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乡媳妇"变"健康守门人",80后女村医12年坚守

2025-04-13 19:10  

乡村医生是老百姓健康守门人

常年坚守在农村医疗救治第一线

在蕲春县管窑镇楼岗村

乡亲们提起村医廖清

大家伙都对这个“外地媳妇”竖起大拇指

 一场跨越山水的生命接力

 2008年,20岁的江西姑娘廖清嫁到了管窑镇胡岗村。那时的她,还是一名普通的文员,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穿上白大褂,成为一名乡村医生。

改变发生在2014年,她的公公管长新是当地一名有着40余年行医经验的“赤脚医生”,看到村里医疗资源匮乏,便鼓励她参加县卫健局举办的乡村医生定向培训。

“村里缺医生,尤其是年轻人,你要是能学出来,乡亲们就有依靠了。”公公的话让她动了心。

从一名家庭主妇到持证上岗的村医,对人生地不熟的外地媳妇廖清而言,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014年到2018年,廖清开始了为期4年的全科医学学习,涵盖西医临床和中医基础。实习期没有工资,但她依然坚持了下来。“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不能半途而废。”廖清说。

2019年,她正式上岗,成为楼岗村的一名乡村医生。

一个人的“流动卫生室”

清晨6点,楼岗村的薄雾还没散尽,廖清已经骑着电动车驶过田埂,药箱里装着血压计、听诊器和几包乡亲们预定的慢性病药......

廖清的服务范围覆盖楼岗村、胡岗村等村庄,由于村庄分散,她每天要奔波于两个卫生室之间——上午在楼岗村,下午在胡岗村。

“来卫生室看病的大多都是村里的留守老人,病人不多,一个月下来工资并不高。”廖清乐观地说,这样的收入,在当今社会显得微薄,但她从未抱怨。

“廖医生从没休过节假日,向来是随叫随到。”“就算是半夜三更,打个电话她就过来了。”在村里,说起廖医生的敬业,村民们有说不完的话。

在乡村行医,面对的病症大多是感冒、发烧、咳嗽等常见病,但偶尔也会遇到危急情况。最让她难忘的,是一位73岁的独居老人突发心梗。那天,老人打电话求助,她立刻赶去,发现老人大汗淋漓、呼吸急促,便迅速联系镇卫生院,亲自护送就医。“幸好送得及时,不然就危险了。”回忆起那一刻,她仍心有余悸。

除了日常诊疗,廖清还承担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村民签约可享受电话咨询、上门服务等便利。

“健康守门人”的平凡与伟大

村卫生室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与群众联系最直接,是实现医疗保障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村医们也承担着老百姓健康守门人的职责,守在农村医疗救治的第一线。

忙的时候,从早上七点开门就开始陆续不断地会有患者来就诊,基本都是24小时随时待命、随叫随到。这些年,她收获了当地村民对她的认可和点赞,也坚定了继续当好健康守门人的初心。

“有些人可能连县城都没去过几次,但淳朴、真诚,对人丝毫不设防。”廖清说,“给村民看完病,总会有人叫我到他们家里吃饭,就好像我们是一家人。”

为了提升服务能力,廖清报名学习了中医理疗,在村卫生室开展推拿、拔罐、刮痧等中医理疗项目。她仍计划考取中医资质,未来开展中医汤药服务。“中医调理更适合老年人,慢慢来,乡亲们也会接受的。”

每季度需要下村走访的时候,她的工作量骤增,除了每天接诊病人,有时还要上门送药。最忙的时候,她顾不上回家吃饭,接送孩子、操持家务,基本都靠她自己。“累是累了点,但看到老人们信任的眼神,就觉得值了。”

当被问及是否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学医时,廖清笑了笑:“看他们自己吧,这行辛苦,收入也不高,但能实实在在帮到人。”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乡村,像廖清这样的乡村医生,成了乡亲们的健康依靠。她的故事,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诠释了什么是“医者仁心”。

“只要乡亲们还需要我,我就会一直干下去。”廖清说。

来源:蕲春发布

编辑:何斌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a/10210/202504/e668347f32db56a035f22e1d8fd17e0a.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