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我市黄梅戏传承人张辉、岳家拳传承人雷杰、针灸(蕲春艾灸疗法)传承人韩善明入选。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者、守护者、传递者。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保持生命力和活力。
张辉: 让黄梅戏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
张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国家二级教授、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获得者。2012年被认定为黄梅戏项目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作为非遗传承人、湖北省黄梅戏剧院院长,张辉用四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为这一古老剧种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张辉出生于安徽省郎溪县的一个梨园世家,自幼耳濡目染,对戏曲艺术充满了热爱。1990年,张辉响应“把黄梅戏请回娘家”的号召,从安徽调入湖北。
张辉不仅是黄梅戏的传承者,更是创新者。他大胆尝试以男性为主角演绎民族英雄人物,创作了《李四光》《毕昇》《李时珍》等剧目,打破了黄梅戏以女性为主的传统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鄂派”黄梅戏艺术风格。
在传承方面,张辉积极推动“名家传戏”工程,通过“一对一”的方式培养青年演员。2022年,他传授徒弟付群琼、柳忠良经典折子戏《双下山》,并在年底举办了成果汇报演出,展现了黄梅戏后继有人的喜人局面。2024年,他再次参与“名家传戏”工程,指导青年演员尹印悟、瞿玉婷,为黄梅戏的未来注入新鲜血液。
作为国家非遗传承人,张辉深知黄梅戏的保护与传播任重道远。他不仅收集整理了《秦香莲》《梁祝》等剧目的服装、道具,还拍摄了大量剧照和视频资料,为黄梅戏的数字化传承留下了宝贵财富。
此外,张辉还积极参与非遗公益性宣传活动。他带领团队深入乡村、校园,开展“戏曲进校园”“送戏下乡”等活动,让黄梅戏走进千家万户。2023年,他在抖音直播间开展了200余场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近1200万人次,让黄梅戏的魅力传遍全国。
张辉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广泛认可。他先后荣获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湖北省“牡丹花杯”戏剧奖等多项荣誉。2024年,他获得“湖北文化名家”称号。
雷杰: 以行动诠释对传统文化的担当
雷杰,中国武术八段,国家级社会体育武术指导员,国家级武术段位考评员,岳飞思想研究会岳家拳高级顾问,黄冈市政协委员,黄梅县青少年业余体校校长。
在湖北黄梅,提起岳家拳,人们就会想到雷杰。这位年近花甲的武术家,一生与岳家拳结缘,用拳拳赤子心,守护着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岳家拳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1965年,雷杰出生于黄梅的一个武术世家。自幼在祖父的熏陶下,他对岳家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招一式,一板一眼,雷杰勤学苦练,打下了扎实的武术功底。他深知岳家拳不仅是强身健体的技艺,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气神,立志要将岳家拳发扬光大。
多年来,雷杰潜心钻研岳家拳,不断精进武艺。他多次代表省、市、县参加各类武术大赛,斩获12枚全国武术比赛金牌,用实力证明了岳家拳的魅力。他还笔耕不辍,在国家级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为岳家拳的理论研究贡献力量。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雷杰始终将传承岳家拳视为己任。他积极开展岳家拳“六进”活动,将岳家拳带进校园、农村、社区、企业、机关、军营,让更多人了解、学习、喜爱岳家拳。他还连续三年参加“海峡两岸岳飞文化夏令营”,向台湾同胞传授岳家拳,促进两岸文化交流。
2019年,雷杰赴印度新德里参加中国文化旅游宣传推广活动,向世界展示岳家拳的独特魅力。他先后五次作为武术主演参加中央电视台拍摄岳家拳纪录片,让岳家拳走进千家万户。
雷杰始终心怀感恩,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他多次开展公益课堂活动,向公众免费教授岳家拳。他还向黄梅县档案馆、黄梅县博物馆、湖北体育博物馆捐赠岳家拳书籍和实物百余件,为岳家拳的传承和保护贡献力量。
韩善明: 让非遗“活”在百姓生活里
韩善明,针灸主任医师,荆楚工匠,黄冈市名中医。2014年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针灸(蕲春艾灸疗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清晨的诊室里,缕缕艾香氤氲升腾。韩善明医师手持特制艾条,在患者穴位间精准施灸,四十载光阴仿佛凝练成指尖跃动的温热。这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蕲春艾灸疗法”代表性传承人,正以医者仁心续写着李时珍故里的千年杏林传奇。
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韩善明在浩渺典籍中钩沉索隐,七部专著、三十余篇论文构筑起蕲艾灸法的理论体系。他独创的“温通三焦灸法”将古法与现代诊疗结合,让沉寂的医典在临床焕发新生。诊室墙上“悬壶济世”的匾额,见证着数以万计患者解除病痛的欣慰笑容。
在德国柏林的中医药文化周,这位荆楚工匠的艾灸展演总会引发惊叹。他手持艾绒如同执笔作画,在异国患者背部绘出“艾火长蛇”,以看得见的热力传导诠释经络奥秘。十年间,这位文化使者跨越亚欧大陆,让艾草清香萦绕在“一带一路”沿线十余国,用灸疗对话世界文明。
作为蕲艾产业技术研究院专家,他主导的标准化研究让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从艾绒提纯工艺到智能灸疗设备,古法在创新中绽放异彩。更令人动容的是,他坚持每周在社区开设公益课堂,手把手教授居民“家庭保健灸”,让千年非遗真正“活”在百姓生活里。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娅婷 何皎月 通讯员 张 芳)
编辑:毛紫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