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新芽里的发展辩证法
——解码团黄贡茶“守艺·焕新·突围”三级跳
记者 邹德祥
在乡村振兴与农业品牌化双重战略推动下,英山团黄贡茶以非遗技艺为基、创新赋能为翼,实现从深山老字号到国内知名茶叶IP的华丽转身。2024年,这款传承1400年的历史名茶,以年销1.5万公斤、电商占比40%、覆盖全国20余省市的亮眼成绩,书写着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鲜活样本。
古韵团黄,沉淀千年文化厚土
2月12日,在大别山南麓的英山县翻身湾村云雾缭绕的生态茶园里,团黄贡茶第七代传承人、团黄贡茶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柏云正在指导茶农管理茶园,要不了多久就可以采摘头道春芽。“这片茶山平均海拔800米,昼夜温差达12℃,正是形成团黄贡茶独特品质与口感的关键。”徐柏云对记者说。
作为中国贡茶文化活态传承的见证者,团黄贡茶的历史可追溯至唐贞观时期。《新唐书·地理志》明确记载,“蕲州土贡有茶,其茶芽为贡品”,与信阳毛尖、六安瓜片并称“淮南三茗”。
2024年7月23日,《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发布的“中国贡茶地图”中,团黄贡茶作为湖北省唯一入选品牌,与西湖龙井、云南普洱等44个历史名茶共同构成现代贡茶文化坐标系。
在华中农业大学茶学实验室,研究人员通过成分检测揭示了团黄贡茶的品质密码:茶多酚含量26.8%、氨基酸总量4.2%、水浸出物46%,三项核心指标均超过国家标准30%以上。这种“高香鲜爽”的特质,源自“三炒三揉”古法工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创新——公司研发的智能萎凋系统将传统72小时工艺缩短至36小时,既保持茶叶活性物质,又使产能提升40%。
品牌破局,开拓团黄市场新天
2024年11月5日的上海进博会湖北馆内,团黄贡茶展台前人头攒动。来自法国的茶商皮埃尔品尝“洪武1391”黄茶后连声赞叹:“这种蜜香与果香交织的复合型香气,完全颠覆了我对中国茶叶的认知。”
当日展销的500套“陆羽765”典藏系列,很快被各地客商抢购一空。这是团黄贡茶品牌突围战的缩影。
数据显示,2024年企业参展频次同比激增300%,先后亮相深圳文博会、北京链博会、太原茶博会等16场国际级展会,签约订单总额突破2000万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三级市场战略”:北上广深布局品牌体验店,二线城市发展经销商体系,三四线城市主攻电商渠道,形成立体化市场网络。
在团黄贡茶的电商运营中心,大屏幕实时跳动着销售数据:京东平台月均销量1.2万单,抖音直播间单场最高成交额83万元,跨境电商板块已覆盖15个国家和地区。“我们开发了‘云认养’茶园系统,消费者通过VR实时查看茶树生长,这种体验式营销使复购率提升至65%。”公司电商部经理邹利介绍道。
创新赋能,点燃团黄发展引擎
走进杨柳湾镇的数字茶园,5G传感器正在监测土壤墒情,无人机进行精准施肥。这种“物联网+茶产业”模式,使茶叶亩均产量从50公斤提升至75公斤,农残检测合格率连续8年保持100%。
创新铺路,探索“共享茶园”模式——2016年4月,徐柏云将茶园搬上互联网,吸引了各地爱茶人士的目光,他们纷纷加入众筹、认购茶园。茶园由认购者命名,产出的茶叶归认购者所有。公司平时派专人打理,认购者可随时来体验,或通过视频远程管理。
在传承保护方面,企业打破“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祖训,建立现代师徒制。37岁的制茶师程本磊作为首位外姓传承人,带领团队研发的“冷萃黄茶”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如今,企业拥有非遗传承人7人、高级评茶师15人,每年生产优质团黄贡茶1万余公斤,年培训茶农超2000人次。
产业链延伸同样精彩:与武汉生物研究院联合开发的茶多酚面膜已进入中试阶段;茶食品生产线年产抹茶糕点50吨;茶旅融合项目年接待游客过5万人次。这种“接二连三”的产业融合,使企业综合产值突破1.2亿元,带动周边8个村2000余户茶农年均增收3万元。
从深藏闺阁到香飘世界,团黄贡茶的振兴之路揭示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密码:文化赋能铸魂、科技创新强基、品牌营销塑形。
当非遗技艺邂逅数字经济,当千年贡茶拥抱新消费时代,这场始于叶片的变革,正演绎着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据统计,全省已有十几个农产品品牌复制“团黄模式”。期待更多“黄冈好物”走出大山,走向更大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