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智力聚变的“密码”何在?——从英创汇智看英山如何打造“智力强磁场”

2025-04-18 08:21  

大别山腹地的黄冈市英山县,湖北英创汇智精工有限公司汇聚40余位清华大学、燕山大学的硕博生,孕育出颠覆汽车工业百年格局的线控底盘技术。在细分领域抢占科技制高点,打造“智力强磁场”,在湖北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的战略版图上,英山用生动实践写下县域创新的鲜活注脚。

“双向奔赴”跨千里——

智汇山城:全力拿下“最后一块拼图”

4月2日,位于英山经济开发区的湖北英创汇智精工有限公司内,调试工程师徐迎港正与团队进行第127次EMB系统台架试验。这位清华在读博士2023年5月来到英山,他正在带记者体验高速行驶下猛踩刹车,以此测试汽车制动性能的各项参数。

在英创汇智研发中心,汇聚来自清华大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燕山大学等国内一流院校的优秀技术人才百余人,平均年龄仅29岁。他们中有人放弃跨国车企高薪,有人暂缓海外深造计划,共同的选择背后,是山区县与顶尖人才的“双向奔赴”。

情系山区,头雁领航。这群顶尖汽车工程人才,一起扎根英山,就是为了积极响应打造产学研融合样板,攻克一项新技术——EMB(电子机械制动系统),也称“线控制动”。“线控制动”被业界誉为汽车高阶智能化的“最后一块拼图”,即将迎来爆发式增长,眼下,正是其量产前夜。

“当年带着专利回乡,最担心‘水土不服’。”英创汇智创始发起人李亮教授坦言。这位从英山走出的清华博导深谙创新规律:技术突围需要“在地化”创新生态。以深化产学研合作为牵引,英山县政府用21天腾挪千亩工业用地,投资1.2亿元建设专用试车场,为高技术人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科研平台,更以“人才服务专员”制度破解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后顾之忧。

英山县科经局局长甘小勇解读:“‘楚才兴楚’不是简单的人才回流,而是构建‘实验室——试验场——生产线’的创新闭环。”数据显示,近3年英山引进高层次人才同比增长380%,其中汽车领域人才占比超六成。

“二次创业”育生机——

破局之道:从“山沟造配件”到“技术灯塔”

走进英创汇智实验室,两组试验台架揭示着产业变革:传统液压制动系统密布油管,而线控制动仅靠电缆传输信号。这项消除机械迟滞的技术,能使制动响应速度提升3倍,为自动驾驶提供关键支撑。

这场技术革命,激活了英山深埋的产业基因。上世纪70年代,这里曾诞生湖北首个汽车制动器厂,汽车零部件制造一度红火,人才和配套很有基础。但进入世纪之交,由于各种原因,慢慢走入了下坡路。

清华大学博士朱正作为技术带头人,坦言道:英山是企业EMB产品的一个发源地,最迟在2027年中旬实现EMB的小批量量产,和国外的一流企业去扳扳手腕。有了龙头,3家智能悬架、电机领域的配套企业随之而来。

目前,英山县已汇聚汽车零部件企业12家,加速冲刺50亿级产业目标,形成从精密铸造到智能电控的完整链条。在恒意达车间,为EMB配套的稀土永磁电机即将下线。3月21日,英创汇智追投2亿元进行二期建设。未来,还将组建武汉研发中心,更多的硕士和博士将到英山和武汉开展技术研发工作。

作为重要生态功能区的英山县直面“工业腿短”现状,“二次创业”将汽车零部件作为主导产业,通过“暖冬人才”“避暑引才”计划吸引楚商回乡。“山区县搞尖端制造,要善于另辟蹊径‘长板做长’。”英山县委书记郑光文说。该县聚焦线控底盘细分领域,建立“链长+院长+行长”协同机制,将传统配件产能转化为精密加工优势。2024年,英山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值突破8.48亿元,研发投入资金近亿元。

“打开山门”换新颜——

创新裂变:“三地联动”构建科创高地

夜幕降临,开发区“工程师之家”灯火通明。清华博士朱正带领团队,正在攻克EMB系统的“冰雪模式”标定。200公里外,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的仿真实验室同步进行数字孪生测试。这种“县城研发+都市圈协同”的“比翼双飞”共振模式,让英山融入全省“光谷科创大走廊”战略。

“山区县工业创新不能闭门造车,要打开山门海纳百川。”湖北省机械行业联合会、省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杜雷军分析。英山实践的价值,在于探索出“人才飞地+在地转化”的混合创新路径:北京总部专注基础研究,英山基地聚焦工程化突破,天津工厂实现规模化验证。这种“三地联动”使技术迭代周期缩短40%左右。

创新生态的溢出效应正在显现。在毗邻的杨柳湾镇,返乡青年创办的智能传感器企业拿下首笔天使投资;县职教中心开设“线控技术专班”,首批学员尚未毕业已被预订一空。更深远的变化藏在数据里:全县技术合同成交额3年增长十几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两番。

北京英创汇智汽车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清华大学博士李晨风介绍,眼下,落户不到3年,已在英山研发出“线控制动”技术三款产品,取得30余项专利,发表了10余篇论文,今年底将有望样机装车,最迟在2027年年中实现EMB小批量量产。

“我们要做新时代的山乡巨变书写者。”站在二期项目工地,李晨风望向连绵群山。4个新车间将聚焦线控转向、线控制动技术,2025年将进一步提升整车线控底盘核心零部件生产制造能力。这个曾经被贴上“山区”“贫困”标签的小城,正以创新为笔,改写中国智能驾驶的产业版图。

从“人才净流出”到“智力强磁场”,英山的蜕变印证着县域经济的转型逻辑:破除“梯度承接”思维,在细分领域建立新的“非对称优势”。当越来越多的“英山模式”在荆楚大地涌现,支点建设的新征程便有了最生动的实践注解。

专家点评

县域创新突围的 “非对称优势”构建路径

中国策划管理指导委员会策划专家 李兰生

英山县的“智力逆袭”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样本。其核心在于跳出传统“梯度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依赖,以“非对称优势”思维在细分领域抢占技术制高点。作为山区县,英山并未盲目追求全产业链布局,而是精准锚定汽车线控底盘这一高成长性赛道,将本地传统汽车配件产业的“隐性基因”转化为精密制造的显性优势。通过“实验室—试验场—生产线”的创新闭环,英山构建起“小县城+大科研”的独特生态,既破解了县域资源禀赋不足的困境,又避免了与发达地区同质化竞争。

这一模式的成功源于三重突破:其一,以顶尖人才为杠杆撬动技术革命,通过“头雁领航”实现创新要素的跨区域重组,将清华、华科等高校的研发势能转化为县域产业动能;其二,以“在地化服务”破解人才落地难题,政府以试车场建设、人才专员制度等“超常规投入”重塑创新环境,形成“事业留人+情感留人”的双重引力;其三,以“三地联动”构建开放创新网络,通过北京、英山、天津的研发—中试—量产协同,既保持技术前沿性又实现产业化效率。这种“长板做长”的策略启示县域经济:在新技术革命窗口期,欠发达地区完全可能通过聚焦细分领域实现“换道超车”。

山区县产业升级的“混合创新模式”探索

湖北省策划行业协会品牌创始人、终身名誉会长 张戈哥

英山实践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更在于开创了县域经济“二次创业”的新范式。面对工业基础薄弱与生态约束的双重挑战,该县创造性探索出“人才飞地+在地转化”的混合创新路径,破解了山区县发展高端制造的三大矛盾:一是技术研发的开放性与产业转化的在地性矛盾,通过北京总部基础研究、英山工程化突破、天津量产验证的分工,既借力一线城市创新资源又夯实本地产业根基;二是人才引进的短期性与创新生态的长期性矛盾,以“暖冬人才”“避暑引才”等柔性机制实现楚才回流,更通过职教专班培育本土技术工人,构建起“塔尖+塔基”人才梯队;三是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的矛盾,将上世纪汽车配件产业的工艺积淀转化为精密加工优势,使老工业基地焕发新动能。

这种模式的成功凸显三个关键要素:首先,政府角色从“管理者”转向“创新合伙人”,形成政策、技术、资本的共振效应;其次,产业定位从“被动承接”转向“主动定义”,在汽车智能化革命中抢占线控底盘技术标准话语权;最后,创新逻辑从“单点突破”转向“生态构建”,通过技术溢出带动传感器、电机等配套产业集聚,形成“一技术突破—多产业联动”的裂变效应。这为生态功能区探索绿色工业化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黄俊杰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a/10210/202504/fa15f9ba6677d0121c3587d37e2097f5.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