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冬至|这个日子大如年!

2023-12-22 09:40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此时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时至冬至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

冬至三候

中国古代一些文学作品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二候麋角解”,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鹿的角朝前长属阳。继而认为,冬至时阴极阳生,麋感到阳气,头角会自动脱落。“三候水泉动”,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后太阳直射点往北回返,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太阳高度自此回升、白昼逐日增长,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大如年

     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存在着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俗话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吃汤圆等的习俗。除了节气习俗,在健康养生方面,冬至这一天同样也有着特殊的意义。

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自然转化的节点,此时阴气到达极限,阳气开始滋生,是养生的大好时机。民谚也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今年冬令补,明年可打虎”之说。随着冬季的到来,气候寒冷,草木凋零,蛰虫伏藏,此时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相对缓慢,我们应顺应自然,养护人体闭藏机能,因此冬至养生指南:重点在“藏”!“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即人们需要多“储蓄”、少“透支”。冬藏就是要藏阳气。

冬至养生重起居

1.早睡晚起 《黄帝内经》:“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中国古人告诉我们冬天要早睡、晚起,起床最好在太阳出来后,尤其是老人。这样可以保存人体阳气,更好地抵御外邪侵袭。有晨练习惯的人群应注意,晨练时间不宜过早,以免诱发呼吸道及脑血管疾病,或使原有疾病复发。

2.衣着保暖  冬至时阳气微弱而刚刚开始萌芽,要注意保暖,保护阳气不受寒气所伤。“寒则涩而凝之”,人体气血运行因气候寒冷变得缓慢,如再被寒邪所伤,则周身气血更易发生堵塞,因此,素有高血脂、高血糖的患者更要做好保暖工作,以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当然,温暖也应适度,以自我感觉不燥热,身体不出汗为宜。

3.适度运动  从运动强度上来说,应尽量避免跑步、打球等过于剧烈的运动,以免消耗肾精,慢节奏的活动如散步、慢跑、做操、太极拳、八段锦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从时间上来说,冬天运动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之后,下午三四点钟最为适宜,以免阳气过度消耗。运动结束后,要注意补水。

4.酌情进补  中老年人冬季宜温补,可以选用温热助阳之品来扶阳散寒,如生姜、肉桂、胡椒、羊肉、牛肉等。但也要因人而异,以防肥甘厚味导致饮食不化、聚湿生痰、内热积聚,引发疾病。所以大家在食用温热食物的同时,也可以补充一些性凉生津的食物,如荸荠、藕、梨、萝卜、白菜、山药等。

冬至养生调摄精神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记载:“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冬季要注意防止季节性抑郁症的发生,冬季草木凋零、日短夜长,易使人的身心处于低落的状态,尤其是阳虚体质、气郁质的中老年人以及常年卧床的患者,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使其积极主动与人沟通,充实生活,调动情绪,使情志平和。

冬至滋养五脏

1.护心 冬至后,人体受外界寒冷刺激血脉多收缩阻塞,心梗、心绞痛、中风、高血压等疾病高发。若连续几天感觉乏力、头晕、胸部不适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平时可适量吃些红色食物,如红枣、山楂、红茶等,滋养心气。

2.养肺 肺为娇脏,畏寒喜润,冬至三九寒天气候干冷,最易伤伐肺脏出现鼻塞、流涕、咳嗽咯痰等。建议每天早上可以做呼吸操:具体方法:用鼻深长而缓慢的呼吸,吸气时,最大限度向外扩张腹部,胸部保持不动;呼气时,最大限度向内收缩腹部,胸部保持不动。每次深吸气3~5秒,屏息1秒,然后慢呼气3~5秒,屏息1秒。每天练习5~15分钟即可。

3.养肾 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冬天要少食用咸味食品,以防肾水过旺;多吃些苦味食物,如:芹菜、橘子、生菜、莴苣等以补益心脏,增强肾脏功能。即饮食养生方面,要谨记“增苦减咸”的原则。

顺应天时,防治未病

1.膏方 冬至是“冬令进补”的最佳时节。中医讲“秋冬养阴”,而膏方是冬季用来滋补疗疾的首选,是整体调节,阴阳并补的佳品。特别是对体质虚弱者、患有慢性病者、欲养生益寿者,效果尤为显著,能补益五脏,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增强体质。

2.三九贴 夏有三伏贴,冬有三九贴。三九贴是在“三九”时段,采用具有辛散温通功效的中药进行穴位敷贴预防和治疗疾病,可驱散体内阴寒之气,将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扶正祛邪,调补阴阳,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目的。

3.穴位按摩 “春应肝,夏应心,长夏应脾,秋应肺,冬应肾”,冬至节气养肾是我们首选的任务,特别是老年人肾气不足,我们可以选取关元、太溪、涌泉等穴进行穴位按摩以起到补肾益气的作用。

来源:网络综合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a/10210/202312/b65d622fb588c1b52b2a6bbbcde58c62.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