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参观美术馆、欣赏艺术作品成为许多人的休闲选择。然而,在诸类艺术中,当代艺术因其多样性和复杂性,往往难以被观众广泛理解。这种艺术形式不拘泥于传统的绘画和雕塑,而是涵盖了装置、表演、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形式,从而打破了传统艺术的界限,使得艺术作品的形式变得多样化,难以用单一的标准来评判。在这种情况下,“高深莫测”“不知所云”往往成为一些观众面对艺术品时的直观感受。
那么,为什么当代艺术很难看懂?这要从当代艺术创作的起源和逻辑来探寻。
从20世纪中叶开始,艺术家们开始打破传统艺术的界限,通过各种媒介和技术来表达对社会和文化的关注。其中一些重要的艺术流派和代表性艺术家,对理解当代艺术的发展至关重要。比如,波普艺术是当代艺术中极具影响力的一个流派,艺术家们利用大众文化的图像和符号,挑战传统艺术的精英主义,使艺术更加大众化。极简主义和概念艺术也在同一时期兴起,这些流派更加关注艺术的观念和思想,而不仅仅是传统的美学价值,一些艺术家的作品强调形式、空间和材料本身的美学特性,而非象征或表现。此外,法国艺术家马塞尔·杜尚的“现成品”艺术,如他的《泉》,把司空见惯的生活用品摆进美术馆,挑战了艺术与物品的界定,引发了对艺术本质的广泛讨论。
当代艺术的一大特点是利用了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和观念,将它们融合并重新构架。例如,装置艺术可能会用到生活中常见的物件,如椅子或桌子,通过对这些物件的重新组合或添加新元素,赋予它们新的含义和功能,从而引发观众对空间和记忆的深入思考;而视频艺术可以通过剪辑和重组日常拍摄的影像,探索时间和叙事的新方法,挑战传统影视的叙述方式。
当代艺术之所以能激发观众深刻的情感和思考,正是因为它常常将这些看似普通的日常片段置于全新的语境中,挑战观众的日常体验和认知框架,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周围的世界。以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徐冰的《天书》为例,这部作品包括四卷书,共有604页,书中的文字都是徐冰自己设计的,这些字符看起来像是汉字,但实际上没有任何可供识读的意义。他手工雕刻了4000多个木制活字,并用这些活字印刷了书页。徐冰通过这种创造性的文字游戏,挑战了我们对语言和文字的固有理解,引发了观众对于语言本质的深层思考。艺术家通过这种方式探讨了社会、文化以及个人身份的重要问题,使得作品不仅仅是视觉的展示,更是观念和思想的传达,建立起观众与作品之间新的、更深层的连接。
简言之,当代艺术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以此来探索和体验现实,但这种转换并非易事,因为观众需要在日常体验与艺术体验之间建立一种新的联系。艺术家通过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个人的感受、经验和观点,构建了一条独特的艺术道路。一方面,这条道路可能充满了隐喻、象征和复杂的情感表达,要求观众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他们对现实的常规理解,开启一段深度的思考和感知之旅;另一方面,艺术家的个人特征和社会文化背景在作品中的体现,又往往需要观众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敏感度,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作品的深层意义。这就使得在理解和欣赏当代艺术的过程中,观众的思维被挑战,感知被重新塑造,最终可能达到对日常生活的重新认识和评价。
艺术家通过作品探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创意和情感的力量,向观众传达更深层的信息。在这个创作的旅程中,艺术家经常需要在保持个人风格和观点的独特性,以及使作品具有普遍吸引力和影响力之间找到平衡。这是一个不断探索和调整的过程,艺术家既要忠于自己的内心世界,也要让作品能够与更广泛的观众产生共鸣。艺术不仅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释放,更是一种社会交流的桥梁。通过艺术作品,个人的视角和社会的视角可以相遇和对话,从而丰富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感受。这种在艺术创作中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观调和的旅程,是艺术魅力和价值的重要来源。
伴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艺术家们更加广泛地运用新型技术进行艺术创作,如数字媒体、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创作手段的多样化,促使当代艺术的表达形式变得越来越丰富。艺术家们面对的挑战是如何将先进技术和传统的艺术表达形式融合,以及如何确保这些技术增强而非替代了艺术的核心价值——也就是说,艺术家们在使用这些新工具时,需要不断尝试和调整,以确保技术服务于艺术的深层主题和情感表达,而不是单纯的“炫技”。
当艺术的概念表达已经需要观众投入大量精力去理解,甚至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时,科技的融入究竟是帮助了观众的理解,还是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一方面,艺术家们利用虚拟现实、3D打印等技术提高作品的直观性和可视化,通过创造具体化、沉浸式体验,使复杂、抽象的艺术观念更易于被观众感知和理解。同时,这些技术还增强了艺术作品的互动性和多感官体验,通过实时反馈和感官融合,促进观众的情感参与和思维活动。另一方面,科技的融入带来前所未有的表现手段的同时,也对观众的理解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当艺术作品涉及高度专业的技术,如人工智能和合成生物学等,它们的复杂性往往需要观众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这无疑提高了理解的门槛。技术的抽象性和新颖性可能使一部分观众感到陌生甚至疏离,尤其是那些不熟悉或不了解这些技术的人。此外,信息过载和过度的技术依赖也可能分散观众的注意力,使他们难以抓住艺术作品的核心主题和深层意义。
虽然艺术家在探索新技术的同时寻求突破传统艺术的限制,但这种前卫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深入专业技术领域的尝试,往往超出了普通观众的理解范围。这时如果仅仅展示作品,而缺乏相关的艺术知识普及与教育,观众没有足够的知识支撑,往往就会感到难以理解。
应对这种挑战,艺术家和展览机构可以采取多种策略。首先,艺术家给观众呈现的不要仅仅是冷冰冰的艺术作品,而是要通过“讲故事”的手段,传达人的情感和观念,直观传达深层主题,帮助观众理解科技与人性的复杂互动,也可以促使观众反思在科技进步中的道德和情感挑战。其次,艺术家也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和工作坊,直接与观众交流,分享其创作的思想和使用的技术。再次,展览机构可以通过提供多媒体解说和互动导览等辅助信息,帮助观众理解作品的技术背景和艺术概念。将艺术创作中的科技进步与人性的叙事模型相结合,能有效地降低观众理解的难度,提升作品的情感深度和社会价值。
无论是利用日常材料还是先进科技,当代艺术都在不断突破传统思维,不断重新定义表达方式和观看体验。正如英国学者威尔·贡培兹在《现代艺术150年》的导论中所说:“和大多数看起来难以理解的东西一样,艺术就像个游戏,你真正需要知道的只是它最基本的规则,以便让曾经令人困惑的一切开始变得有意义。”当代艺术深化了艺术家及观众对人类和社会现实的理解,成为强大的社会对话工具。理解当代艺术需要观众开启跨学科的思考,丰富艺术体验,并扩展对世界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