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晓寒
“遇见”,简单二字,却蕴含着人世间无尽的缘分。仿若命运的精巧安排,我与父亲易亭,父子二人皆因文学与黄冈籍著名作家刘耀仑结下不解之缘。
刘耀仑是英山县人,先后在华中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北京大学深造7年,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原副秘书长,《长江文艺》杂志社原副社长、原副主编,江汉大学特约研究员。著有文集《书之慨》(含散文——萦情卷,评论——驰思卷);《刘耀仑文集》五卷。其作品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文艺报》《中国作家》等全国众多媒体发表,各类体裁作品总计达200余万字,屡获殊荣。其个人传略被收录于《中国作家辞典》《中国文艺家辞典》等数十部辞典之中。
1977年春,时任原黄冈县文化馆副馆长的父亲,主管文学创作与文艺辅导事务,陪同并协助《长江文艺》副总编刘耀仑,采访了发明无土育秧技术的普通庄稼汉——原黄冈县团风公社花园四大队村民芦泽旺,共同创作了报告文学《育秧新传》,发表在《湖北文艺》,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反响。自此,他们以书信往来,情谊日笃,成为挚友。
2023年2月25日,《黄冈日报》“赤壁”副刊刊载了我追忆父亲——那位投笔从戎、命运多舛的铁血军人的散文《永不褪色的铁血军人》。刘耀仑老师阅后,旋即与我取得联系,他说:“你父亲是位真性情之人,实属不易,令人敬重!你的文章写得扎实稳健。”随后,刘老师还将父亲与他交流的数封书信拍照发给我留存。信中,他们既探讨工作事务,又闲话家常,更多的则是对文学创作问题的深入切磋与请教。目睹父亲那熟悉的笔迹,我不禁热泪盈眶。
此后,每当我将自己在网络、报刊发表的拙作呈给刘老师,请他予以赐教时,他总是给予热忱鼓励:“为你的勤勉与收获点赞!你钟情于文字,文字亦将润泽于你,这是一种极为雅致且有益的生活方式。”这般温馨的话语,恰似春风轻拂面庞,于不经意间温暖了悠悠岁月,熨帖了心灵深处,激励着我在业余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奋勇前行,无畏艰辛,永不止步。
两年来,我心中怀揣着一个深切的夙愿:定要拜访刘耀仑老师,当面聆听名家的教诲,感悟大师的风范。然而因我退休后长居北京,每年仅返乡一次,此愿一直未能得偿。值此金秋时节,天高气爽,同窗挚友、诗人张国齐欣然驾车,陪我前往武昌拜会同样已退休的刘老师。刘老师与老伴热情相迎,一番寒暄过后,我向刘老师呈上自己的诗文集《爱是阳光》,张国齐则献上他的诗歌集《河畔歌吟》。刘老师微笑着引领我们步入书房,取出两套《刘耀仑文集》,签名盖章后赠予我们。我们如获至宝,满心欢喜。
刘老师气质儒雅,面容和蔼,毫无名家架子。虽已年逾古稀,却精神矍铄,声若洪钟,操着一口亲切的乡音与我们畅所欲言。
当我问及刘老师,时隔三四十年,为何仍保留着我父亲这位基层作者的信件时,他以自己在《长江文艺》24年的编辑生涯作答:“24载春秋交替,我深入工厂,走访农村,结识了一大批省内外的文友。8700多个日夜,我审阅处理了不计其数的稿件,撰写了数万封信函。亲手编辑并发表了500多万字的作者作品,其中既有著名作家的佳作,亦有初出茅庐者的处女作。在《长江文艺》的漫长岁月里,我将主要精力倾注于编辑工作,为作者精心雕琢,甘为人梯……”
我与张国齐不禁由衷赞叹:刘老师心系作者,悉心指导,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孺子牛”精神,实在难能可贵,令人敬仰钦佩!
刘老师继而说道:“编辑工作最见功力之处,在于长期的实践中挖掘、培育那些颇具潜力却尚未崭露头角的作者。编辑仿若为作者编织花环之人,而作者则是佩戴花环的幸运者。”
张国齐轻抚着精美厚重的《刘耀仑文集》,询问刘老师工作如此繁忙,何以有时间与精力推出这套鸿篇巨著。刘耀仑侃侃而谈:“此次《刘耀仑文集》的出版,距《书之慨》问世已有15年之久。在即将退休之际,我对自己的人生旅程进行了一番审慎的回顾、梳理与总结,旨在回馈社会,求教于朋友,此乃本次结集出版的初衷与归宿。祖国的哺育、人民的滋养以及职业道德的熏陶,让我从心底崇尚真善美,唾弃假恶丑。在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且饱含深情的笔耕历程中,我始终未曾忘却描绘那些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立下卓越功勋的知名人士,以及在平凡岗位上铸就非凡成就的普通劳动者,他们堪称民族的脊梁。身为一名文化工作者,不应局限于个人的小天地,而应着眼于广阔的大我,肩负起更为深远的责任与使命,奉献自己的力量。褒扬推动历史进步的民族脊梁,追寻他们的思想情感脉络,弘扬民族精神,才是从根本上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一个精神强大的民族,方能永不衰败,战无不胜。我们要点亮新时代的精神灯塔!”
细心的刘老师为我们续上茶水后,又讲述了他工作调动后的经历。自他调离《长江文艺》后的十余载时光里,他全身心投入宣教工作以及《楚天》杂志的创办与主编事务,因为工作繁忙,他不得不暂搁个人的文学创作梦想。他说:“值得欣慰的是,我心中的文学火种从未熄灭,心底始终留存着一丝温热。稍有闲暇,我便阅读书籍,深入思考,暗自谋划着日后在文学领域有所建树。在经历长时间的文学创作中断后,能够拥有充裕的时间自由驰骋于笔端,对我而言,这是长久以来潜藏心底的渴望。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套《文集》不过是个序曲,后续的文集将陆续问世,《护工琐记》与《秋雁杂记》两部文集不久便会与读者见面。”
目光落在桌上呈送给我们的作品集上,刘老师神情专注地叮嘱道:“既然你们钟情于文学,那就务必多读书,勤思考,常写作。”
三人相谈甚欢,不知不觉间,两个多小时悄然流逝。在愉悦的氛围中,我与张国齐分别与刘老师合影留念。临近中午,我们邀请刘耀仑夫妇外出至酒店用餐,刘老师却执意留我们在他家享用午餐。言罢,他疾步出门,前往机关食堂购回美味佳肴。
午餐过后,我们与刘耀仑夫妇依依惜别,刘老师一直将我们送至小区大门外。当日下午,刘老师便在微信朋友圈晒出我们的合影,并附言:“今日,与乡友、文友晓寒、国齐相聚,甚欢!”那亲切的称谓,谦逊的态度,令我们感动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