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县工程看黄冈 | 强链补链、畅通大循环、小流域综合治理......看2024新答卷

2025-01-09 11:31  

1月8日

黄冈日报推出两会特别报道

《强县工程看黄冈·2024新答卷》

01

强链壮群,挺起“硬脊梁”

以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黄冈探索

记者 沈红星 通讯员 李兴芳 刘 勇 江 欧 吴 畏 付方志

一块矿石的价值有多高?

在武穴的国鼎华明公司,借智攻克“卡脖子”技术,把矿石原料加工成纳米碳酸钙,应用于塑料、油墨、密封胶等行业,每吨产品从600多元提高到2000多元,实现了从“卖矿石”到“卖钙品”的转型升级。

一个特色产业集群链条有多长?

在黄梅和龙感湖,随着鄂东绿色印染产业园的建设,将补齐纺织服装产业链条中承上启下的“染整”环节,实现从“一朵棉”到“一根丝”“一匹布”“一件衣服”全产业链。

一个园区如何培育新兴产业?

黄冈高新区发挥比较优势,追新逐光,打造“光谷第九园”,围绕光谷龙头企业做配套,2年间,引进23家光电子信息企业,聚企成链,打造光通信材料产业基地。

一个区域的供应链韧性有多强?

红安县与湖北联投·福汉木业,共同建立线上供应链云平台和线下供应链服务网络,打通了红安泛家居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形成了“一链成势、百链联通”的雁阵效应。

如今,串珠成链,聚链成群,集群成势的故事,在黄冈不断演进着……这背后,是我市加速推进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和新型工业化,挺起高质量发展硬脊梁。

△黄冈产业园产业集聚航拍

发挥比较优势

五个百亿产业集群竞相崛起

产业兴,则黄冈兴。2024年前11个月,我市有五个产业过百亿元。

在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下,黄冈产业曲线上扬的密码何在?

“发挥比较优势,坚持在该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明晰主攻方向,推进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市经信局党组书记、局长曾晓东说。

坚持从顶层设计入手,2024年初,我市召开高规格全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编制《黄冈市新型工业化规划》,印发《黄冈市新型工业化实施方案》,出台《支持新型工业化发展若干措施》;加强市域整合,突破性发展绿色建材、农产品加工、医药化工、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五大优势产业。2024年1-11月,五大产业完成产值1626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比重83.6%。

强化县域合作,对照五大优势产业细分方向,指导县市按照“2+2”模式确定主导产业,明确主攻方向,形成《黄冈市各县市区主导产业名录》,推动县市区资源要素向主导产业聚集,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在麻城,两大百亿产业拔节生长——

聚焦汽车零部件产业强链延链补链,先后引进立讯精密公司、宁波卡倍亿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助力麻城传统汽车零部件产业向新能源汽车进军,2023年产值首破百亿元。

聚焦麻城绿色石材,建设石材交易大市场、高端石材产业园,推进石材铁路专线,打造“金石链”供应链平台、举办国际石材博览会等,赋能产业转型升级,产值达247亿元。

在武穴,医药化工,抢占新赛道——

全市首个产值过百亿元的祥云集团,与中化学五环集团合作,投资255亿元建设中化学新祥云新材料产业园,新上高端磷基化学品、电子级氢氟酸项目,推动武穴磷化工从农业级向电子级跃升,将由“按吨卖”向“按克卖”转变。项目一期今年4月试生产,到2025年底新增产值约20亿元。

在红安,引进国内人造板材头部企业宁丰公司,建设年产50万立方米超强刨花板生产线,补齐关键链条,带动了金牌厨柜等一批上下游企业入驻,形成集聚效应,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

在市区,以伊利乳业等为龙头的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强市崛起,产值跻身百亿俱乐部。

2024年1-11月,各县市区主导产业合计产值1333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平均比重达到71%。拥抱百亿新蓝海,黄冈主导产业新版图气势如虹。

融圈入链

战略新兴产业拔节生长

手机可以像纸张一样卷成轴藏进袖口;窗帘拉下就能变成一块屏幕……这样炫酷的场景,随着黄冈尚赛光电OLED有机发光材料项目的投产,变为现实。

落户黄冈高新区的尚赛光电,总部位于武汉光谷,公司自主研发的OLED有机发光材料,成功打破国外垄断,跻身国际巨头显示材料供应链。黄冈基地将成为武汉华星光电等企业重要供应商。

“研发在光谷、生产在黄冈,头部在武汉、链条在黄冈”,尚赛光电是黄冈高新区拥抱武汉都市圈,嵌入光谷产业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黄冈高新区发挥区位和黄冈化工园金字招牌优势,通过建设专业园区、出台专项政策、完善专项配套,培育壮大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

与东湖高新区共建“光谷第九园”,依托光谷的华星光电、长江存储等龙头企业,陆续引进华工正源、铭普光通、子牛美可等配套企业23家。投资100亿元的三利谱,在华星光电的撮合下,收购日本住友集团产线及设备,即将成为华星光电最大的偏光片供货商。

与光电子信息产业一样,黄冈高新区出台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配套建设了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平台,与省联投合作开发了生命健康产业专区。

目前,该园区已落户人福医药国际高端原料药生产基地等28家生命健康企业,其中已建成投产13家。2023年实现产值102.09亿元。

抢抓新能源和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风口,市政府出台《黄冈市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展试点示范实施方案》,黄州、武穴2个百亿元船舶产业园项目加速推进,全力打造全国内河绿色智能船舶制造示范区。

武穴船舶产业园招引大连金海高端化学品船、武汉中材海洋工程装备等项目落户。

黄州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园的龙头企业合创重工,加入长江船舶供应链后,平台提供的集采营销、金融服务等功能优势,助力合创重工拿下50亿元造船订单,其中海外订单量超过30艘;建造的国内首艘万吨级甲醇双燃料综合电力推进内河散货船“国能长江01”顺利下水。

两个园区投产达效后,合计年产值将达250亿元,让黄冈智造“巨轮”走向深海远洋。

供应链赋能

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机械臂灵巧移动,弧光闪烁中,误差不到1.5毫米的细密焊缝逐渐成形……在湖北鸿路钢结构有限公司厂房内,公司与武汉高校共同研发的智能焊接机器人正大显身手,这是发挥团风县钢构平台撮合功能带来的生动场景。

团风钢构链平台投入运营以来,25家规上钢构企业入链,完成交易额13.1亿元,钢材交易吨位近30万吨,为企业降本过千万元。

“传统产业,是我市工业的底盘,占比大。但传统产业不是落后产业,而是可以传承的根植性产业。”曾晓东介绍,我市统筹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坚持链式思维,制定《黄冈市制造业供应链总体方案》,重点打造金石链、钢构链、建材链、家居链、华纺链、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船舶八大制造业供应链,重塑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针对纺织服装产业链痛点堵点,我市积极对接省华纺链,516家纺织企业入链,享受到集采集配、线上交易、数字化改造等延链补链服务,提升纺织链能级。

红安依托省联投精装房市场优势和福汉木业原材料优势,搭建泛家居供应链,入链企业120多家,累计交易额15亿元,解决了采购和销售两头在外的困境,推动泛家居产业2024年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

截至目前,制造业供应链入链企业1400家,实现营收29.65亿元,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离不开技改的助力。近年来,我市抢抓国家“两新”机遇,深入开展“技改赋能、制造焕新”专项行动,坚持“技改政策优于招商政策”,将设备补贴由原来8%提高到15%。聚焦医药化工、建材、电力、纺织等传统行业,大力推动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2010年落户黄冈化工园的美丰化工,主要生产紫外线吸收剂,市场虽一路看好,但受制于设备陈旧,产能跟不上,还存在安全、环保隐患。

在技改政策撬动下,陆续投入3亿元,实现“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生产的防晒材料品种从10个扩大到15个,产能由每年4000吨提升到9000吨,90%产品出口到60多个国家,是欧莱雅等一线品牌供应商。公司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值从2022年的3.5亿元到2023年的7.6亿元,2024年预计突破10亿元。

设备更新、数字赋能,伊利乳业三期建成了绿色工厂;索菲亚有了4.0智能车间;稳健医疗投资6亿元改造提升水刺无纺布产能……2024年前11个月,全市技改投资增速21.5%,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助力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近年来,我市用好国家级“千兆城市”金字招牌,深入推进“上云用数赋智”,打造一批5G全连接工厂、智能制造、两化融合示范企业。

推陈出新,升级传统产业;与日俱新,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前沿,布局未来产业……黄冈以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气场升腾,更多“新质之光”在黄冈大地持续迸发。

【数看新亮点】

■ 2024年1-11月,全市五大产业完成产值1626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比重83.6%;各县市区主导产业合计产值1333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平均比重达到71%。

■ 2024年1-11月,全市五个产业过百亿元,分别为麻城绿色石材247亿元、麻城汽车零部件128亿元、武穴医药化工119亿元、市区生命健康122亿元、红安泛家居103亿元;新增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4个,全省第三;培育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12个,全省第二。

■ 2024年新增先进级智能工厂50家,居全省第2位。建成工业互联网企业7家,打造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4家,新增省级5G全连接工厂3家,累计建成省级5G工厂10家。

■ 全市兑现技改奖补资金超9000万元,预计2024年超2亿元;兑现工业高质量发展等三项政策奖励资金1.04亿元,惠及企业707家,争取省级开门红奖励资金266.7万元。

■ 2024年1-11月,全市新增规上企业178家,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720家,新增数和总数全省排名第5位;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61家,累计达到466家,居全省第3位;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累计达到31家。

【探索新实践】

石材是麻城的传统支柱产业,多以卖花岗岩或初加工的板材,大都处于产业链中低端。

2024年10月,在第二届中国·麻城国际石材博览会上,麻城石材产业特色供应链“金石链”正式上线运行。重点打造贸易、物流、金融、创新“四大平台”,推动石材产业向产业链转型升级。

如今,发挥平台优势,利用加工能力和物流优势做贸易、做市场、做品牌、做研发设计,将石材加工变成依托互联网平台以需定供,买全球,卖全球。

市委主要领导指出,麻城石材的发展,说形象点是先有花岗岩这只鸡,再搭个供应链平台这个鸡窝,再招引大理石这个凤凰,实现从“养鸡”到“养凤凰”的转变。

【见证新变化】

★ 湖北科峰智能传动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俊峰:公司参加工信部未来产业人形机器人揭榜挂帅项目,2024年底,科峰传动研发的机器人旋转执行器的核心零部件——“高精度行星滚柱丝杠”正式量产,这个被称为机器人“关节”的产品,申获多项国家创新专利。黄冈高新区正在发挥科峰传动技术和制造优势,聚焦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打造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制造基地。


02

以大循环之“通” 助大发展之“力”

我市推进大财政体系建设助经济破浪前行

记者 陈爱武 通讯员 廖东 李峰 王建

麻城国企与电厂合作,成立能投公司,推动供热进园区、进企业、进小区,保障30公里范围内工业供气、城区1万户居民供暖。

红安县将金沙河、火连畈两座水库30年特许经营权招标转让,通过相关收益和自筹资本金对水库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有效提高水库供水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益。

武穴城投公司联合华新水泥等5家矿企开展混改合作,带动社会投资70亿元。

黄冈国投以“停车分布模型”数据资产入表,从光大银行获得融资1000万元。

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我市积极探索、精准施策,以大财政体系建设为抓手,以信息化为支撑,以“三确三变”为路径,以供应链平台体系建设为突破,以规划统筹项目为引领,致力于畅通经济循环,激发市场活力,为地方经济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一幅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画卷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

数字赋能改革 筑牢循环根基

鼠标轻拨,各类财政数据如灵动的音符般实时跳动,全市财政收支的每一笔细账、每一个变化趋势都清晰可见。

市财政局的办公区域内,高效精准的财政数据管理系统绘出了黄冈市信息化赋能大财政改革的新蓝图。

曾经,我市数据管理面临着诸多“顽疾”。各部门间信息仿若散落在孤岛上,数据的收集与汇总耗时费力,且常常滞后,难以满足快速决策的需求。

如何让这些信息孤岛连成“高速公路”?市财政局“软硬兼施”,踏上信息化改革之路:大力加强财政信息系统的硬件建设,确保数据能够快速、安全地传输与存储;组织专业团队深入各部门,全面梳理繁杂的财政业务流程,量身定制出一套涵盖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以及绩效管理等全生命周期的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

这套系统成为我市财政管理的“智慧大脑”。预算单位可以依据系统中丰富的大数据资源,精准分析项目需求和资金安排,不再是“盲人摸象”。在预算执行环节,每一笔财政资金的流向都被实时记录和监控,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系统立即发出警报,如同敏锐的“财政卫士”,让财政部门能够迅速响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核实与处置,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安全、规范、高效地使用。

财政改革,让资金更精准、更有效。

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决策过程中,系统可以快速分析出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进而实现财政资金的精准投放,让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切实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三确”引领“三变” 激活发展潜能

2024年四季度,我市集中开工项目157个、总投资628亿元,项目个数、投资规模均超去年同期。

全市有效资产比试点前增长60%、总量达到7156亿元;探索自然资源组合供给融资、项目衍生收益融资等模式,策划融资405.5亿元。2024年1-8月,我市贷款增量、增速分别居全省第2和第3。投资增速全省靠前,黄冈有啥好法子?

行走黄冈,大财政改革被频频提起。

这一变革的关键驱动力,便是我市大财政改革中的创新之举——以“三确”促“三变”。

“大财政改革,首先要把家底摸清。”我市展开一场全面而深入的国有资源资产清查行动,实现“资产一张表”和“资产一张图”管理,让曾经“沉睡”的资源有了清晰的产权归属,为后续的市场化开发利用和资产化运作搭建了稳固的基石。

分散变集中、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我市积极推进大财政体系建设“全套试点”,初步实现“国企有资本、财政有收益、债务有空间、投资有来源、发展有动力”的“五有”目标。

全面盘点、发掘有效资产,通过表外资产捡漏、沉睡资产唤醒、闲置资产激活,通过资产重组,5家平台公司成功转型为经营性公司,新组建有稳定现金流的实业公司11家,新增2A以上信用等级公司7家。

通过构建合理、公平、透明的利益分配机制,我市坚持“一资产一方案”,灵活运用“用、售、租、融、股”等多种方式盘活资产,释放国资价值。

这种“三确”促“三变”的创新模式,犹如一场春雨,滋润着黄冈市的经济土壤。盘活了大量闲置的国有资源资产,让“沉睡资本”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活水源头”,激活了我市经济发展的无限潜能。

供应链平台崛起 重塑国企新篇

2024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发布,“浠水鸡蛋”榜上有名。

浠水是全省蛋鸡养殖大县,但存在组织化程度不高、联农带农面窄、产品附加值低等突出问题。2023年,由浠水国企控股,与行业头部企业北京国联公司合作,吸引本地核心企业参与,共同组建“蛋多多”供应链公司,建成华中蛋品交易中心。依托供应链平台,为蛋鸡产业提供全链式服务,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产业整体跃升。

这个平台犹如一条坚韧的纽带,向上紧密连接着原材料供应商,确保资源的稳定供应;向下则精准延伸至产品销售终端,实现了从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仓储管理、运输配送直至销售的全链条无缝对接服务。

浠水县蛋鸡养殖户胡春生说:“这个平台有鸡蛋检测和清洗,质量品牌提高了,在销售方面渠道也扩宽了。”

我市将供应链平台体系建设作为国企功能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全力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和辐射力的供应链平台,为企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有效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激发了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

供应链平台充分发挥其大数据优势,为企业提供精准的市场信息和创新的供应链金融服务。

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推出,为众多中小企业解决了长期以来的融资难题。全市整合债券资金、奖补资金、项目资金等8.06亿元支持国有企业主导的供应链建设,通过供应链平台将分散的优质资源组织起来,进一步促进产业升级、价值提升,形成经济发展良性循环机制。

规划统筹项目建设 点燃投资增长引擎

52个典型经验做法,21个制度机制,2024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5.8%,存量债务得到有效化解……

在黄冈市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规划蓝图与项目进度表整齐摆放,记录着项目推进情况。从交通基建到民生工程,从新兴产业到传统产业升级,重大项目在规划引领下稳步推进,支撑经济增长。

我市深知科学规划对项目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坚持规划先行,统筹资源,谋划重大项目库,确保项目科学性、系统性与可持续性。

按照“统一受理、分工协作、节点管控、限时办结”的工作要求,制定工作流程图,推动各类项目应录尽录、应转快转。制定《黄冈市投资项目绩效评价实施细则》,完成项目绩效评价113个,较试点前增加110个,其中评价等级为“优良”比例达到94%。

通过科学的规划统筹项目建设,我市成功地扩大了投资规模,优化了投资结构,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建成投产,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力;一批民生项目相继投入使用,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蓬勃发展态势,向着更加繁荣、美好的未来大步迈进。

打通经济发展的“任督二脉”,实现财政管理的高效精准、经济发展的动力转换、社会民生的持续改善,我市强化改革协同,加强财政、金融、投资统筹联动,大财政体系建设改革探索风生水起,不断汇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数看新亮点】

◆ 2024年1-8个月,我市贷款增量、增速分别居全省第2和第3。

◆ 全市已盘活资产563亿元,盘活率达到65.8%;实现融资405.5亿元。

◆ 2024年全市前两期共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46个、资金31.82亿元。

◆ 全市以“租”的方式盘活资产净值100.9亿元。以“融”的方式盘活资产净值120亿元。

【见证新变化】

■ 黄州区陶店乡幸福村养殖户杨小平:幸福村改造了3000多亩水面,牵手中科院水产研究所,培育出20多个淡水鱼新品种,鱼苗繁育实现基地化、工厂化、规模化生产,整体上破解了孵化过程中的各类技术难题。全村368户农民3成以养鱼为业,户均年收入10万元以上。

■ 麻城市能源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喻鹏:麻城市将30年的城市供热特许经营权授权市属国有公司,成立麻城热力公司,铺设20.8公里供热管网直达园区,降低企业用能成本30%以上,吸引20余家用热企业落户,实现年产值18亿元、税收2.1亿元。吸引社会资本共同投资2.12亿元,打造黄冈首个集中供热小区,首批196套住房被电厂职工抢购一空。

【探索新实践】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

“一开始听到保障性租赁住房,很多人是陌生的。”黄冈城市保障房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保障房公司)的负责人介绍,“如何申请,需要满足哪些条件,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为此,保障房公司专门在微信视频号上开通了保障性租赁住房专区,专人宣讲并解答留言问题,并同步上线了“黄冈市区保障房运营平台”微信小程序,方便市民在线查看房源信息,线上申请办理。

说到申请条件,保障房公司工作人员爽朗介绍:“如果你是无房的新青年、新市民,就不要犹豫。”

保障性租赁房是大大的惠民政策。黄冈国投成立黄冈保障房公司,积极发挥市级住房保障政策落地平台和实施平台作用,推动困难群体和“新市民”实现住有所居。目前,黄冈保障房公司已申报保障性住房15.1亿元,先后六个批次收购玲珑家园、水墨江南、长安郡等市场房源、保交楼房源共计2169套,收购房源总建筑面积约25.8万平方米。

首次夏季文旅活动,2万余人打卡

“无人机表演太震撼了,泼水节也很开心,希望家乡麻城能多举办这样有意思的活动。”一位在外务工的麻城人说。2024年8月31日,五脑山首届森林音乐节正式闭幕,但是市民对优秀文旅活动的期待还未淡去。

37天里,超2万游客来五脑山打卡。活动涵盖了有“中国传统情人节”之称的七夕节,活动主办方特举行“麻城版王婆说媒”活动,现场牵手成功两对情侣。“说媒活动不仅满足了当代年轻人的刚需,更借由一场活动对景区进行了很好的宣传。我们也将不断通过这些有新意、有网感的活动为麻城聚集人气,提升游客来麻旅游的体验感。”麻城市信安国融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麻城旅投重组成立信安国融集团,将交通、文旅、农业、林业、商务等领域资产资源划转至信安国融集团,资产规模由26亿元增长至56亿元。通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经营管理景区、城乡公交运营等多渠道创收,实现营收3.13亿元。


03

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

看黄冈如何以小流域综合治理撬动乡村振兴大杠杆

记者 李娇 通讯员 周中元 姚鑫萍 潘博

黄冈属于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肩负着一江清水东流的政治任务,必须守住水安全和水环境安全,确保江河安澜。

小流域治理作为湖北省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抓手,黄冈如何推进,治理成效如何?

“市委、市政府将小流域综合治理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深入运用共同缔造理念,整合项目、资源、人员等要素,聚力攻坚。”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贺剑平介绍。通过治理,10个小流域试点14项省级综合评价指标均已达标,提前一年完成任务。麻城市芭茅河小流域入选5个省级试点正面典型案例之一,团风县在全省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专题培训班上交流牛车河小流域治理经验。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初步显现。

以系统方式治山理水

把“生态基底”转化为“生态优势”

隆冬时节,龙感湖畔,碧波微漾,天鹅起舞,尽显如诗如画生态之美。

近年来,龙感湖管理区通过开展控源减污、垃圾清运、有害生物治理等行动,提升流域综合治理格局,积极打造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国家湿地。治理后,天鹅从“稀客”变“常客”,16万只越冬候鸟用翅膀为龙感湖生态之变“投票”。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协调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要求,我市始终坚持以系统思维和统筹方法推进综合治理。

贺剑平介绍,2023年底,我市启动10个县(市、区)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试点小流域绘制综合治理现状图、用地布局图、产业布局图、绿色基础设施图、治理任务图,并制定小流域评价指标一张表,形成包含管控任务清单、建设项目清单以及负面清单的治理任务清单。推进“土地分区分类利用、绿色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管控、治理体系”四大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划定小流域用地分类,让“该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

黄州区通过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运维中心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进行智能化监管;麻城市打造小流域综合治理数字化平台;团风县开展八库连通,推进水系互联互通,增大流域生态基流……

通过治理,加强了水资源调控,提升了水生态空间,畅通了水系“毛细血管”。

如,团风县牛车河小流域通过“上补、中蓄、下灌”,实施水库连通工程,形成“蓄、引、提、调”相结合的“长藤结瓜”式自流系统,有效解决区域性缺水问题。浠水县芦河港小流域开展水库、河道清淤工作,共清理沉积淤泥3万余立方米,流域上游水质提升并保持在Ⅲ类,治理后的油铺咀水库风景如画。

目前,各小流域水质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团风县牛车河等7个小流域主要干流水质均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10个小流域河道达到防洪标准比例达9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均为100%,河流、山体的生态功能有效恢复。

以科学方法显山露水

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小流域作为山区、乡村和县城产业发展的基本单元,肩负着区域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的双重重任。

我市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围绕小流域“一乡(镇)一业”“一村一品”,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麻城芭茅河小流域流转土地1300亩建设菊花高新技术产业园,全链条发展菊花产业。建成华中地区菊花种质基因库,形成菊文化特色产业区(菊香人家),并创建为国家3A级景区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2024年上半年已吸引近5万游客,菊花产品就地转化增值6倍以上;

武穴市荆竹河小流域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典范区,突出佛手山药、双低油菜等特色农业和山水、西游等生态文化旅游在黄冈的特色优势,强化农文旅融合发展;

浠水芦河港小流域做好整治整合文章,促进蛋鸡产业转型升级。实施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提升工程,结合各养殖场实际制定“一场一策”提升方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提高至99%,畜禽粪污乱排乱放局面得到根本性转变。通过政企合作,成立湖北优赛食品有限公司并落户在流域,建成年屠宰加工老母鸡3000万的生产线,蛋鸡产业实现从单纯“卖鸡蛋”到“卖蛋鸡”跨越;

团风牛车河小流域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和红色、古色文化等优势条件,积极发展乡村民宿、户外露营、研学旅行等新业态,打造月亮湾露营基地、东岳花海、乡村客厅、垂钓中心、民俗文化馆等文旅项目,创新开展新春灯会、“五一”乡村文化旅游推介周等系列主题活动,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乡村旅游度假基地。

实践证明,小流域综合治理是统筹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

据了解,通过大力实施“小流域+”,有效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文旅融合发展,小流域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达13.2%,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比例达98.3%,政府投入带动社会投资比例达到1:2.67。

以共富理念联农带农

把“寻常乡村”转化为“幸福家园”

蔡家岗村地处麻城芭茅河小流域中下游,由于农业基础条件差,群众收入途径单一,导致人口流失率居高不下。

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启动后,蔡家岗村主动求变,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和方法,发动群众广泛参与村庄建设和发展,通过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招引市场主体,将车间建在群众家门口,“带着群众一起干,帮助群众一起赚”,激活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引擎”。

“争取上级支持一点,集体经济投入一点,村民自筹一点”,闲置近20年的白塔老粮站改造升级成生产车间,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租赁给湖北沃尔西包装制品有限公司用作生产编织袋生产车间,为本村及周边村的留守妇女提供了60多个家门口就业岗位。“老粮店”摇身一变成为“共富工坊”,闲置的资产“活”起来了,“包袱”变成了财富。

麻城市丘岗型小流域通过“政府牵线、能人牵头、菊农牵手”,引导菊花高新技术产业园与流域内各村、群众按照“企业+强村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共建“菊花产业联盟”,实行“四免费五统一”(免费供苗、供药、供肥、供技术,统一种植、管理、采摘、加工、销售),1300余农户变身为“菊股东”“菊帮工”“菊地主”“菊老板”,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小流域兼具涵养水源、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美丽乡村等多重功能,小流域综合治理必须把生产、生活、生态统筹起来。各试点纷纷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这一根本目标,在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时因地制宜构建多元化联农带农机制。

张家坪村位于浠水芦河港小流域,通过发展瓜蒌、金银花、决明子、板蓝根等药材种植和加工产业,流域内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13%,高于全县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流域内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就近就业等方式,实现“租金、股金、薪金”增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达到8%;流域内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自来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均实现100%。

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支点,撬动乡村振兴大杠杆,黄冈大地“寻常乡村”正变身为“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幸福家园。

【数看新亮点】

■ 团风县牛车河等7个小流域主要干流水质均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

■ 10个小流域河道达到防洪标准比例达90%

■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均为100%

■ 小流域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达13.2%,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比例达98.3%,政府投入带动社会投资比例达到1:2.67

■ 村民自发参与到小流域治理工作中来,捐资捐物、投工投劳,开展共同缔造的村(社区)占比100%

【见证新变化】

★ 红安县高新区八里湾镇毛张坞村党支部书记张治超:昔日的太平河沿线水患多,河口淤泥堆积,水域破坏严重。如今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宛若画卷。自太平河小流域被确定为全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以来,红安县着眼水源和污染源头,统筹上中下游、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水和畜禽粪污,实现太平河小流域生活污水全治理、生活垃圾全收集、畜禽粪污全利用。对148个排污口编制“一口一档”整治方案,分类实施治理。推动高新区全域管网改造项目,日处理乡村污水达1.36万吨,出厂水质达一级A标准。在高桥、觅儿、八里、太平桥4个乡镇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提升村庄污水处理能力。

★ 蕲春县株林镇会龙池村党支部书记陈飞飞:借助株林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的东风,村里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会龙池村依托文化、山水资源,规划设计了一批特色小馆和高端民宿,创办会龙池道灸堂,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120亩,推动沁圆茶庄种植优质福鼎白茶,建成4.8公里龙潭峡谷游步道,仁近山馆和游客接待中心里,售卖起许家山的豆油、达城的手工米粉和相邻乡镇的生态绿茶、茶树菇等土特产品...一个个“吸睛”点,激活了农村经济的源头活水。

【探索新实践】

团风牛车河小流域打通水脉堵点

团风县牛车河水库处于全县地理中心,水域面积6.3平方公里,总库容1.01亿m^3,承担着团风、黄州等3地15个乡镇灌溉任务,牵一发而动全身。过去,水资源配置不均矛盾突出,丰枯难调,防洪安全有隐患,灌溉能力不足,生态功能较为脆弱,生产生活方式粗放,库区水质一度降为V类。

针对牛车河小流域现实存在的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等突出问题,我市锚定水系不通、水资源配置不均这个最大的堵点,坚持问题导向,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科学治理。

强化系统治理。以水系为脉络,从源头的4条支流抓起,通过实施北部山区和美乡村建设,守住源头;对中游牛车河水库周边环境进行系统整治,最大限度减少水库污染;联通上下游水系,疏通下游干支渠,增加生态流量,扩大灌溉面积。

优化水资源配置。以牛车河水库为核心,通过“上补、中蓄、下灌”,实施水库连通工程,形成“蓄、引、提、调”相结合的“长藤结瓜”式自流系统,有效解决区域性缺水问题。

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取缔全县流域内自然水域一切网箱围网养殖,收回85座水库、18个湖泊、2850口当家塘等自然水域养殖承包经营权,实行人放天养、生态养殖。

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探索一体化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垃圾治理的管用办法,按照不同的地貌特征,因地制宜探索出聚集型、独居散户型等四种类型的一体化处理模式,在实用管用基础上兼顾可持续性和费效比。

治理后,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库区水质稳定在III类以上,3个村获评“湖北省生态村”。

罗田做强产业支撑加快药旅融合

罗田天堂湖小流域在药旅融合示范区建设的过程中,围绕联农带农建好产业发展“一条链”,积极探索共谋发展。通过不断探索,罗田县天堂湖小流域初步找到了一条定位精准、共同缔造、成效显著的产业发展之路。

模式一:平台引领型(广源集团+强村公司+市场主体+群众)。依托广源集团投资的项目建设,村级通过组建强村公司,通过土地等资源、资金参与建设或经营。并通过组建劳务公司,组织带动群众通过务工就业实现增收。

模式二:公司带动型(强村公司+村集体+群众)。针对一些自身资源和基础条件较好的村,通过村级集体组建的强村公司,组织群众参与,与市场实现对接运营,把资源变成资产。

模式三:市场主体带动型(市场主体+村集体+群众)。通过以项目为支点,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

模式四:群众主体型(群众+合作社+村集体)。通过组织群众从环境整治做起,从垃圾卫生做起,逐步让群众看到环境变化带来的产业发展希望。

·(点击图片可查看原文)

编辑 | 孔紫 彭小珊 初审 | 叶涵莹 终审 | 商中胜

来源 | 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 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210/202408/a5e5f15a3aab0001addad3d82b5686e5.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