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修噪声引发纠纷——
“检察+综治”巧解邻里疙瘩
通讯员 宋俊 田淼
清晨楼下装修传来的电钻声、午睡隔墙传来的钢琴声、深夜楼上传来的嬉闹声……近年来,因噪声问题引发的邻居纠纷越来越多,有时还因矛盾不断升级,引发刑事案件。
日前,黄州区检察院就办理这样一起涉嫌故意伤害的刑事案件,充分发挥检察入驻综治中心作用,通过多元化解矛盾,最终促成双方当事人达成刑事和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小矛盾”惹出“大麻烦”
2023年10月某日正午,杨某下夜班后正在家中休息,被邻居孙某装修的冲击钻声惊醒。多次沟通未果后,双方从言语争执升级为肢体冲突——孙某掌掴杨某后,被对方摔倒在地掌掴还击,致其肋骨、锁骨骨折,经鉴定构成轻伤一级。
“我们是被害方,我父亲是干力气活的,现在受伤了,连提一桶水都觉得困难。”孙某的家属愤愤不平。
“对方受伤了我愿意承担责任。但是,如果不是对方先动手,也不会闹到如此地步。”杨某也是一肚子抱怨。
"案件标的小,但双方对抗情绪极大。"承办检察官调查发现,本案系偶发的轻微民间琐事纠纷,存在调解基础,如果仅仅按照刑事办案程序一诉了之,双方矛盾会加深,案子虽然结了,心结可能没法从根子上解决。
既解“法结”,又解“心结”
为了进一步解开当事人的“法结”与“心结”,黄州区检察院刑检部门协同控申部门联系综治中心的金牌调解员,在检察机关与综治中心联合搭建的平台上,开展了一场三个多小时的“面对面释法+背靠背疏导”调解会。
会上,刑检部门承办检察官结合类案判决对双方当事人阐明司法标准,通过梳理孙某手中的医疗票据,逐项说明了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等赔偿项目的计算标准。
人民调解员听完孙某及其家人的诉说后,耐心引导孙某理性对待赔偿问题,不要置气,要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经过工作人员近2个小时的耐心调解,终于,孙某松了口,愿意降低赔偿数额。
看到检察官、调解员做了这么多工作,又听说孙某让步,杨某表示愿意当场立即履行赔偿义务。最终,双方当场达成赔偿谅解协议,被案件“围困”许久后的双方当事人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并向检察机关表示感谢。
从"结案了事"到"调解解忧",黄州检察的实践揭示:基层治理既要"依法办案"的刚性,更需"如我在诉"的温情。当"检察蓝"深度下沉综治中心,那些藏在卷宗背后的民生痛点,终将化作社会治理创新的突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