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千年古城里烟火升腾

2023-09-06 16:23  

不到喀什,就不算到新疆。不到古城,就不算到喀什。

跟着“四季看新疆”采访团到喀什,首个采访点就来到了喀什古城。

晚上10时,华灯初上,喀什古城又热闹起来。赏民族风情,尝风味美食,体验传统手工艺……从四面八方涌入的游客沉浸其中,惊呼到了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

它是坐落在古丝绸之路、历经千年风霜雨雪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国内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伊斯兰古建筑群。完成旧城改造后,它变成一座开放式旅游景区,虽然头顶着“5A”的桂冠,但没有围墙,不收门票,游客24小时来去自如,在国内众多古城中成为“一股清流”。

步入“古丽的家”中,小院内被游客塞得满满当当。80岁的司马义·萨迪克唱起歌跳起舞,与游客们展开互动。这位“喀什老爷爷”每天都会在喀什古城门前跳舞,在网上具有很高的人气。

1990年出生的沙拉麦提古丽·卡日,是这家民宿的主人。她生在古城、长在古城,曾是一名导游,2017年她在完成改造的喀什古城内开起了第一家民宿,8个房间天天爆满。她常说,从“喀什旧城”到“喀什古城”,让城里的人和房都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漫步在3.6平方公里的古城里,土陶巴扎、药茶巴扎、花帽巴扎、铁器巴扎,在一条条巷子里绵延不绝,原汁原味保留了喀什古城的传统巴扎文化。

65岁的买买提艾力·吾布力坐在坎土曼巴扎铁业社内,一丝不苟敲打着手中的作品。从他的曾祖父算起,这间打铁铺历经五代传承,炉火不熄。在旧城改造中,他家的打铁铺旧貌换新颜,但土灶、炉火与捶打交织而成的打铁技艺,被完整保存下来,并且经过改造、提升、活化,上了一个新台阶。

如今喀什古城内还生活着2万多户、4万多人的原住民。他们白天在楼下店铺当老板,夜晚上楼回家休息,生活、经营两不误,仍然是古城的主人。

跟随大批游客涌入的,是一批前来“淘金”的新面孔。

汗巴扎夜市上,人头攒动。41岁的金福龙在自家店里忙的脚步挨地。不满20岁他就拜师学厨艺,做得一手好饭。后来自己开餐饮店,一下子赔了上百万元,辗转到乌鲁木齐、喀什等地务工。2019年,他看到改造后的喀什古城人气很旺,“淡季不淡,旺季更旺,房租也不高,值得搏一把。”

他租下门店,在店门口支起直径2米多的大锅,做一锅饭要倒入100多公斤大米,再配以羊肉、红白萝卜、葡萄干、鹰嘴豆等辅料,慢火蒸上4小时,香喷喷的手抓饭出锅,每锅能卖上千份。每天两锅,供不应求。金福龙说,是喀什古城重新让他找回了事业和自信。

返乡大学生们也选择了在喀什古城创业。站在“迪力和迪雅咖啡馆”门前,喀什小伙迪力夏提·吐尔逊抱着9个月大的儿子,和来自坦桑尼亚的妻子海迪雅一起,向游客推荐自家的咖啡饮品,这个家庭组合吸引了不少游客的关注。

迪力夏提说,他和迪雅是在福建读书期间相知相恋,并走入婚姻殿堂。这两年,他看到喀什古城的旅游越来越火爆,妻子也被古城的文化底蕴和民族风情所感染,两人决定回乡创业。他们在喀什古城租下3间门面,店名取自两人名字,专门经销来自非洲的咖啡豆。经过半年试水,他们收获满满。

一些游客也留了下来。90后郑州姑娘王玮,是个文艺青年。4年前,她和朋友来喀什旅游,一下子爱上了这座古城。在返程的当天,她租下两座民居。几个月后,她辞去工作回到喀什古城巴格其巷,先后开了“沐色民宿”和“沐色咖啡”,并与这里的居民结下深厚友谊。

喀什古城的讲解员麦尔哈巴·阿迪力对记者说,喀什古城里现有近100家民宿、160多家旅拍商铺,相当一部分的经营者都是外地来的游客,他们因为一次旅游,爱上了喀什古城,就留了下来,“游客变创客”,成为古城里的一份子。

喀什古城景区管委会对外宣传科科长阿地力江·阿不都卡德尔,从2010年就参与到喀什旧城的改造中,他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喀什古城蝶变的全过程。他说,古城里有摄不完的美景,录不完的故事。正是古与今交相呼应,外来者与本地居民和睦相处,让这座古城始终充盈着浓郁的烟火气息,也为这座古城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喀什文旅局的负责人介绍,截至8月底,今年喀什旅游接待游客已达262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7亿元,均超过年初确定的年度目标。而这,与喀什古城的爆火密不可分。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慧 尚杰 赵明昊 王艺钊)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210/202309/d68d5361b27a4533f95ce87fb3fad7c2.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