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2月8日),第3届中国当代美术史论家邀请展“余事:艺术史家的艺术”在武汉合美术馆开幕,同期举行了主题为“知识共构:史论研究与美术实践”的论坛活动。
本次展览由合美术馆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联合主办,在2022年12月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美术馆展出后,巡展至武汉合美术馆。“艺术史家的艺术”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美术馆着力策划的展览品牌,每两年举办一届。展览以“余事”为主题,贾方舟、鲁虹、李伟铭、王璜生、李行远、李公明、杨小彦、孙晓枫、李若晴、刘礼宾、庄程恒、王艾(按年龄排列)12位参展美术史论家来自国内重要的美术院校和研究机构,涉及老中青三代史论家,展览充分展现了当代美术史论家的艺术才情和对艺术的热爱及对“文化自信”的坚定,力求从更为多维的角度解读艺术史与学术工作者之间的多元关系。
(第3届中国当代美术史论家邀请展“余事:艺术史家的艺术”开幕式现场)
“以艺术史家与批评家为参展主题的艺术展,屈指可数”
谈到举办本次展览的初衷,合美术馆执行馆长鲁虹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艺术史家与批评家无论在展览策划方面,还是在理论研究方面——包括在个案研究、推广宣传、理论探讨、当代艺术史写作、翻译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而这对促进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以及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学术清理与推广宣传显然是大有好处的。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以艺术史家与批评家为参展主题的艺术展却屈指可数。正是基于此,广西师大出版社美术馆已经连续举办过三届有艺术史家与批评家参加的艺术展,反映甚好。
为了扩大其学术影响,进而加大合美术馆与这些优秀艺术史家与批评家的联系,同时使广大观众对于他们在艺术创作方面的情况有所了解,合美术馆特在第三届相关展览的基础上,邀请了参展的其中12位艺术史家与批评家携作品前来武汉展出。他们当中有德高望重的学界前辈,有年富力强、成就卓著的知名学者,有观念新颖、视野开阔的学界新星,他们来自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国内一流研究机构和美术院校,这次所展出的作品大多与在广西师大出版社美术馆展出时不同。
(展览现场)
它属“余事”:不求形似,贵在求真,贵在主观性情之流露
艺术史家的艺术创作有什么独特之处呢?“这些艺术作品是艺术史论家教学、研究、工作之余的自我表现,是他们业余生活的展现,是他们的‘余事’。”策展人张明表示:“艺术史家的艺术作品与其他艺术作品有巨大差异。它不为歌功颂德;它不为道德教化,助力风化的形成;它更不是画家维持生计的主要手段。它是创作者从文、从政之余的逸笔草草,是其抒发性情的自娱媒介。它不求形似,贵在求真,贵在主观性情的流露。”
谈到展览主题“余事”时张明还介绍,相较于宫廷绘画、民间绘画,文人画从何时出现,学界难有确证统一的论断,但它对人格、学识、修养的讲求却是共同的认知。尤其陈师曾《文人画之价值》一文的出现,更是将画家的人品、学问、才情、思想提到更高的维度。
本次展览的作品种类丰富,涉及中国画、水墨画、油画、综合绘画、书法等,题材丰富,特色鲜明,面貌独特。此外,展览也以文献、著作与作品结合的方式展现艺术史论家的学术成果、精神生活、学术风采与艺术感悟。
(展览现场)
以艺术为“余事”,通过艺术发现自我、认知自我、表现自我
记者在展厅里看到,一组鲁迅、胡适、王国维、陈寅恪、叔本华、维特根斯坦等19至20世纪学人的漫画式水墨肖像,或夸张、或深刻,格外吸睛,这是著名学者、评论家、艺术家杨小彦从自己所创作的上百张学人肖像中精选出来的。在杨小彦看来,所谓“相由心生”,哲学家的学问、性格和“脸”之间存在着关系。杨小彦从2020年初开始创作这批中外学人肖像作品,同时为每一件学人肖像写下了或长或短的人物随笔,并将部分肖像画和文字结集成书,命名为《我读过他们的脸》。
(著名学者、评论家、艺术家杨小彦创作的中外学人肖像作品系列)
(展览学术顾问及参展理论家之一、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王璜生和系列作品《爆》)
本次展览学术顾问及参展理论家之一、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王璜生这次带来了系列作品《爆》,他运用烟花等特殊材料进行平面、装置、综合、影像创作,关注的是三年来的大时代背景下,整个社会爆发出来的一种力量。
“这个展览角度是很特殊的。一方面是展出的作品,并联系艺术史论家已出版的成果,同时,可以更深入地研究这些学术成果背后的人和艺术的关系。”王璜生表示,“作品更多展现的是艺术史家在学术之余的一种自我的状态。史论家主要工作是文字写作,而画画更多是为了解脱日常的文字压力,创作的出发点与终点与专业创造者有所不同。其次,史论学者对知识有更多维度的理解,他们对传统经典问题的关注和重新解读或许更具知识创造的意义。”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3月11日,12位理论家作品集结在合美术馆8、9号厅,观众可免费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