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清晨,大别山深处的薄雪尚未消融,罗田县凤山镇福利院里已热闹非凡。罗田县漫时光美容美发会所店长姚春带着5名理发师,将全套工具摆上院落石桌。老人们围坐一圈,看着镜子里的银发被精心修剪,眼角的皱纹里漾开笑意:“春子又带队伍来啦!”这是姚春团队连续第五年在“学雷锋纪念日”开展义剪服务。
5年来,这支队伍走遍罗田县15个偏远山村,累计服务超1500人次,用一把剪刀“剪”出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搭起来的“临时理发馆”
“第一次去北丰李家楼安置点,老人们摸着参差不齐的头发说‘舍不得花钱’。这一幕给我的触动很大,我就知道这事得长久做。”姚春擦拭着伴随他5年的理发工具箱说。
2019年,刚加入罗田县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他发现,一些山区留守老人理发需跑几十里山路。
姚春当即动员店员成立义剪分队。每月至少一次,他们载着折叠椅、推子、围布进山,在村口大树下、安置点搭建“临时理发馆”。
骆驼坳燕儿谷的留守老人刘泽辉记得,2022年冬季有一次下大雪,姚春团队扛着设备深一脚浅一脚地进村,“孩子们的手冻得通红”。那一刻,刘泽辉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在罗田县凤山镇瓦窑岭村,年过八旬的孤寡老人黄艳鸿珍藏着一张照片——2023年春节前,姚春蹲着为他修剪鬓角。“这些娃娃比亲儿子还亲!”老人说。
5年间,这支队伍行程超过5000公里,最远到过与安徽交界的白庙河南家山村,单程驱车两小时只为给7位老人理发。
“剪”出来的民心温度
在白莲乡土库村,姚春团队遇到“特殊订单”。村民拉着他们去看卧床多年的王奶奶:“能不能给我娘剪个寿头?”理发师金涌跪在床沿,小心翼翼修剪老人稀疏的白发。家属要塞红包被婉拒,“能让老奶奶舒适,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回报。”姚春的话朴实动人。
这样的温情时刻,漫时光团队经历过太多。2024年酷暑,他们在白庙河镇某村连续服务100多人,村民搬来自家电扇,村支书偷偷往工具箱塞了20瓶矿泉水。“有位奶奶端来煮好的鸡蛋,追着车跑了半里地。”店员余波翻出手机照片:烈日下,老人举着塑料袋的身影格外耀眼。
数字见证着这场“温暖接力”:义剪服务点从3个拓展到23个,受助对象从孤寡老人扩展到留守儿童;2024年团队新增2名“00后”成员,最小的金涌刚满18岁,“看师傅们剪发时和老人们拉家常,突然间懂了什么叫被需要”。金涌说。
从“一个人”到“一束光”
“最开始,有人说我作秀、出风头、为了拉生意;现在,连当初质疑的人都加入了。”姚春翻开泛黄的志愿服务日志,2019年首批签名仅3人,如今协会义剪分队已壮大至28人。
在罗田县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何学朋看来,他们让“学雷锋”不再是三月来四月走,而是细水长流地坚守。
这种坚守正裂变出更大能量。2023年,九资河镇“红叶民宿”老板主动提供免费场地;县中医院组建义诊分队与漫时光“组队”进山;燕儿谷景区设立“爱心驿站”存放义剪物资……
春风拂面,新绿漫过山脊。姚春和队友们又清点起工具包,计划开辟新的服务点。
一把剪刀,剪不断五载春秋的情义。阳光下,工具箱上“漫时光义剪队”的字迹微微褪色,却映照出比春阳更暖的人心之光。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