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荒坡到“黄金窝” !30万智慧蛋鸡孵出乡村振兴新样本

2025-04-25 08:48  

4月20日清晨,团风县上巴河镇凤凰琴村还笼罩在薄雾之中。漆建平站在观景台上,目光穿过晨雾,投向山坳间连片的现代化鸡舍。手机APP突然震动,弹出“温度25.3℃、湿度65%”的提示,他熟练地轻点屏幕调整参数。此刻,30万只蛋鸡在物联网的呵护下,开启新一天的“智慧生活”。

谁能想到,这位曾经的建筑公司老板,用12年时间,将200亩荒坡变成年产值6000万元的“黄金窝”,让“富吉缘”绿壳鸡蛋远销粤港澳大湾区。

归巢:放弃优渥,返乡寻梦

2013年正月初八,刚从西北回到家乡的漆建平,站在凤凰琴村杂草丛生的200亩荒坡前,心中满是刺痛。这片与绿水青山格格不入的荒地,像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妻子邱凤娇至今记得,丈夫当时紧锁的眉头。

彼时,国家《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刚刚发布。漆建平夫妇连夜研读政策,在台灯下反复讨论。测绘仪在图纸上划出一道道弧线,邱凤娇突然说道:“建平,咱给乡亲们筑个会下金蛋的巢吧!”这句话,点燃了夫妻俩创业的决心。

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们承包了60亩荒地建苗圃,虽然苗木长势良好,但只能解决少数人就业。看着留守老人佝偻的背影,漆建平在日记中写道:“产业振兴不能是盆景,要成森林。”他深知,必须寻找一条更具规模、更能带动乡亲致富的道路。

破茧:匠心独运,逆境突围

2015年寒冬,漆建平第7次踏上外出考察之路。在山东的自动化养鸡场,他抚摸着先进的温控设备,心中有了新的想法:“盖楼要拿鲁班奖,养鸡也得立标杆。”在返程的硬座车厢里,他构思出“124标准化养鸡模式”——1栋鸡舍养2万只鸡,仅需4人管理。

开山拓荒那天,北风裹挟着冻雨。漆建平带着20个乡亲,在坚硬的冻土上艰难施工。面对质疑,他抓起一把山土解释道:“这土壤pH值5.8,正适合种中药喂鸡!”原来,他早已将土壤样本送往农科院检测。

最艰难的日子里,夫妻俩住进集装箱板房。冬夜,寒风穿透铁皮,邱凤娇裹着军大衣记录数据,手指冻得握不住笔。漆建平心疼地将妻子的手捂在怀里:“等鸡场建好了,我给你盖间有地暖的办公室。”

蝶变:科技引领,绿色发展

走进富缘农场实验室,玻璃器皿在阳光下闪烁。戴着老花镜的漆建平,正用电子显微镜仔细观察饲料样本。“黄芪多糖含量0.15%,达标!”12年来,这位“土专家”积累了几十本养殖笔记,还取得3项国家专利。

2018年的一个雨夜,暴雨引发山洪,鸡舍面临被冲毁的危险。漆建平带头跳进湍急的水流,和村民们用沙袋筑起防线。凌晨3点,险情终于解除,浑身泥浆的他瘫坐在地,却笑着说:“咱们的‘金凤凰’保住了!”

如今的分拣车间里,智能化生产线高速运转。每小时6万枚鸡蛋经过12道严格检测,哪怕0.1毫米的裂纹也无处遁形。村民卢松明感慨道:“过去人工分拣累得直不起腰,现在每月能挣5000元,还轻松多了。”

反哺:产业兴村,共赴富裕

“咯咯咯”的鸡鸣声中,村里的账本记录着喜人的变化:19名村民稳定就业,周边200多户村民发展养殖,户均年增收2.8万元。曾经的贫困户马国柱,如今住进了3层小楼:“漆老板手把手教技术,去年我家出栏2万只鸡。”

2024年深秋,首车供港鸡蛋发车当天,全村老少自发前来送行。漆建平抚摸着“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证书,回忆起12年前在荒坡上啃冷馒头的艰辛。当冷链车鸣笛启程,65岁的王奶奶高兴不已:“这声汽笛,比过年鞭炮还喜庆!”

站在新规划的10万羽智能鸡舍工地前,漆建平又有了新目标:“我们要建科普教育基地,让孩子们看看新时代农民的模样。”山风吹动他的白发,身后的LED大屏实时显示着数据——今日产蛋28万枚,合格率99.97%。

12年光阴,漆建平夫妇用建筑师的匠心,在荒山打造出现代农业的标杆。他们的故事证明,乡村振兴既需要创新的智慧,更需要扎根土地的坚守。当30万只金鸡齐声啼鸣,奏响的不仅是产业兴旺的乐章,更是新农人对家乡最深情的告白。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绪乐

编辑:毛紫叶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a/10210/202504/0947ffc0afcafd60d8b9446a0b87d6c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