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者:三中全会精神 引领黄冈实践 | 一粒种子 万钧之力

2025-02-22 09:07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黄冈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将全会精神转化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黄冈市融媒体中心推出《施工者:三中全会精神 引领黄冈实践》系列报道,将带您见证黄冈科技创新的蓬勃兴起,民生福祉的持续改善,和改革发展的坚实步伐。本期一起来看《一粒种子 万钧之力》的故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提出:“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推动农业与科技深度融合。”近年来,黄冈市充分发挥农业比较优势,以强县工程和乡村振兴为主攻方向,开展农业科研攻关和产业帮扶,擦亮种子“芯片”,助力黄冈农业转型、升级、增效。

黄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高晖:这里是黄冈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面积2000亩。长期承担国家、省、市重大农业项目实施,主要开展水稻、棉麦、玉米等方面科学技术研究。今天我们要走访的这位科研人员是黄冈市农科院的棉花专家李蔚。

黄冈市农业科学院棉麦研究所所长 李蔚: 我是 1991 年参加工作的,我们棉花所原来只有两个人,我进来之后就三个人,当时农科院有十多年没有进人。当时我们的科研经费每年只有 5000 块钱,很多农活我们都是自己干。

近年来,黄冈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人才引进和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等,为黄冈农科院的科研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黄冈市农业科学院院长 涂军明: 一是改政策,支持农科院出台,农业科技转化的激励政策,充分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二是搭平台,围绕全市优势农业产业链,目前共建了8个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和 12 个农业特色产业协会,推动了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第三个方面就是育人才,努力支持农科院通过年薪制等方式,引进我们现在急需的特色产业高层次人才。

李蔚所在的棉麦研究所,也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从最初5000元的科研经费,到如今每年可获得政府科研经费300万元,人才团队从3人发展到7人,试验田的面积也扩充了十几倍。为了更好地应对几百亩试验田的工作,李蔚团队积极引入现代化科技手段。

黄冈市农业科学院高级农艺师 闫振华:我们与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合作,从他们那引进了智慧农业软件系统,我们通过电脑和手机APP,就能够知道棚内的环境温度,土壤的含水量、光照强度等。同时,能够实现施肥灌溉和通风等的自动化,这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

在政策、人才、科技等多方面的加持下,黄冈农科院的科研水平不断提升,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先后取得各类科技成果300多项,获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0项,培育新品种60多个,累计推广面积达1.5亿余亩。

黄冈农科院的棉花研究事业也在业内打响。李蔚带领着团队研发了19个棉花新品种,其中国审品种7个,各品种累计推广6000多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60多亿元。其成果先后获得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李蔚也成了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湖北省青年星火带头人,荣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

黄冈市农业科学院棉麦研究所所长 李蔚 :这些年也取得了一些荣誉,但我们这些荣誉对于我个人来说不算什么,真正的农民致富了才是真正的好。

为了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把科研专家下到基层一线,把科研成果送到田间地头的精神,黄冈市农科院组建专家团队到县市指导农业生产,为农业增产丰收、农民发家致富贡献科技力量。

李蔚先后在鄂东棉区指导创建棉花高产示范基地30多个,组织举办技术培训会60多场次,并通过农信通业务向棉农发送棉花技术短信和利用农技110热线为棉农解答疑难,显著提高了棉农的科技素质和应用科技意识,有效促进了鄂东地区棉花产业的发展。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李蔚只是众多科研人员的一个缩影。 他们,正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号召,他们,正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号召,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土地为纸、汗水为墨,书写着科技兴农的新篇章。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a/10210/202502/f1e533ef00a9f87bfbccc4f99b62e54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