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邹德祥 通讯员桂师哲)3月17日,黄冈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云雾缭绕的崖壁上,一簇簇像心一样形状的花瓣在晨露中舒展。历经121年时空流转,曾被宣布“绝迹”的陕西羽叶报春,在生态修复专家的守护下,在新家园绚烂绽放。这抹跃动在鄂东群山间的嫩色,见证着我国珍稀植物保护从抢救性保育向系统性修复的历史跨越。
科技复刻生态密码。在海拔980米的智能温室里,传感器矩阵正实时捕捉着0.1℃的温度波动。大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英山管理局退休高级工程师甄爱国轻点平板,全息投影即刻显现砂石含量、有机质、含水率等精确的数据,构筑起濒危植物的数字方舟。
“我们破解了它的生态密码。”甄爱国展示着历时数年构建的物种档案,多组环境变量、近百项生长指标组成多维模型。工作人员模拟其原生环境,严格控制土壤、温度、湿度等条件,最终成功繁育出陕西羽叶报春幼苗。
在植物标本馆内,1904年德国植物学家采用秦岭的模式标本,与2025年在大别山巅新绽放的花朵静静对望。这种报春花科植物自20世纪初销声匿迹后,其羽状复叶仅在教科书的插图中留存。
2006年鄂西山地惊鸿一现,2015年在秦岭南麓的陕西洋县再现芳踪,但野生种群始终未超200株。“每一株都是移动的基因库。”黄冈师范学院方元平教授轻抚显微切片解释道,陕西羽叶报春独特的染色体结构,蕴藏着植物越冬的进化智慧。其花形美丽且花期较长,花瓣呈心形,叶片似羽毛般轻柔飘逸,具有极高的科研和观赏价值。
“保护不是建围栏,而是织生态网。我们将构建生命共同体,延续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避免人为干预导致的生态扰动,形成新的小型生态链。”湖北大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英山管理局局长祝曙洺指向山腰处的生态廊道说,每一个物种的存续,都是维系生态屏障不可或缺的基因密码。报春花与当地濒危物种大别山五针松、英山石斛构成复合群落,这种“以珍护珍”的模式,将使保护区植物多样性指数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