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东风岚图汽车第20万辆整车——全新岚图梦想家正式下线。岚图汽车成为中国央企首个累计产量突破20万辆的高端新能源品牌,再迎高质量发展里程碑。
回望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从新中国成立时“一辆汽车都不能造”到1956年7月第一辆解放牌卡车下线;汽车产销量从2009年首次双突破1000万辆大关,到2024年连续16年保持全球第一。这一路走来,“中国人民一定能,中国一定行”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密码?
(一)
1953年7月15日,在长春西南郊的荒地上,新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一锹土被郑重铲起。来自上海、北京、武汉等20多个省市的建设者们,用最原始的工具开始了“三年建厂”的壮举。当时负责厂房建设的老师傅回忆:“没有起重机,我们就用绞盘和滚杠;没有混凝土搅拌机,就靠人工拌和。大家喊着号子,硬是把几十吨重的钢梁一根根架了起来。”
△1953年7月15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大会现场。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这种“全国一盘棋”的体制优势,在东风汽车的建设中更为凸显。1969年,按照“靠山、分散、隐蔽”的备战方针,来自一汽、南汽等全国骨干企业的技术精英,连同铁道兵、工程兵等十万建设大军,开赴鄂西北的深山沟壑。
在十堰这个当时连公路都不通的山沟里,建设者们住芦席棚、喝黄泥水,用扁担挑砖瓦,用炸药开山劈石。原二汽总工程师孟少农曾动情地说:“我们是在用最原始的工具,建造最现代化的工厂。”
△1975年,东风自主研发的中国第一代2.5吨军用卡车EQ240诞生。 图片来源:十堰晚报
1975年,东风EQ240军用卡车成功下线,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这款车以卓越的通过性和可靠性,创造了“英雄车”的传奇。时任中央领导视察时赞叹:“这就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如今,在东风汽车,118秒就能下线一台岚图 ,交付周期也加速缩短,从下单到交付,用户最快5天提车。
这一高效体系的背后,是湖北精心打造的产业生态协同网络:湖北积极推动2000余家零部件企业升级,形成半径50公里的“两小时供应链圈”;通过12个产业创新联盟,推动东风汽车与300余家伙伴实现技术共享,推动产业链整体效能提升30%。
在向新能源智能化转型的过程中,湖北持续引进了全球新能源零部件企业超过300家,同时还吸引了莲花汽车、小鹏汽车等整车生产企业落户。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学院院长颜伏伍认为,湖北汽车产业链的价值在于“基础稳固+特色鲜明”的体系适配性,既能承接头部企业的垂直整合需求,又能在细分领域形成不可替代性。“铁水联运+研发检测+资源禀赋”的立体优势,使湖北成为同时具备整车制造、零部件配套、试验检测、出口物流全链条能力的省份。
(二)
1978年10月,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率领代表团访华,看到位于湖北省十堰的二汽时,对中国完全依靠自己力量建设的汽车工业颇为赞扬。在探讨重型卡车技术引进问题上,美国通用提出“中外合资”的合作方式。
虽然当时卡车项目未能落地,但这个理念犹如一颗种子,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生根发芽。
1984年1月15日,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正式打开合资大门。同年10月,中德合资的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签约成立,桑塔纳国产化进程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里程碑。
△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图片来源:北清汽车时代
1988年7月,东风汽车(原二汽)与雪铁龙汽车公司签署合资生产轿车意向书。
1992年5月,东风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首款富康轿车下线即引发市场轰动。东风人在合资过程中创造了“三个同时”的宝贵经验:同时引进整车技术和零部件体系、同时建设工厂和培养人才、同时开发产品和开拓市场。
进入新世纪,东风将合资合作推向新高度。2003年6月,东风与日产组建当时中国汽车行业最大合资企业,创新性地采用“一个公司、两个品牌”的模式。
今年一季度,东风汽车自主品牌海外市场表现抢眼,累计订单突破3万辆大关,创下历史新高。其中,岚图汽车表现尤为突出,海外订单同比激增205%,成为东风全球化战略的重要增长极。
从东风神龙首开先河,到东风日产创新突破,中国汽车工业用实践证明,“敢为人先合资造车”的战略选择是完全正确的。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合资合作也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三)
在1980—2009年这几十年间,合资模式确实为中国汽车工业注入了活力,但也暴露出“市场换技术”战略的局限性,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
这种困境在2000年后开始被打破。2001年中国加入WTO时,东风汽车率先启动“863”计划新能源汽车专项,时任总经理苗圩说:“合资可以学管理,但核心技术必须靠自己。”
2005年,东风在武汉建立研发中心,开启从零开始的正向研发之路。到2010年,东风自主研发的1.6L发动机成功搭载在风神S30上,实现了核心动力总成的突破。
2010年后,东风加速向“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转型,布局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汽车企业。
△东风汽车研发的飞行汽车:sharing-Airland载人飞行器
近年来,东风汽车自主品牌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8%以上,累计有效专利2.44万件。在电动化领域,马赫2.0T全新混动总成已经点火成功;马赫E10in1超高速电驱动总成面向2025年量产,最高转速达每分钟3万转;岚图汽车实现了5C超级快充、800V碳化硅高压平台,搭载该平台的岚图知音充电3分钟即可续航百公里。
2024年11月,东风汽车发布了首颗完全国产自主可控的高性能车规级MCU(微控制器单元)芯片——DF30。“DF30芯片补齐了国产车规级芯片拼图中的关键核心部分。”东风汽车研发总院智能化总师张凡武表示。
三年多来,通过构建“需求牵引+技术攻关+场景验证”的创新生态,湖北已经有5款车规级芯片流片成功,不仅填补了国内高端车规级芯片技术领域的空白,量产后还将大幅降低芯片采购成本。
(四)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汽车集团时强调,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随后的十年间,我国汽车产业牢牢把握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的历史机遇,着力创新发展实现了弯道超车,使新能源汽车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国“新三样”之一。
以东风汽车为例,目前东风已构建起涵盖纯电、混动、氢燃料等多种技术路线的完整产品矩阵,推出超40款新能源车型。从面向大众市场的东风纳米系列,到高端智慧新能源品牌岚图汽车;从乘用车到商用车,东风的产品布局正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据相关数据,2024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和4.5%。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新能源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9%,继续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重要增长点。
△2024年11月14日,湖北武汉东风汽车云峰工厂,一辆岚图品牌纯电SUV下线
说到这,不得不提到一个“历史性时刻”,2024年11月14日,在武汉东风岚图云峰工厂总装车间里,一辆岚图知音缓缓驶出,标志着2024年中国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能首次突破千万大关。
在实现“千万辆”里程碑的征程中,以东风为代表的中国车企在核心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实现了质的飞跃。这不仅是我国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更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之路上的重要节点。
(五)
在智能化这场汽车产业的下半场竞赛中,中国车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技术迭代。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神秘伪装车密集路测
近日,网友在武汉、重庆多地均目击到一台神秘伪装车密集路测,车身覆盖层醒目标注“东风+?+华为”及“华为最强智驾”字样。随着该车与问界M7、智界R7同框测试画面曝光,迅速引发了“华为第六界即将登场”的热议。
值得一提的是,从曝光的伪装车谍照来看,该车前风挡上方部位有一个摄像头状的明显凸起,疑为顶配激光雷达,加上“华为最强智驾”的字眼,这台车可能搭载了华为最新的ADS4.0智驾系统。若猜想属实,那么该车有望成为国内首个搭载ADS4.0智能驾驶系统的SUV车型。
为了让车更聪明,湖北还在智驾领域加大布局、加速前沿技术突破。在东风汽车研发总院,工程师们正在测试优化“端到端”智驾系统。通过融入AI大模型,这款系统不用再依靠提前输入的代码实行驾驶决策。
眼下,通过车谷、光谷“两谷联动”,湖北汽车产业创新生态不断融合发展。东风汽车、中信科智联、华砺智行等在鄂企业还在积极探索“车路云一体化”的智能驾驶方案。
2024年,湖北武汉和十堰还入选了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目前武汉的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道路累计里程已经突破三千公里,位居全国第一。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流;于群峰之上,更觉东风浩荡。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让中国汽车工业在薄弱基础上快速崛起;敢为人先合资造车的开放智慧,为自主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技术研发不停歇的执着精神,铸就了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新能源抢先布局的战略眼光,实现了产业发展的弯道超车;智驾未来再出发的创新魄力,正在定义中国汽车产业的新未来。
来源:长江云新闻
编辑:黄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