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娇 通讯员 陈文雯
29年风雨兼程,他审结案件2000余件,无一错案,无一引发信访。他让“冰冷”的法律有了温度,让破碎的家庭重归和睦,他就是浠水县人民法院副院长程呈友。
全国模范法官、全国优秀法官、湖北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省最美基层法官……荣誉满身的他,看重的还是群众那句“这个泥腿子法官不一般,我们服气”!
泥土为证:用脚步丈量公平尺度
“坐堂问案,功夫在堂外。”这是程呈友常挂在嘴边的话。1996年,初入法院的他便立下铁律:重大案件必到现场,四邻必访。黄泥畈的泥泞山路、华桂山的灼热岩石、策湖湿地的淼淼水面,都留下了他坚定的足迹。
2018年,苗圃主老刘与农场主老张因“羊吃树苗”闹上法庭。两人土地相邻却无明确界限,争执数月互不退让。程呈友带着卷尺、笔记本直奔现场,烈日下躬身测量3小时,汗水浸透制服,泥浆沾满裤腿。他当场画出土地界线图,邀请村干部见证,并支起巡回法庭:“今天审的不只是赔偿问题,更是教大家如何依法立约。”
围观村民恍然大悟:“原来口头协议不靠谱!”“以后租地得白纸黑字写清楚!”这场“泥巴裹脚”的审判,让浠水县法院“巡回审判+普法教育”模式一炮而红。
2020年,防疫、防汛、办案三重压力交织。程呈友主动请缨驻守防控一线,白天排查隐患,夜晚伏案办案。防汛期间,他蹚着齐膝深的洪水转移群众,转身又连夜撰写判决书。同事劝他休息,他却笑道:“泥腿子最不怕的就是吃苦。”
心系冷暖:用真情焐热人心坚冰
在程呈友的办公室,常年备着热茶、毛巾和急救药箱。他说:“老百姓带着火气来,得先给他们降降温。”
2016年寒冬,头部凹陷的朱某冲进法庭哭喊:“再不赔钱,我就和他们同归于尽!”原来,朱某搬运水泥时摔成重伤,车主与货主互相推诿。程呈友递上热茶,倾听3小时后断言:“今天不谈案子,先救命!”他连夜协调住院救治问题,十余次上门调解,最终促成三方和解。朱某拿到赔偿款时下跪痛哭:“您救的不只是我的命,还有我全家人的活路!”
2021年,一起离婚案陷入僵局:男方疑似精神病却无力支付鉴定费。程呈友悄悄垫付1600元:“先治病,官司慢慢打。”调解时,他给女方女儿买新书包,带孩子吃汉堡,最终让夫妻俩含泪和解。有人不解:“法官倒贴钱办案图啥?”他答:“判十个离婚案容易,救一个孩子的童年难。”在程呈友看来,法官不是冰冷的裁判机器,而是有温度的“解铃人”。
他说,基层法官常年面对的多是家庭琐事、邻里矛盾或婚嫁纠纷,只有在法、理、情中寻找结合点,案件才能最终妥善解决。
同事们谈到,办案途中遇到老人,总能见到程呈友主动接过老人的担子,挑一程,送到家。家常话一聊,要找的当事人住在哪里,两家的矛盾焦点在哪,都打听清楚了,案件调解也找着了重点。碰到乡亲们有法律方面的问题,他会热情地提供法律咨询;遇到情况特殊的当事人,他还会在案后进行回访,对困难的当事人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铁肩担道:用公心守护正义的底线
手握审判权,程呈友面对过威胁利诱,却始终如一杆“不偏秤”。他说:“无论多小的案件,即使是我工作的1%,却是被告原告的100%,更是公正司法、司法为民形象的100%。”
2024年某限期拆除案中,行政机关被诉程序违法。当事人质疑法院偏袒行政机关,程呈友顶着压力五赴罗田,攀上危房测量面积,调取相关规划图和证据材料,证明行政行为的瑕疵。最终,以翔实的数据和法理让双方心服口服。
某离婚案中,原告刘某企图以重金换取“速判”。程呈友厉声呵斥:“你这是在侮辱法律!”转身却对被告王某的女儿柔声安慰,自掏腰包买书包相赠。最终,他促成双方和解,既保住了孩子的笑容,也让破碎的家庭重归宁静。
2021年以该案为原型,程呈友担任主演拍摄了公益微电影《小镇法官》在全县展播,省市法院相关媒体予以推介,展现基层法官廉洁自律优良品质的同时,凸显基层法官为民纾困解难的责任担当,教育引导法院干警提升廉洁意识、践行使命担当。
薪火相传:以创新彰显司法担当
从乡村法官到副院长,程呈友是审判一线的“老黄牛”,更是司法改革的“拓荒者”。他主导的巴河人民法庭“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将司法服务延伸到村头巷尾:设立共享法庭、法官工作室,开展“村湾夜话”“巡回审判”,打造“八个一”家事审判、特色调解、道交纠纷化解等多个特色品牌,为基层治理注入强大司法力量。
面对跨区域行政案件协调难题,他参与设计两种行政争议化解中心运转模式,建立12个行政争议化解工作室,依托“院院”“院区”联动模式,破除“地域壁垒”,有效提升行政争议的实质化解率,为集中管辖法院解决跨区域、跨部门协调难题提供了创新思路。
他还带领团队创新行政败诉案件“一案一书一讲”机制,督促行政机关及时纠错、规范执法,避免同类型案件重复发生。该做法被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誉为“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的样本”,受到最高人民法院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