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田并大田,万顷地生金。(通讯员 王晶 摄)
农家少闲月,五月“丰”景好。
在黄梅县分路镇余桥村,成方连片的麦田金灿灿,随着收割机来回穿梭,一簇簇麦穗被卷入收割机仓,收割、脱粒、除杂一气呵成,浓郁的麦香弥漫田野。
“农用机械进出方便,60亩小麦一天就收割完了。”余桥村种粮大户瞿青松说,这块经过小并大、短变长、弯取直等方法化零为整的大田,让种粮变得轻松起来,变得有赚头有盼头。
3850块“巴掌碎地”并成480余块标准良田,分路镇在我市率先开展“小田并大田”整镇流转改革试点,全镇32个村流转土地1.2万亩,村集体增收230万元,110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土地经营模式之变,带给该镇的是村级增收、群众致富、产业发展的多方共赢。
“巴掌碎地”的瓶颈——
没有蛤蟆跳得宽,无法机械作业
5月8日上午,余桥村80岁的蔡报友在自家菜地里摘了中午要吃的菜,便来到村里的戏台边和戏友们唱黄梅戏。
“老大老二在外地工作,老三在镇里跑货拉拉,家里土地都流转出去了,留了三分地种点菜自己吃。”蔡报友说,家里原有大大小小5亩田地,自己和老三一家耕种,随着年纪增长,干农活渐觉力不从心,就把田地流转出去了。“土地由村里集中流转,一亩地给500元租金,每年可拿2000多元租金,老三收入也不错。我在村里唱唱戏、遛遛弯,快活自在。”
蔡报友原是余桥村3小组的小队长,提起当年分田到户,他记忆犹新。土地有“远近”“高低”之分,也有“肥瘦”之别,怎么分田才合适?余桥村采用抓阄的方式进行。按照好、中、差不同地块等级,根据家庭人数,蔡报友家分到5亩土地,最小的一块地面积不到一分。
“还没有蛤蟆跳得宽,犁耙都转不了弯,只能用锄头挖。”地块细碎成为那个时代的普遍现象。蔡报友回忆,为提高种地效率,当时为小田量身定做一些小型农机具,但随着马力更足、效率更高的大型农机登场,大伙儿又发了愁——有的田还没有拖拉机宽,机械开不进去。
田小块多、种植成本高、收益甚微,成为困扰农民的“老大难”。为了“吃好饭”,越来越多年纪轻、头脑活的农民选择进城务工。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土地撂荒也多了起来。也有不少村民为了不荒地,私下交易,把土地交给村里关系好的种粮大户种,租金多少不一。“有的不要租金,收成好就给点粮食,有的象征性每亩收取一两百元租金,但是那些偏的偏、碎的碎,奇形怪状的地块,没人愿意种,只有荒着。”
数据显示,余桥村2277亩耕地,根据耕种条件差异,被切分成3000余块,按人头平均分配给728户村民耕种,多户共耕一块田的现象较为普遍。村里户籍人口3200人,常住人口不到一半,常住人口中在家种地的只有三成。
“标准良田”的改革——
刨田埂破地界,探索“一村两作区”模式
改革出现在2022年。
分路镇是典型的长江冲积平原地貌,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农业生产先天条件较好。“耕地面积有6.1万亩,守着金土地却换不来金饭碗。”分路镇党委书记沈青坦言,近几年,分路镇先后接待了十几个市场主体考察,但是由于没有集中连片的土地,落地项目很少。
“集中连片流转,小田并大田,释放土地资源红利,迫在眉睫。”
2022年5月,分路镇出台《分路镇“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在不改变土地经营承包关系、不减少农户收益的前提下,以“组田确界、户权确亩”为原则,以土地二轮承包发证面积为基数,明确新界限、测出新面积,将农户零散承包的小田并入大田。
尊重农民意愿是改革的第一原则。经过挨家挨户征求意见后,该镇采取“先收再调,分区经营”的方式进行:村集体先统一将农户手中零散、边角的土地流转过来,刨除田埂,破除原有地界,再以村小组为单位,划分为自种区和流转区两类地块,在规模流转过程中满足群众自种需求,形成“一村两作区”。同时,建立“保护价+随行就市”的价格调节机制,以3年期限与农户签订流转合同,流转租金保底,比照周边村市场价,按照10%进行上涨。
由从农户手中直接流转到村里统一发包流转,流转费用从一两百元涨到五六百元,划算吗?承包了110亩田地的瞿青松算了一笔账。
先算成本账,大田里农机作业畅快方便,播种、除草、施肥、打药用植保机取代人工,服务费下降九成,每亩成本降低了200元。再算增收账,大田便于统一耕种,田间管理更规范,粮食量质双提升,每年亩均增收约300元。“不仅能收回成本,每年还能多赚近10万元。”
“村集体也是改革的受益者。”余桥村党支部书记余绍银说,“小田并大田”后,村集体每年新增流转管理服务费约25万元。余桥村将这笔钱用于基础设施配套、环境整治提升,今年村里还新建了戏台。
“小田并大田”的活力——
田成方渠相通,空心乡村变“富强联盟”
5月8日,在分路镇燕龙凼农业产业示范园,50亩的标准化连栋大棚绽放着满棚绿意,工人们在大棚里忙碌。
“今天用工接近100人,还有半个月第一批西瓜就要上市。”趁着大好农时,园区负责人周军华组织工人为首批西瓜整藤,抢栽第三批西瓜苗。
“收成好,再忙也值得。”在棚里忙碌的黄华荣老两口一边擦着额头上的汗珠,一边咧嘴笑着,“土地流转租金4200元,大棚做事一天100元,我们两口子在家门口一年也有四五万元的收入。”
燕龙凼村靠近长江,347国道穿村而过。优越的区位,加上规模化流转后的肥沃土地,吸引浙江、江西和邻近县市一些市场主体的目光。该村通过公开竞选,浙江台州蔬菜种植户周军华中标,流转土地500亩,投资600万元建成燕龙凼农业产业示范园。
“以前是市场主体选我们,现在是我们选市场主体。”燕龙凼村党支部书记杨汉民开心地说,村里的1000多亩土地集中流转建成高标准农田,告别靠天吃饭。现在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土地俏得很。
筑好巢,才能引来凤。分路镇平埂填沟,集约耕作,增加实际耕种面积800亩,机械化耕作率由45%提升到85%,“大田”地块粮食单产比零散地块高出20%,全镇粮食总产量同比增加15%。整合社会资本和财政资金2300余万元,在23个村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冬建补短板、土地平整、水电路三网连通等项目。
目前,燕龙凼村已相继建成燕龙凼村特色蔬菜瓜果种养基地和燕龙凼村党建引领农业产业示范园。该村还联合周边濠湖桥、毛墩、戴湾、游洲、港西等5个村党支部,规模化流转土地6000余亩,吸引市场主体26家,共同打造杨闸片区产业联盟,建成濠湖桥村葡萄生态园、毛墩村、戴湾村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游洲村竹青合作社蔬菜种养基地、港西村萝卜种养基地等一批党建产业发展示范点。
以产业联盟为平台,变单打独斗的耕作方式为“集体+市场+农户”的三方利益联结共同体。今年,以余桥村为中心的4个村组也建了余桥片区产业党建联盟。分路镇整合2个联盟10个村的土地资源,以及各村的政策、项目、资金,进行“打包利用”,两个联盟集中流转土地7000余亩,吸引投资1.1亿元,带动联盟区域内500余名群众家门口就业,群众出租土地及务工增收约800万元。
空心乡村变“富强联盟”,村级增收、群众致富、产业发展的共赢局面正在形成。对实现“提好沿江的菜篮子”这个产业定位,沈青信心十足。他说,越来越多年轻面孔出现在村里,这片田野正升腾起新的希望。
来源:黄冈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