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郭玲 陈鑫
金秋时节,芭茅河畔,绿映新颜。漫步芭茅河畔,流水潺潺,风光旖旎,两岸民居别具一格,多彩旅游路一路好风光……
近年来,麻城芭茅河小流域综合治理以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为目标,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一幅人水和谐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治理一片流域,让河水更清澈
站在芭茅河畔眺望,清澈河水尽收眼底,不少游人在多彩旅游路散步打卡,惬意享受着乡村慢时光。“东篱田园·菊韵人家”的美好愿景逐步实现。
近年来,针对丘岗型小流域生态流量不足、水质总体较差、生活环境脏乱等问题,麻城市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等要素,从小切口推动芭茅河流域大治理。
清淤疏浚“活水”,开展河道整治,累计清淤16.5公里、除杂2.8公里,新建沟渠39公里,整治塘堰41口,防洪标准整体提升至10年一遇。分类施策“治污”,在流域内178个塆组分类建设“一体化”生化处理、“大三格+人工湿地”分散处理项目,以及“小三格+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环境管控等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环境整治“美村”,开展流域拆违治乱,拆除附属房屋、旱厕、乱搭乱建棚3万余平方米。
麻城市农业农村局农艺师吴紧木介绍,芭茅河小流域内菊花种植面积5000余亩,流域内的菊花产业带采用绿色发展之路,对生态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
发展特色产业,让乡亲更富裕
“我们在家门口做事,每个月能拿2000多块的工资,还能照顾家里。”在黄土岗镇张家墩村菊花产业带务工的村民江玉海,一边挥动着锄头除草,一边笑呵呵地说。
近年来,麻城市聚力推进菊花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做强一个产业、回引一批能人、带富一方乡亲”,以产业发展导向,吸引人员回流兴业。张家墩村位于芭茅河小流域下游,有种植菊花的传统。村两委引进在外能人投资1.6亿元建设菊花高新技术产业园,发展菊花科研、示范种植、精深加工、园艺养生、观赏旅游等多种业态,为当地群众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园区带动全村菊花种植面积由原来的300余亩增加到3100余亩,30人从外地回流返乡在园区务工。
“今年,我们合作社种了160多亩菊花,全部实现绿色种植,销售模式也从坐等上门收购,向与网红、网络销售人员合作的模式转变,提高了产品单价。物流也非常便捷,在村里就能把货物快速发往全国各地。”村种植大户肖正情对菊花销售信心满满。
张家墩村以菊花高新技术产业园创建国家3A级景区、流域实施国土综合整治为契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菊花产业园旁边的李花楼塆各家院落进行保护、改造、利用,融入菊花元素,形成以菊文化为理念的民宿集群,盘活了庭院经济。目前,以张家墩为核心的周边已有5户发展庭院经济、回乡创业。
装点山里人家,让家园更美丽
黄土岗镇茯苓窝位于芭茅河上游,自然风光宜人。茯苓窝为国家住建部评选的“中国传统村落”、国家林业产业联合会评选的“中国森林康养人家”,2021年当选湖北省“十大美丽乡村”。
走进茯苓窝康养农场,宛如走入一个邻家小院,处处古香古色、清新秀雅。“我们采用村民、村集体和企业共同合作的方式建设。村落中拥有诸多古宅,风貌自然古朴,设计师把传统和现代建筑进行有机融合,打造成适合森林康养的古风民宿,吸引外地游客游玩居住。”麻城茯苓窝康养农场开发公司总经理罗卫刚介绍。
今年七八月份,6000余名武汉市民前来体验“山的那边是故乡”,康养农庄170多间客房天天客满。康养农场也为村民带来实惠,为周边群众提供长期稳定就业岗位30余个,带动217户农户增收,上半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23万元。
根据流域治理需要,麻城市还深化资源服务平台“三下沉”,做实医共体,推动医疗资源平台服务下沉;做强教联体,实现教育优质资源互通共享;健全养老体系,探索农村养老服务新途径。在菊花高新技术产业园等人员相对集中的区域,建设1个综合服务中心和3个产业服务中心,同步搭建“一屏观全域、一网治流域”的信息化平台,落实监测、处置、反馈闭环运行机制。
治理一方流域,守护一河清水。一个个高颜值的小村庄、一条条伸向远方的多彩旅游路,一批批研学而来的游客,见证着芭茅河小流域综合治理书写的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