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亮
近日,我有幸受邀参加武穴籍青年作家邓安庆的读书分享会。
想起初识邓安庆,是在2021年。那时恰逢他的新书《永隔一江水》面世,武穴市文联和武穴作协为他举办了新书分享会,我从那时就开始关注他,把他的书籍一一买回来阅读,得空时也会闲聊几句,渐渐成为文友。此次又因为文学而重逢,分外开心。
邓安庆,出生于武穴一个江边小镇,大学毕业后从事过广告策划、企业培训、木材加工、图书编辑、互联网等多种职业,豆瓣网知名作家,已出版《纸上王国》《永隔一江水》《暂别》等十几部作品,在《人民文学》《山花》《上海文学》《花城》等各大期刊上发表多篇小说、散文。
邓安庆分享了他一路走来的人生经历。他童年时是一个安静孤独的留守少年,父母在长江对面的江西务农,半个月才回家一次。他没有伙伴,沉浸在自己的“纸上王国”里。他很幸运,初中时遇到了欣赏自己的语文老师,每次老师都会对他的文章细心批改点评。他的人生第一次高光时刻,是校长拿着他入选《全国中小学优秀作文选》的稿费单,在国旗下对全校师生说:“同学们,咱们学校出了一个人才,他的名字叫邓安庆!”当所有人的目光聚焦到这个安静的少年身上,他是骄傲的。从此,“长大后要当作家”的梦想悄悄在他心底生根发芽。
上大学时,因为家庭变故导致邓安庆没能拿到毕业证,此后他一直在各个城市游荡,从事过许多种职业。但难能可贵的是,不管工作和生活多么艰辛忙碌,他心中文学的小火苗从未熄灭,一直坚持写作。2009年,他在豆瓣网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开始受到读者关注和喜爱,于是便有了第一本书《纸上王国》的出版,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接连出版了《柔软的距离》《天边一星子》《我认识一个索马里海盗》等,几乎每年都会有新书出版。他坦言,故乡和他的人生经历是他创作的源泉,每每回到家乡都会有写作的冲动。
童年的磨难与困境,他从来没有屈服,而是选择迎难而上。小时候他说话有点口齿不清,他正视并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逼着自己大声地去表达,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哪怕遭到同学的嘲笑也仍旧坚持下去。他遇到问题从不逃避,从不妥协,永不服输。这种精神难能可贵,值得我们学习与效仿。
关于写作技巧,他说,写作的语言要新颖,不要陈词滥调,比如写父爱,就想到“父爱如山”,这过于老套,用一个微小的细节呈现父爱,真实流露,不用加滤镜。强行拔高美化,给作品安上一个宏大的主题,其实没有必要。写作没有捷径可走,厚积薄发是一个长期训练并最终水到渠成的过程。
读者苏琳说邓老师遣词造句非常精炼与讲究,文章中“阳光砸到脚背上”“父亲躺下后,一大半床就被吃掉了”。“砸”“吃”,两个动词出人意料却又精准无比。他说蛇打七寸,要用精确的文字来表达情感。作家要有敏锐的感知力,要有一颗敏感的心,感受到一般人感受不到的生活中细微的美好。感受人生的悲欢离合,通过平实真诚的文字叙述呈现出来,也是一种能力。
他提起在大学期间泡在图书馆,大量的阅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构建了自己的阅读架构和体系,受益至今。他从困境中找到一个出口——写作。他把人生中的种种磨难变成了写作生涯中的一个富矿,化成笔端汩汩流淌的文字,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很多读者坦言,感谢邓安庆,写出了他们心里想说但不知如何表达的情绪和经历。
分享会场,每个人和邓安庆打招呼,邓安庆微笑回应的同时,总是很郑重地向他们介绍起他的父亲。邓安庆坐在台上分享时,他的父亲一脸温柔的笑意,注视着自己的孩子,眼神里是止不住的爱意与骄傲。而台上的儿子时不时会把目光投向自己的父亲,这种双向奔赴的父子情令人动容。大家正在交流时,邓安庆突然走下台来到父亲身边,帮父亲拧开了拿在手里的矿泉水瓶子,原来他注意到父亲想喝水了。细微处见真情,这恰恰说明邓安庆是一个内心温暖而细腻的人,这也是他的文字能打动读者,被很多读者喜欢的原因之一吧。
我拿着邓安庆新出版的文集《暂别》,请他签名,他欣然提笔写下:在文学中重逢。确实,在时间里相遇,在文学中重逢,在归乡中圆满。愿这位归乡的游子文学之路一路生花,尽情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