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这首伴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红色歌谣,正是红安儿女不畏牺牲、前赴后继、英勇奋战的真实写照。 新时期,铜锣精神,同样激励着红安人民奋勇争先,红绿融合正助推革命老区实现多彩蝶变。
记者张高晖:村落是生态环境监管网格中的最小单元,在红安,每一个村都配备一个生态环境监督员,那生态环境监督员的职责是什么呢?今天我们跟着红安县杏花乡受益村的生态环境监督员秦长江一起来了解一下。
红安县杏花乡受益村生态环境监督员秦长江:接受群众对环境问题的投诉或者是反映的问题,我们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就帮他们解决,如果解决不了的话,我们就向环保局进行反应。
去年,秦长江在畈上塆的一次巡查中发现,天气一热,家附近的水塘就散发出阵阵恶臭,引来不少苍蝇。他不敢大意,赶紧向当地的生态环保部门反映。当地的生态环境部门接到问题反映后,第一时间组织实地踏勘、了解该村人口分布、地形特征和污水排放等情况。
黄冈市生态环境局红安县分局水污染防治股负责人刘雄伟:结合共同缔造理念,提出采用无动力污水处理模式,终端采取化粪池沉淀+生态塘,并利用水生植物对有机污染物进行吸收,进一步提升水质。
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受益村投入资金30余万,对全村的污水管网进行改造。
红安县杏花乡受益村村民肖汉明:路面就没有脏水(排放),家家户户的(管网)都连通好了。村民也对这个很认可。
用“小网格”赋能“大环境” 。近年来,红安县全面推行生态环境网格化监管模式,建立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网格,像秦长江这样的生态环境监督员遍布在全县13个乡镇(场、处)393个村(社区)。他们巡查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垃圾收集点、宣传环保相关知识及法律法规,排查化解辖区内各类环境风险隐患和突出环境问题。
红安县杏花乡党委书记程晓松:对环境卫生区域实行网格化管理,点面结合,全面构建无遗漏、无死角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以强有力的举措,确保全乡山青水绿环境优。
环境监管不断向基层延伸“触角”的背后的彰显着红安县党委政府以生态环境网格化监管为抓手,筑牢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屏障,扎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的主动担当作为。
红安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秦良骥: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监管、村居全面负责、社会支持监督”的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划分以县、镇、村(社区)为单位的三级网格监管体系,打通环保监管最后一公里。
从以下这样一连串的生态数据,便能看出红安县生态的“蝶变”升级。
2023年1-9月份红安6个地表水考核断面均达到国考、省考、市考要求。全县启用的12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县城区PM2.5平均浓度32微克/立方米,PM10平均浓度57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84.8%。全县无受污染地块,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等级为优先保护类。
对于广大群众而言,变化的不仅仅是数据,而是实实在在的感受。今年,省生态环境厅发布关于命名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名单,长竹村榜上有名。
金秋时节,走进红安县杏花乡长竹村,映入眼帘的是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农家小院,青山栈道、亭台池塘。
红安县杏花乡长竹村上杨家湾村民杨胜明:现在一河两岸,河边的凉亭有跳舞的唱歌的,我们群众都非常满意。环境方面,每个人都自觉地去做义务工打扫卫生,进行环境保护。
这两年,长竹村以省级生态村创建为契机,累计投资500余万元,推进道路硬化、生态绿化、污水净化、环境美化,人居环境显著提升。
红安县杏花乡长竹村支部书记耿协富:今年,长竹村荣获“湖北省生态村”称号,我们将继续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汇聚多方力量参与,绘就“和美乡村”新图景。
坚持生态优先、全民参与的工作理念,红安县奋力推进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和示范村创建。目前已经创建省级示范乡镇8个,省级示范村33个。
在创建中,从县到乡镇、社区、村组,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逐渐凝聚起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共识,各级各部门共同唱响“生态环保歌”。
红安县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黄丛发:完成生态廊道建设300公里,适宜道路绿化率达95%。建立生态修复保护长效机制,完成重点生态区域保护修复17.88万亩。全县森林生态质量明显提升。
红安县河湖长制办公室工作人员胡浩:推进县、乡、村三级河湖长巡查履职;持续开展“周末大清河”行动;强化“清四乱”行动;走深走实“河湖长+检察长”工作机制;开展幸福河湖建设。
黄冈市生态环境局红安县分局积极主动作为,把环保之责抓在手上,落在实处。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取得显著成效。
黄冈市生态环境局红安县分局党组书记、局长卢胜红:持续打好新一轮污染防治攻坚战,我县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率已连续三年达到84.9%以上;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三个考核断面达标率100%;严格环境执法,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一张张生态治理工作的“绿色王牌”,让红安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步伐越来越有力。目前,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等六大方面35项指标均已按时序推进,省级文明县城、省级森林城市、省级园林县城、省级卫生县城创建工作一体推进。
红安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秦良骥:实行每周一调度、每月一通报、每季度一拉练,对工作推进不力、责任落实不到位、未按时间节点完成任务的单位或个人,通过通报曝光、纪律约谈等方式及时督办问责,全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倒水河是长江一级支流,流域面积1793平方公里,其中流经红安县102.8km,流域面积135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75.5%,也被誉为红安人的“母亲河”。然而,随着人为活动和过度开发,流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红安县高桥镇杨河村支部副书记黄宏伟:小时候这条河里,水是蛮清亮的,之后这个周边的养殖种植啊,那个水环境就不好了。受到污染以后,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很不方便。
整治迫在眉睫。严守水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底线,红安县积极谋划、申报倒水河流域水生态修复项目,助力水质持续改善。总投资5000万元的倒水高桥河水生态修复工程是倒水河流域重点环境污染治理项目,建设已经接近尾声。
黄冈市生态环境局红安县分局项目办负责人罗鹏:(项目)通过人工湿地模拟自然湿地的结构和功能,人为地将河水投配到由填料、水生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构成的独特生态环境系统中,从而达到水质净化提升的作用。
项目占地约7万平方米,设计水质处理规模为3万立方米/每天。通过拦河坝将倒水高桥河水引到生态沉淀塘,再通过氧化塘、水平潜流湿地、表面流人工湿地和沉水植物塘,净化之后再通过管道直流到高桥沟的下游。
湖北省航道工程有限公司技术经理明林林:项目在试运行阶段中,我们通过调试,使水质可以达到一个最好的处理效果,其中COD的去除率可以达到23%,氨氮的去除率可以达到48%,总磷的去除率可以达到31%,极大地缓解了高桥河的水污染负荷。
如今,在倒水高桥河流域,一幕幕清渠如许、花香鸟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正在徐徐展开。
红安县高桥镇杨河村村民黄星华:水源质量提高了很多,变成了个大公园,成为大家休闲散步的好场所,所以群众拍手叫好。
好消息纷至而来,当地谋划申报的倒水河(红安段)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成为我市首个成功申报成功的中央预算内资金项目,即将开工。今年以来,红安县以流域综合治理的思路谋划、推进、实施项目8个,总投资7.8亿余元。
黄冈市生态环境局红安县分局党组书记、局长卢胜红:下一步,我局将继续积极探索生态环境项目建设新路径,争取在EOD模式、专项债项目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以项目建设推动我县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红色是红安最亮的底色。去年年底,文化和旅游部发布10家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名单,红安便是其中之一。当红色文化与青山绿水相融,能迸发出多大的能量?
投资超22亿元的红安钓鱼台景区是我市重点文旅项目之一。在这里,“天下第一大铜锣”观景体验、文化主题水幕光影秀《传奇红安》、亲子嘉年华和不断上新的市场爆款产品吸引大批游客前往景区游园打卡。
红安钓鱼台旅游景区办公室主任胡莉霞:2023年春节、五一小长假等重大节假日期间,游客量突破10万人次以上,成为红安和黄冈市、大武汉都市圈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地,黄冈市文旅行业的靓丽新名片。
近年来,红安县充分发挥“中国第一将军县”影响力,串联全县红色资源引领高质量发展,形成以红色旅游为核心的全域大文旅。
红安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罗军:今年重点推进黄麻起义纪念园游客中心综合体、亮剑文化产业博览园、南斗天湖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熊家湾田园谷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打造红色印迹之旅、绿色生态之旅、和美乡村之旅、重温清廉之旅等红绿相融旅游线路。
传承红色基因,引领绿色发展。红安严守红线、底线,明确以园区为主阵地,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打造“家居产业链最强县”的战略目标。目前,红安高新区累计落户家具及配套企业130多家。
红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张智:实行精准专业招商,提高准入门槛,着力推出一批含绿量、含新量、含金量高与碳排放量低的“三高一低”项目,构建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园区。
与此同时,红安积极推进建材、矿山等传统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大力推广应用清洁生产工艺,推动工业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积极谋划减排项目,持续推动产业提档升级。
红安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秦良骥:以强县工程和乡村振兴为主攻方向,努力把生态优势变为发展优势,转变发展理念,激活发展动能,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红安实践。
‘红’是红安的底色,‘绿’是发展的新路,探索红绿交融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红安一直在路上。新征程呼唤新作为,在‘红土地’上做足、做好‘绿色发展’这篇大文章,我们相信红安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来源:黄冈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