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走在黄冈市黄州区东湖街道汪家墩社区利民路上,新铺的沥青路面光滑平整,路灯和绿化树木整齐有序,一幅幅生动有趣、图文并茂的法治文化墙绘引人入胜……背街小巷,是城市的文脉和肌理所在,亦是居民出门上班的“第一公里”,也是归家路上的“最后一公里”。
今年,黄州区聚焦“为民、便民、安民”,从城市风貌最有影响力的地方抓起,实施背街小巷改造提升行动,按照“一条背街小巷、一名区级领导、一个改造方案、一种文化特色”要求,重点对19条背街小巷进行改造。
文化赋能——
融入文化元素,打造特色文化街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提起法治宣传口号,汪家墩社区的居民汪美玲如数家珍。
法治“文化街”坐落在汪家墩社区胡家淌路和利民路上。社区根据居民的建议,对这两条路上的文化墙进行翻修,打造了约1100米的文化墙,临街面新立了48块法治宣传栏。
今年3月,位于赤壁风景区东坡亭下、全长1600多米、总投资3000万元的赤壁社区坡仙路风貌改造完工。赤壁港边,若飞举之势的屋角、菱花隔扇的门窗,将宋风建筑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
关山北路位于西湖三路赤壁街道建新社区,全长850米,宽6米,是社区建设的贯穿东西湾组的第一条通道。关山北路改造提升以“百年繁华,岁月关山”为主题,以打造民国风情码头文化为街区特色,将码头文化与民国风情巧妙的融合。
关山北路靠近长江,是早年黄州水运的重要节点,有着丰厚的码头文化,也传承着黄州百年的文明薪火,见证着城市沧海桑田的变迁。
问计于民——
打通消防“生命通道”,修建小广场
“我们希望改造后能整治交通秩序,避免车辆乱停放和非机动车、机动车混行。”“附近缺少休闲设施,希望能增建活动空间。”在赤壁街道体育路社区黄泥坂路实施改造前,社区居民举行的议事大会上,大家纷纷对这条“家门口”的背街小巷改造提出建议和设想。
“我们将把居民的合理诉求,落实到背街小巷改造施工中,让群众参与进来。”体育路社区书记吴振介绍,根据居民的意见,社区对黄泥坂片区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设计、施工改造。今年下半年,黄泥坂路全线贯通后,为居民们拓展了公共空间、修建了休闲凉亭,更重要的是打通了消防“生命通道”,让片区的居民再也不用担心救护车、消防车进不来等情况的发生。
黄州区背街小巷改造工程全周期坚持“三问于民”,即前期准备阶段“问需于民”,通过各种形式征求广大市民的意见建议,融入设计方案中;实施阶段“问计于民”,征询社区居民的意见建议,提升市民参与度;完工后“问效于民”,对工程成果进行评估,检验实际改造效果。
长效管理——
强化日常监督,打造示范街区
背街小巷的“高颜值”离不开城市精细化管理。
“签了劳动合同,有了保障的同时,也能为社区大家庭多做一份贡献,我心里感到踏实多了。”11月20日,在黄州区赤壁街道体育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刚刚签完劳动合同的社区保安陈汉清说。
自黄州启动“三无小区”公共物业全覆盖工作以来,体育路社区抢先抓住机遇,快速引入鸿福物业入驻,在社区招揽辖区热心居民,让有工作需求的辖区居民在“家门口”工作,助力物业服务提质增效。
新港二路“学生街”、珠宝路,毗邻黄冈师范学院,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吃、美食在这里汇聚。
片区内新增的活动设施和网红打卡地,为市民们提供舒适、安全、便捷的休闲空间,也让市民、学生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为让改造后的小街巷保持常新,黄州区将街道辖区的背街小巷细化为条、块,分级责任包干,社区、区住建局、区城管执法支队、市交警等部门联动,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
黄州区以背街小巷改造“小切口”推动市容市貌“大变化”,营造整洁有序、安全顺畅、宜居品质、富有文化底蕴的街巷环境,不断提高城市吸引力、综合承载力。
来源:湖北日报客户端 通讯员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