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单”放榜!这些考古“新发现”来了

2024-01-25 12:24  

国宝画重点丨湖北年度考古“成绩单”放榜了!湖北年度考古“成绩单”放榜了!长江中游的大型宫殿式建筑“高山流水”画像砖,见证南北交流的北宋时期梅瓶。新发现的陶范与半个世纪前出土的青铜器正好“配对”……

2023 年度湖北考古工作汇报会,在湖北荆州召开“湖北六大考古新发现”以及网络人气奖集中“放榜”,展现了荆楚大地的考古价值一起来看看这份考古“成绩单”。

当阳九里岗遗址,地处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遗存分布范围广、文化内涵丰富。新发现 21 处旧石器地点,共计采集石制品 300 余件,包括石核、手镐、砍砸器、刮削器等。原料主要采自附近的河滩砾石,该项目负责人向其芳说,这处石器初级加工场所。为探讨中国南方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和发展演变,人群迁徙与技术交流提供了关键材料。

屈家岭新石器时代遗址,“屈家岭文化是长江中游最兴盛、最强势的一支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屈家岭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陶洋介绍,经过近 2 年考古发掘,遗址中心区域逐渐揭露一座面积约 510 平方米的大型建筑 F38“埋藏”着众多规模庞大、建造工艺考究的磉墩,用红烧土混合黏土及零星猪骨填满深坑。在 5 间“房子”内,近 70 个磉墩个个醒目,体量最大的长度超过 2 米、宽度超过 1 米,推测为一处宫殿式建筑。高等级建筑的出现意味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建筑技术进步、建筑体量增大,勾勒出江汉平原史前文化和社会高度发展的生动图景。

这两件陶范残件,其纹饰风格与早年此地发现的商代末期兽面纹铜铙如出一辙。“这一发现见证了跨越半个世纪的巧合,考古充满未知,也需要一点好运气”。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李洋介绍,在 120 平方公里的调查区域内,考古队发现古代矿冶遗址 104 处,基本掌握了 60 处先秦矿冶遗址的范围面积、地层堆积、遗迹分布、保存状况,丰富了湖北矿冶考古的内涵为南方青铜器的生产提供了重要资料,也为先秦时期长江流域矿冶资源开发与利用模式提供了典型案例。

武汉新洲曾家墩遗址出土一块用于青铜箭镞铸造的石范,其形制规整、保存完好。“铜液从浇口灌注后,有多个通道分流,这个石范推测可以同时铸造9个箭镞”。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剑说,这是武汉地区出土的保存最完整的青铜箭镞铸造石范。在西周遗址早、中、晚三期的地层内,分别都有青铜铸造遗物,如陶鼓风管、铜锭、铜渣、熔炉残壁等。对于研究中原王朝对南方的经营,特别是对南方铜料资源的控制和运输,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图为 M1093 楚墓出土的战国竹简。

荆州秦家咀 M1093 楚庄王还是楚文王?东周时期楚国都城近郊的一处邦墓地秦家咀墓地新出土的《四王五霸》简文,列举虞、夏、商、周四代帝王事迹,又列举“五霸”及其辅相之名,简中提到“楚文王,亓(其)相穴(鬻)拳”。秦家咀墓地考古项目负责人杨开勇说 M1093 出土战国楚简内容丰富,初步可知内容涉及先秦“书”类、“语”类,诸子、数学、医药、畜牧、文学、日书等领域。对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思想,提供了珍贵的新资料。

高山流水遇知音,在考古中遇见“知音湖北”,“王寨南北朝家族墓集中使用画像砖,且跨越南北朝多个政权时期的情况。在湖北地区为首次发现,在全国也较为少见”。该项目现场负责人高顺利说,“高山流水”题材以及带“小舆大驾行”“五音直郎”、“牵诞马”榜题的新内容,大大丰富了湖北地区乃至全国画像砖的题材。

“网络人气奖”——黄梅康家垄墓地,墓地共清理发掘宋、明墓葬三座,其中 M1 为北宋纪年墓,出土瓷器釉色和品种十分丰富,褐彩缠枝牡丹纹梅瓶保存完好、引人瞩目。“同一墓葬随葬器物兼有南北方不同窑口的产品,对于研究北宋早期南北瓷器贸易交流及相关考古学文化具有重要价值”。该项目现场负责人凡国栋说,目前湖北地区已发掘宋墓 300 余座,其中纪年墓仅 13 座,M1 的下葬年代为治平三年(公元 1066 年),是北宋早期墓葬断代的极佳标尺。

来源丨新华社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a/10210/202401/b6c1201dd0a013d93eb2404567d7e373.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