余三胜和余派艺术,设立京剧考级点,举办京剧艺术票友节,推动京剧文化元素与罗田文化旅游事业的结合等系列项目。
“从田野中来,到田野中去”
此前,京剧鼻祖余三胜籍贯在湖北罗田这一事实,竟被人“移花接木”到了外地。罗田县高度重视,以强有力的史料记载和遗址、遗物、收藏物件等予以佐证,对“余三胜是罗田人”予以正名。
(图片均为通讯员 华仁 拍摄)
王勇饱含深情地说,余三胜青年时期便离开了故土,学汉调、下汴京、搭徽班、闯天津,经冬历夏,摸爬滚打,在古都北京,从一个搭散班的戏界后生成长为春台班的当家主演,奠定了京剧以湖广音、中州韵为音韵基础,创作了流传后世的经典剧目,成为了京剧艺术的开山鼻祖之一,影响后世直至今天。因此讲好余三胜的故事,就是讲好国粹京剧的故事,它不只是家乡罗田人的事情,更是每一个京剧人的责任与担当。
7月7日上午,王勇率调研组一行在三胜故里九资河镇七娘山村,考察了余氏宗祠、余三胜祖墓。据《罗田县志》记载,余三胜,幼学汉戏,工老生,文武兼长,富于创新。在徽调汉剧合流形成京剧的过程中,将汉调基本语音与京、徽语音相结合,为京剧艺术奠定了音韵基础。
7月7日下午,双方召开了“罗田余三胜京剧文化挖掘弘扬工作座谈汇报会”,王勇谈到,余三胜自九资河镇七娘山村丰厚的文化土壤中孕育成长,他成长于乡间田野,通过自己对艺术的不懈追求,走出大山,走向京城,成为众人仰慕的京剧鼻祖。京剧最终还是要回“家”,要“从田野中来,到田野中去”。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