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释义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195°,在每年公历10月7日-9日交节。寒露,是深秋的节令,干支历戌月的起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寒露节气和白露一样,是根据地面水汽凝结现象来确定的。由于寒露节气气温比白露更低,我国北方地区天气由凉转冷,入夜后寒气袭人,所以称为寒露。
节气特点
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寒露节气后,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热气慢慢退去,寒气渐生,昼夜的温差较大,晨晚略感丝丝寒意。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天气常是秋高气爽、晴空万里。
秋分到寒露全省预警发布情况
(2018-2022)
据秋分至寒露期间预警大数据统计分析显示(例如:2022年寒露为10月8日,统计上个节气秋分9月23日 0:00时至10月7日23:59:59期间有效预警数据),近5年全省平均发布预警数量281条,其中2021年发布预警数量641条,为近5年最高峰,比发布量最少的2018年多600余条。
寒露节气,冷空气入侵频率强度加大,使得大风预警占据预警信号的榜首,为31.6%。 等级以黄色、蓝色预警信号为主,占比分别为36.5%、32.8%,其中大风蓝色预警发布量479条位居第一,黄色预警发布量最多为雷电243条。
秋分至寒露全省预警发布情况
2023年
2023年秋分至寒露期间,全省共发布预警信息122条,恩施位居榜首,十堰、襄阳紧随其后。从各地发布灾种来看,受冷暖空气交汇影响,暴雨、雷电预警频发,占比分别为65.6%、14.8%。鄂西北等地出现重度连阴雨,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发布量相对较高,占比8.2%,需加强防范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交通安全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冷空气带来的显著降温,对晚稻生长不利,应加强田间管理,采取防御措施。
湖北省寒露节气特点
寒露节气前后,北方冷气流增多加强,逐渐向南方渗透,我省大部地区在寒露期间暑热褪去、秋意渐起。近30年秋分至寒露期间,我省平均气温在20.6℃,平均最高气温为25.7℃,平均最低气温为16.9℃,昼夜温差较大,凉意十足。若冷空气足够强,一些年份也会出现连续低温及阴雨天气,对秋收秋种有一定的影响,稻区要注意防御寒露风的危害。
2020年9月10日-28日,江汉平原、鄂东中南部共34县市出现日平均气温持续低于22℃的寒露风天气,其中石首、监利等7县市达重度寒露风等级,持续寒露风天数7~8天。
连阴雨导致中稻出现穗上发芽等现象 ↓↓↓
(武汉东西湖区,2020年9月21日)
(荆州公安,2020年 9月21日)
什么是寒露风?
寒露风
寒露风被定义为寒露节气前后(9月1日~10月10日),因冷空气入侵或台风与冷空气共同影响,造成双季晚稻孕穗至抽穗扬花期受阻,导致空壳率增加、产量下降的低温冷害天气。南方晚稻区民间俗称的秋季低温、社风、翘稻头和秋风寒,都属于寒露风范畴。
寒露风的类型
寒露风等级划分
寒露风农业预防措施
(来源 湖北气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