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那是鹤鹬!”11月3日,在湖北孝感朱湖国家湿地公园南区池塘,经过这里的候鸟保护志愿者李先生忽然低声惊呼,“它们可是境外来客,大多从挪威横跨西伯利亚北部来到朱湖,不可多见哩!”
顺着他的手指,我们迅速弯腰慢步躲进矮丛,只见一群近百只的鹤鹬正聚集在池塘,或许是经过山一重、水一重长途跋涉的艰辛,大多鹤鹬正将拥有长嘴的头扎进翅膀,放心酣睡,只有少数几只鹤鹬担当警戒责任,在池塘中漫不经心的觅食,场景十分惬意。
“看来,它们是故地重游,知道这是一个安全放心的地方,这才近乎没有设防呀!”李先生跟踪保护鸟类多年,可谓“野外知鸟性”,“鹤鹬警惕性很强,人一接近它们就要起飞升空”他说。
鹤鹬(学名:Tringa erythropus),是鹬科、鹬属的小型涉禽,体长26-33厘米,夏季通体黑色,眼圈白色,在黑色的头部极为醒目。背具白色羽缘,使上体呈黑白斑驳状,头、颈和整个下体纯黑色,仅两胁具白色鳞状斑。嘴细长、直而尖,下嘴基部红色,余为黑色。脚亦长细、暗红色。冬季背灰褐色,腹白色,胸侧和两胁具灰褐色横斑。眉纹白色,脚鲜红色。腰和尾白色,尾具褐色横斑,飞翔时红色的脚伸出于尾外,与白色的腰和暗色的上体成鲜明对比。
鹤鹬在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北极冻原和冻原森林带,常在冻原上的湖泊、水塘、河流岸边和附近沼泽地带活动,也出现于低矮的冻原疏林和林缘沼泽地带活动。非繁殖期则多栖息和活动在淡水或盐水湖泊、河流沿岸、河口沙洲、海滨和附近沼泽及农田地带活动,也出现于高原湖泊和低山丘陵地区的河流与湖泊沼泽地带。主要以甲壳类、软体动物、蠕形动物、水生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
鹤鹬在中国仅繁殖于新疆。每年秋天,它们从挪威横跨西伯利亚北部,往东一直到楚科奇半岛,越冬于地中海、非洲、波斯湾、印度和中南半岛等地。
鹤鹬的繁殖期为5-8月。主要繁殖于北极苔原和有稀疏树木的苔原森林地带。营巢于湖边草地上,或苔原和沼泽地带高的土丘上,也在岩石下、倒木下或树下营巢。巢甚简陋,多是在松软的苔原地上压出的凹坑;内垫有枯草和树叶。每窝产卵4枚。卵的颜色为淡绿色或黄绿色,被有黑褐色或红褐色斑点。卵的形状为梨形,大小为42-51.5×30-34毫米,雌雄轮流孵卵,但以雄鸟为主。
鹤鹬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国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生态、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万里来寻故地,理当待为上宾。”朱湖野生动物保护站工作人员洪杰说:“现在正是南迁候鸟体力消耗巨大的时节,我们一定要加倍保护,善待候鸟,珍惜生态。”
来源:孝南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