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果挂满枝头,又是一个丰收年。记者 余涛 通讯员 肖杰 摄
金秋时节,圆润饱满的油茶果挂满枝头,丰收的味道迎风荡漾。10月11日,麻城市福田河镇风簸山村油茶种植大户潘国西,穿梭在茶树林和工人们一起忙碌地采收油茶果。七八年前陆续改造的这片低产林,现在已进入丰产期。
“没想到,小小油茶果成了致富的‘金果果’。”潘国西说,去年他种植的150亩油茶获得丰产,“采收的超7万斤油茶果直接卖给加工企业,收入超过15万元。”
漫山油茶树,铺就致富路。
我市有着300多年的油茶栽培历史,种植面积在全省占比近三成,位居榜首。麻城在20世纪50年代就被誉为“中国油茶之乡”。近年来,我市立足自然禀赋,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全市137万亩油茶,每年可生产茶籽5.8万吨,能提炼茶油1.2万余吨,综合产值突破20亿元,成为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重要产业,为乡村振兴“加油”提速。
秋风送爽,大地丰收。在麻城市福田河镇,一条条柏油公路直通油茶园。登高望远,漫山遍野的油茶林连绵起伏绿浪翻滚,茶林里男女老少齐上阵,好一幅采茶美画卷。
68岁的潘国西种了一辈子油茶。时间回到20多年前,他怎么也想不到,种油茶还能脱贫致富。
天然的地理优势,让油茶成为福田河镇的骄傲。1958年,福田河公社因油茶生产突出,获得周总理亲手颁发的“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奖状,以及林业部颁发的“油茶之乡”奖旗。全国最古老的油茶树也是生长在这里。
然而,由于福田河镇的油茶林多为天然野生,随着油茶树龄老化、劳动力流失、管护方式落后等问题,福田河的油茶产业发展一度停滞不前。
“过去山上的油茶树,分布不均,有的地方一棵挨着一棵,又高又粗,但是产量一直低。”潘国西说,如今不同了,不仅有专门的扶持政策,种植油茶也有了专业的帮手,产量大幅提升。
在福田河,潘国西有不少帮手。“在种植环节,麻城市不仅有专业的育苗团队、嫁接技术队伍,还有专业的修剪劳务队伍。在收购环节,也有企业兜底。”麻城市林业局总工程师杨燕西说,麻城通过清林去杂、密度调整、整形修剪、补植、复垦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措施,高标准、高质量改造油茶低产林,油茶鲜果产量从原来每亩50公斤至150公斤增加到目前的300公斤以上。
油茶不与粮食争田地,且采果期错开农忙季节,一次种植多年受益,被誉为山上的“铁杆庄稼”,成为增收致富的法宝。“一亩油茶百斤油,又娶媳妇又盖楼。”这句顺口溜道出农民的心声。
为了加大山上“绿色油库”建设力度,我市出台《黄冈市油茶产业扩面提质增效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重点打造麻城、红安、蕲春、罗田、英山5个油茶集中产区和4个一般产区,实现区域化、规模化发展。
全市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7.88亿元,用于油茶新造和低产林改造。2023年各县级财政投入762.25万元,2024年投入542万元发展油茶产业。
全市争取的总投资3.1亿元的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其中用于补助油茶新造林1.35万亩。争取总投资3.5亿元的森林防火国债项目,用于防火隔离带项目新造油茶6.6万亩。此外,还争取省级油茶良种培育、林产品加工、林业科技推广等项目经费1500多万元,补助油茶产业发展。
现阶段,我市发展油茶林面积已达137余万亩,现有油茶重点加工企业28家、专业合作组织274个、千亩以上经营大户500多户,建成万亩油茶小镇25个、千亩油茶村100个、百亩以上高效油茶示范基地500个。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推行良种良法,是油茶生产的核心技术。
在麻城市五脑山林场国家油茶良种基地,苗木培育圃负责人夏光胜仔细察看苗木长势。
“这油茶苗是今年5月份嫁接的,苗圃管护很重要。”夏光胜说,作为一种以异花授粉为主的木本植物,油茶在自然环境下繁殖的后代,分化严重、良莠不齐,因此采用嫁接技术进行优良油茶种苗繁育成为必然,而且只有创新繁育技术,才能实现大面积种植。
如何创新繁育技术?20世纪70年代开始,五脑山林场就与湖北省林科院合作,在麻城范围内通过连续三年的观测选出优树1011株,建立油茶种质资源保存圃。之后采用定点、定植株、长期观测的方法,连续10多年测定单株产量,从中选出鄂林油茶151、鄂林油茶102等10个鄂油系列品种进行重点培育。
基地研发出的鄂油系列品种具有抗病性强、耐贫瘠、果仁出油率高、结果大小年差别小等优良特点。“新品种种仁含油率均在56%以上,平均亩产茶油达50公斤,最高达71.8公斤。”夏光胜说,近年来基地年累计为我省及周边地区油茶种苗培育户提供油茶良种穗条2000多万条,能嫁接培育优质油茶良种苗木6000万株。
在蕲春县赤东镇童畈村的油茶良种繁育基地,一畦畦厢地上长满了一尺多高的油茶苗。基地负责人、蕲春县林业科技推广中心主任翁常生介绍,这个基地建于2009年,共150亩,是全省第一批定点油茶苗圃之一。基地除了鄂林系列品种外,还培育了长林40号、4号、3号等系列优质品种,都是采用芽苗砧嫁接而成。
采用芽苗砧嫁接技术,穗条是核心。为了掌握主动权,蕲春县林业科技推广中心在漕河镇槐树山村油茶基地开辟50亩采穗圃。“这个采穗圃相当于孵化器,能提供充足的油茶良种‘芯片’,50亩采穗圃每年嫁接约100万株苗木,可种植1.4万亩油茶。”翁常生说。
除此之外,我市还与武汉轻工大、湖工大等高校开展“产学研用”合作,成立大别山油茶产业研究院,依托省内外油茶、油脂专家,破除产业发展瓶颈,引进推广新技术。例如,开展的油茶授粉等关键技术研究,已在麻城福田河试验成功,目前在省内推广,改变了过去油茶“千花一果”形成的坐果率低、产量低、蜜源浪费的情况,促进油茶产业提质增效。
强化技术力量,守护油茶花开。我市建立了从繁育种苗到种植再到深加工全过程的科技兴林机制,市县两级成立了80多人的技术服务团队,长期活跃在田间地头。建立“校企共建研发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科创平台,获得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52项。拥有“麻城茶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四季春茶油”“福堂椿”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个,打造了“四季春”“将军红”“福常椿”等精制茶油品牌10多个。
除尘、剥壳、色选、提质……位于麻城市的湖北四季春茶油有限公司生产线上,油茶籽经过几十道工序后成为山茶油,灌装后销往海内外。
然而,在2008年以前,麻城市没有一家规模化的油茶加工企业。“油茶果采摘后被外地茶贩收购,经过外地工厂代加工后才能销售,产业附加值低。”四季春茶油有限公司董事长余旭东就在那时成立公司,进行规模化油茶加工。
“每年油茶果收购季节,如果遇上连续阴雨天气,油茶果无法及时晾晒去壳,茶籽就会霉变,不仅给农民造成损失,也给茶油生产企业带来诸多不便。”为此,余旭东发明了业内第一台实用型油茶鲜果剥壳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之后,余旭东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成立湖北省油茶资源综合利用研发中心和湖北四季春茶油院士专家工作站,就茶籽前处理、油茶精深加工和茶饼副产品综合利用方面进行系列专项研究,已获得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3项,其中,多项研发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
能生产高品质的茶油就够了吗?“不,油茶身上都是宝,我们正在搭建油茶生产的全产业链。”在麻城鸿宇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厂区空地上,从生产线上淘汰下来的果壳堆叠摆放,工作人员挥动铁铲,正将果壳装车。“果壳是质量上乘的肥料,还可以遏制杂草生长。”该公司经理张清凤介绍,这些果壳会集中运往茶园。
将油茶籽“吃干榨净”,最大限度发挥出油茶的生态价值,利用空间大有可为。茶籽饼是油茶果实榨油后剩下的饼,含有丰富的茶皂素,提取后可以用作生产日化用品的原料,鸿宇农业正在利用茶籽饼开发茶籽粉、古茶树精油等系列日化产品。“目前已经打样,等待检测后就可以上市。”张清凤说。
正是茶香溢满山谷的时节,茶园里不仅有忙碌的茶农,还多了不少游客的身影。
在五脑山国家森林公园,通过低产油茶林嫁接茶梅、山茶花,打造千余亩的茶花大观园,游客一拨接着一拨,拍照打卡后在景区里的油茶博物馆了解油茶发展史,顺便再带上几瓶纯天然的茶油,采摘体验、休闲度假、生态康养等旅游业态在这里蓬勃发展。
产业发展得好,全靠产业“链”得牢。
我市大力推进油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麻城四季春、鸿宇农业、红安将军红、浠水庚源农业、黄梅龙成公司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带动了全市油茶产业迅猛发展。
蕲春槐天下山茶油深加工产业园、武汉鼎锦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油茶深加工、红安山茶油精加工生产项目相继落户。麻城堰头垸国家级油茶产业园、大别山智慧物流园、福田河油茶交易大市场火热建设。围绕“油茶+”做文章,打造一批油茶公园、油茶人家、茶乡农家乐,实现既卖“游”又卖“油”。
记者手记
政府与市场双向奔赴
熊庆萍
过去种油茶天种天养,油茶树龄老化、管护方式落后等问题,一度让有着光辉油茶种植历史的黄冈陷入困境。正是有了一批批的油茶技术专家扎根山区潜心科研,有了余旭东等把油茶产业当成事业来干的企业家,有了夏光胜、翁常生等昼夜守护茶苗的林业人,我市的油茶产业才能蓬勃发展。
不仅如此,政府发力从未止步。从规划引领到机制创新,再到要素保障,凡是能够想到的,政府都尽全力做好。市场“不敢干”,政府就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营机制,扶持产业龙头带动发展;市场“不会干”,政府就建立从繁育种苗到种植再到深加工全过程的科技兴林机制,搭建科创平台,提供技术支撑。市场“干不好”,政府就加强宣传引导,总结经验做法,打造高标准示范基地,进行示范引领。
政府与市场同时发力,双向奔赴,让黄冈的油茶发展成为群众的致富产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目前,我市正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油茶产业发展,想方设法扩大社会认知、拓展消费市场,推动资源优势变为市场优势,推广新技术、发展深加工,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效益,为保障国家粮油安全、促进乡村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黄冈市新闻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