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掀起“智慧春耕”热——解码罗田新隆合作社的现代农业新实践

2025-03-26 10:24  

三月的罗田,春潮涌动。白庙河镇潘氏祠村连片的育秧大棚里,嫩绿的秧苗舒展着身姿,无人驾驶插秧机在田间划出笔直的轨迹,北斗卫星正悄然编织着一张智慧春耕图。罗田县新隆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简称:罗田新隆合作社)的春耕现场,恰似一幅现代版《耕织图》,传统农耕文明与数字技术交融碰撞,激发出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

北斗引航:春耕现场的“科技大片”

罗田新隆合作社农机库内,一台台安装北斗终端的农机整齐列队。理事长王亚平轻点手机,农机信息化智能管理平台上实时跳动着春耕数据:3月10日至今,7500亩秧田已完成播种,12台插秧机在三个县域同步作业。这个曾经需要十余人盯守的春耕现场,如今只需两人远程调度。

技术的革新带来生产关系的重塑。北斗定位系统的应用,让每台农机都化身“数字铁牛”,作业轨迹误差不超过2.5厘米,油耗降低15%,亩均作业成本直降20元。更令人惊叹的是,无人驾驶插秧机插秧均匀度比人工提升30%,秧苗成活率突破95%。黄冈市农业农村局专家感叹:“这不仅是农机升级,更是农业生产方式的一场革命。”

科技创新正在重构农业价值链条。合作社引入的秧盘生产线日产7000个标准化秧盘,配合水肥一体化技术,使育秧周期缩短5天;植保无人机实现精准施药,农药使用量减少40%。这套“北斗+农业”解决方案,已形成可复制的技术标准,正在鄂东大地掀起“智慧春耕”热潮。

服务革命:现代农业的“滴滴模式”

在团风县黄湖农场的千亩示范田里,罗田新隆合作社的农机手杨师傅正通过车载终端接收调度指令。这个春耕季,他的作业半径从罗田扩展到浠水、团风等三县六镇,服务面积较去年翻番。

合作社育出的秧苗质量好,产量高,远近闻名。每年为团风、黄州、浠水、鄂州等周边县市种粮大户提供育秧、插秧、收割等社会化服务,作业面积达到2000余亩。这种打破行政边界的生产托管,正是中央“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精神的生动实践。

合作社创新构建“1+N”服务网络,以集育秧、粮食烘干、仓储、秧盘制造等于一体的1800平方米综合服务中心为枢纽,辐射周边县市12个乡镇。通过“土地银行”模式,将细碎耕地整合为4000亩连片高标准农田,实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更令人瞩目的是,他们为周边200余农户提供“点单式”服务,农户可通过手机APP预约农机服务,现代农业的“滴滴模式”悄然成型。

社会化服务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提升,更是生产关系的革新。年届七旬的老杨将8亩坡地托管后,年收入增加6800元,自己转型为合作社技术员。这种“土地变股权、农民变股东、务农变务工”的转变,正是“三权分置”改革的基层创新。目前合作社已带动当地24名农民户均增收8000元,蹚出一条“服务促增收”的新路。

改革创新:乡村振兴的“黄冈答卷”

走进罗田新隆合作社的“五统一”标准化车间,选种、育秧、植保等环节都有精确到厘米的技术规范。这种工业化思维嫁接农业生产的管理创新,使稻麦年产量突破492吨,总产值达到了260.4万元,优质品率达98%。省农业农村厅专家考察后评价:“这里找到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金钥匙。”

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合作社构建起“科技+服务+金融”的生态体系。与科研院所共建专家工作站,引进智能灌溉系统;同金融机构开发“农机贷”产品,破解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题;联合电商平台打造有机大米品牌,溢价率超30%。这种全链条创新,使传统农业焕发新生机。

“我们是‘既要又要还要’,既要抓紧时间打田,又要大面积育秧,还要开展小麦一喷三防、油菜一喷四防等春耕生产工作,一刻也不能停。”新隆合作社理事长王亚平介绍。春耕时节的罗田新隆合作社,犹如一部打开的现代农业教科书。从北斗导航到社会化服务,从跨界协同到三产融合,每个创新都闪耀着“三农”工作新思想、新路径、新实践的光芒。

当无人驾驶农机在希望的田野上勾勒出美丽线条,在这场春耕交响曲中,罗田新隆合作社用创新作答时代考题,书写了精彩的乡村振兴“黄冈答卷”。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胡朝晖告诉记者:“新隆合作社的实践证明,只要用好改革关键招、下好创新先手棋,传统农区同样能谱写现代农业的华彩乐章。”

(来源:湖北日报客户端)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210/202502/622932096b4f5ea19aabf5ac9cbd333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