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黄冈发布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18条措施,通过实施“名医再现”“时珍人才”“医防惠民”“改革强基”四大工程,加快打造全国中医药人才高地和应用示范基地。
黄冈是医圣李时珍故里,有着厚重的中医药文化传承。中医药资源禀赋独特,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第一,十大楚药,黄冈有四。今年5月,黄冈入选“中央财政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目前正在全力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
黄冈将与全国知名中医药大学合作举办名医师承培训班。支持市、县中医院与专业院校合作,打造传承名医学术思想的特色学科。支持建设李时珍、万密斋等历史名医学术传承基地,建成后每个基地可获50万元补助。
开展“黄冈中医大师”“黄冈名中医”选树活动。新建45个名医传承工作室,获评国家、省和市级名中医工作室的,最高可获20万元补助。支持建设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推广基地(中心),每家补助30万元。
全市分三年招聘1500名中医药人员,实现人才总量翻番。引进2至3个中医战略人才团队。3年内遴选10名以上中医药方面的“市级青年拔尖人才”,每人安排50万元培养费用。提高中医药服务可及性,3年内实现市域智慧共享中药房、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医堂”、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阁”全覆盖。在全市公立综合医院建设30个中西医协同“示范”科室。
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加快构筑中医药发展“四梁八柱”,即建设一所中医药专业院校、一座省级中医药博物馆、一个省级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和一所省级中医院分院。
关于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若干措施
上下滑动阅读文件全部内容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推动我市中央财政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实施,加快推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创建工作,促进黄冈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制定如下措施。
一、实施“名医再现”工程
1、加强中医药师承名师培养。由市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与全国知名中医药大学合作举办名医师承培训班,每期培养30--50人。(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财政局,各县 (市、区)人民政府)
2、加强历史名医学术传承与学科建设。支持市、县中医医院与湖北中医药大学合作,打造传承名医学术思想的特色学科。支持建设李时珍、万密斋、庞安时、杨际泰、王叔和等历史名医学术传承基地,开展名医学术思想传承和研究,每建成1个基地,给予50 万元资金补助。(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财政局各县 (市、区) 人民政府)
3、提高师承教育积极性。加大对中医专业职称评审倾斜力度,中医系列实行单独评审,提高中医职称评审通过率。开展“黄冈中医大师”“黄冈名中医”选树活动。县级财政设立中医师承奖励基金,新建45个名医传承工作室。每验收合格1家国医大师工作室、全国名中医工作室、省级名中医工作室、市级名中医工作室,市级分别补助20万元、15万元、10 万元、5万元。(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各县 (市、区) 人民政府)
4、加大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力度。建立中医适宜技术医保目录,适当提高服务价格,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在全市中医医疗机构试推行中医适宜技术护理处方权。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全面推行艾灸健康服务。支持建设10家达到国家规范的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推广基地 (中心),每家补助30万元。(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医保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 (市、区) 人民政府)
二、实施“时珍人才”工程
5、加大中医药医技人员招聘力度。全市3 年内积极引进1500名中医药专业人员,每年不少于500 名,为中医队伍提供更加稳定的人力资源。(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委编办、市人社局,各县(市、区) 人民政府)
6、培养中医药高层次人才。按照现行引才待遇150%标准,全市引进2至3个中医战略人才团队。各县 (市、区)安排专项“黄冈市青年拔尖资金至少培育1个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团队。“黄冈市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中单列中医药人才指标,3 年内遴选不低于10人,每人安排50 万元用于人才培养。(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各县 (市、区) 人民政府)
7、改善基层中医药人员发展环境。实施“特岗中医师计划”,提高中医医师配置比例,全科医师中中医师占比不低于25%;保障基层中医药人员收入不低于乡镇卫生院平均水平,不足部分由县级财政补齐。以县为单位,实施基层中医药人员编制池统一管理,建立县管乡用轮岗机制。(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委编办、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 人民政府)
8、提高“西医学中医”实效。建立学分管理制度,将参加“西医学中医”培训学分达标、考试合格作为职称晋升优先条件。(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人社局,各县 (市、区) 人民政府)
三、实施“医防惠民”工程
9、提高中医药服务可及性。由县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负责建设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医堂”、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阁”,3 年内实现全覆盖。支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司化管理方式,建设智慧共享中药房,3年实现市域全覆盖。(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财政局、湖北省药监局黄冈分局、市医保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0、促进中西医协同发展。优先安排项目和财政资金,支持市中心医院、麻城市人民医院2家三甲综合医院打造成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在全市公立综合医院建设30个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财政局,各县 (市区) 人民政府)
四、实施“改革强基”工程
11、压实各级领导工作责任。实行“三级书记抓中医药”,市级主要抓规划、抓政策、抓考核,县级重点抓投入、抓品牌、抓队伍,乡镇着力抓推广、抓氛围、抓服务。(责任单位:市委办公室、市委组织部、市卫健委,各县 (市、区) 党委和人民政府)
12、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市县围绕中医药发展实际设立承担中医药管理职能的机构,合理配置人员,落实工作责任,形成上下联动的中医药工作格局。(责任单位:市委编办市卫健委,各县 (市、区) 党委和人民政府)
13、持续增加中医药事业投入。以 2022 年为基数,市县两级连续3年对中医药事业的预算支出年增长幅度不低于10%(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卫健委,各县(市、区) 人民政府)
14、强化医保对中医药事业支持。每年动态调整中医服务价格,以2022年为基数,3年内上调不低于30%;中医药医疗服务不受医保预付总额限制,按季度结算;参保人员在定点中医医疗机构住院治疗,住院起付线降低10%,报销比例提高10%。允许医疗机构将列入医保目录的院内中药制剂在全市医疗机构打通使用。(责任单位:市医保局、市财政局、市卫健委,各县(市、区) 人民政府)
五、构筑中医药发展“四梁八柱”
15、建设湖北中医药大学黄冈校区(李时珍学院)。坚持高起点、高水平谋划,建设湖北中医药大学黄冈校区,加大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力度。(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卫健委)
16、建设省级中医药博物馆(李时珍中医药博物馆)。积极做好争资立项工作,加快推进省级中医药博物馆建设,提炼中医药文化精神标识,擦亮李时珍金字招牌。(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文旅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
17、建设省级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引导有效资源,聚合全省高校、医院、中医药企业和地方政府力量,培育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等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国家级、省级研发计划立项申报。(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各县 (市、区) 人民政府)
18、建设湖北省中医院分院 (李时珍医院)。加强与省中医院对接,由省中医院派遣医院管理和专家团队对薪春县李时珍医院进行全面管理,建成省中医院分院,实现一体化管理、同品质输出,提升黄冈中医药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市卫健委,薪春县人民政府)
本措施自2023年8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25年12月31日。奖补资金按照《湖北省黄冈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实施方案》中资金分配方案和分担机制,遵循“谁受益谁分担”的原则,除中央和省资金外,其余部分由市、县两级财政分担。
来 源:湖北省政府网、黄冈政府网、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