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5月4日晚,应湖北省麻城博达学校邀请,黄冈市政协文史专员李青松为该校高三年级师生作了题为《雄视千年的人生表达——“一词二赋”的整体解读》专场讲座。讲座将“一词二赋”当作一个整体——《念奴娇·赤壁怀古并序跋》,把《赤壁赋》看作《赤壁怀古》的序,《后赤壁赋》看作《赤壁怀古》的跋,从“想得开”“提得起”“放得下”三个维度,生动诠释了苏东坡被贬黄州期间,从“变与不变”的豁达超然,到不甘沉沦和上下求索的心路历程。经征得主讲人的同意,现将讲座全文刊发如下,分享给更多的读者。东坡文化进校园
雄视千年的人生表达
——“一词二赋”的整体解读
李青松
(2025年5月4日)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
大家好!
很高兴在高考前夕来到麻城博达学校,和大家共度五四青年节,分享东坡文化这个话题。
文化是教育的灵魂。建校以来,麻城博达学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育人第一”的教育思想,坚持“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教育理念,用先进的教育文化构建“全纳·唤醒·成长”的教育体系,探索普通学生因材施教、卓越发展的可行路径,为麻城、黄冈、湖北乃至全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和成功范式。
博达学校是一个“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地方,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这个人物,既是一位“尧舜”般的人物,又培养了黄庭坚、秦少游、晁补之、张文潜这些“尧舜”级的学子。选择苏东坡这个人物,一是应李董的邀约,他多次提出让我到学校来讲一讲苏东坡和麻城;二是和教学结合紧密,高中语文课本收录了苏东坡写于黄州时期的“一词二赋”。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此时此刻,品味东坡先生的这首《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有着更加特别的意义。因为正是在这首词的感召下,我才有勇气站到今天这个讲台上。
东晋伟大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序》,由《桃花源记》(桃花源诗序)和《桃花源诗》共同组成,构成陶渊明笔下完整的“桃花源”理想世界,体现了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批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就像《桃花源诗并序》一样,我们不妨将“一词二赋”“并”到一起,叫《念奴娇·赤壁怀古并序跋》,把《赤壁赋》看作《赤壁怀古》的序,《后赤壁赋》看作《赤壁怀古》的跋,三篇作品相互关联,相互补充,一唱三叹,互为阐发,同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反映了苏东坡谪居黄州期间的心灵历程。因此,我分享的题目是《雄视千年的人生表达——“一词二赋”的整体解读》,讲得不对的,请老师和同学们批评指正。
讲东坡,绕不开黄州赤壁这个话题,请听一篇文章《赤壁矶头的沉思》。
一、赤壁求真:赤壁矶头的沉思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此时此刻,我又站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孙刘联军以不足5万兵力击破曹操号称83万之众,元丰五年(1082年)苏东坡面对江山如画的美景和赤壁大战故地吟诵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黄州赤壁矶头。
黄州赤壁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是集文物保护、山水观光、人文体验、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AAAA旅游风景区。黄州赤壁的一文一武,成就了名邦黄州的文化概念。作为一个地道的黄冈人,暇时,逛赤壁,谒苏公,观碑阁,览二赋,“履巉岩”“踞虎豹”“登虬龙”,感受“赤壁之游乐”,实在“不足为外人道也”。然而,每次走进东坡赤壁,既能保持怦然心动,又屡有新的体验和思绪,就连自己也不得不惊叹了!
黄州赤壁的魅力,不但在于它既是武功圣地和文学殿堂,还在于它有一个“疑云”。
黄州赤壁最早记载于西汉著名词赋家枚乘的《七发》,原名赤岸、赤壁,俗名赤鼻山,因其山色赭赤,屹立如壁,矶头断岸临江、状若悬鼻得名。后因气势恢宏的三国鏖兵,苏轼谪居黄州创作“一词二赋”和“天下第三行书”,造就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又一座高峰,使其声名远播,无数文人用诗、词、文、赋、书、画讴歌、赞美文武合璧的黄州赤壁。
晋代以前,黄州赤壁是妥妥的三国周郎赤壁。赤壁之战亲历者、随曹操参加过赤壁大战的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东吴大将陆逊之孙陆机,西晋史学家陈寿,东晋文学家、史学家干宝,南北朝文学家庾信等人,在《英雄记》《辨亡论》《三国志》《搜神记》《哀江南赋》等著述中都有黄州赤壁为周瑜破曹处的记载,且从战役冠名,三军驻地,行军路线,败走路线,战地条件看,也与黄州一带的地名、地形、地貌高度吻合。东晋末年,龙骧将军蒯恩在赤壁山南面建了一座纪念三国赤壁之战的横江馆,成为黄州赤壁第一个有记载的建筑物。
古人开始都认为黄州赤壁即是三国赤壁,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自南北朝以后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黄州赤壁笼上一层“疑云”,成了一个“是非之地”。
赤壁“疑云”的缘由是湖北有汉川、汉阳、武昌、蒲圻和黄州五个赤壁,当年的大战到底发生在哪里,史书语焉不详。经过历代史学家的考证,首先排除了远离长江的汉川和汉阳两个赤壁,而剩下的三个赤壁中,尤以黄州、蒲圻二说为甚。后来,许多学者认定蒲圻赤壁是当年赤壁大战的发生地,黄州赤壁则是苏东坡借景抒怀、凭吊三国古战场的地方,1998年蒲圻市遂更名为赤壁市。
三国赤壁之战真的发生在蒲圻吗?支持此说的依据主要有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唐政治家、史学家杜佑的《通典》和近几十年在蒲圻赤壁附近出土的大量历史文物。杜佑是杜牧祖父,这位传奇的六朝元老,三朝宰相,用了36年写下一部《通典》,关于赤壁大战的发生地的观点却不被孙辈杜牧接受。杜牧在任黄州刺史期间写下《赤壁》等四首优美的诗篇,都指定黄州赤壁为孙刘战地,与他爷爷大唱“反调”,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在唐代,支持黄州赤壁是三国赤壁的,在杜牧之前还有大诗人李白,他在《赤壁歌送别》中写道:“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宋代以后,苏东坡“二赋一词”的影响盖过周郎,元代文学家陆文圭在黄州写有一首《赤壁图》:“公瑾子瞻二龙,文辞可敌武功。欲怪紫烟烈焰,不如白月清风”,称赞黄州赤壁文辞武功交相辉映。
苦难与辉煌的黄州赤壁,不仅有“疑云”,还是一个多灾多难之地。
为纪念“公瑾子瞻二龙”,唐宋时期,黄州赤壁修建了月波楼、竹楼、涵晖楼、栖霞楼等四大名楼,被南宋战火化为灰烬。元代,黄州赤壁重修竹楼等建筑,又毁于元末兵火。明代,黄州赤壁重修四大名楼,并新建了十多座楼台亭阁,然而好景不长,明末再次被毁。清康熙初年,有“天下廉吏第一”之称的黄州知府于成龙重修黄州赤壁,三十年后,黄州知府郭朝祚扩建黄州赤壁,由于他景仰苏东坡,始将“东坡”二字冠于“赤壁”之上,并撰书了本文开篇的那副门联。从此,黄州赤壁也就有了一个除本名之外、人见人爱的衍生名----东坡赤壁。
清咸丰年间,清军与太平军在黄州发生五次大战,黄州赤壁之上的建筑群第四次全部被毁。战火停息后,同治七年(1868年),黄冈巨富刘维桢捐巨资重修黄州赤壁,依郭朝祚旧例,增其旧制,这才有我们今天看到的“东坡赤壁”。
黄州赤壁是不是三国赤壁,历史上不乏此类的千年悬案。平心而论,认定赤壁大战发生在黄州,以史书和文学作品记载居多,尤其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影响巨大,家喻户晓。而蒲圻出土的文物更多,似乎也很有说服力。1982年,中央电视台播出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有一集叫《从武赤壁到文赤壁》,解说词这样写道:“蒲圻赤壁因为赤壁之战而闻名,叫作武赤壁。黄州赤壁出名却是因为苏东坡的《赤壁赋》,或者叫作东坡赤壁” ,两个赤壁才有“文”“武”之分。《话说长江》虽然否定了黄州赤壁为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因苏东坡的缘故,“文赤壁”的名声反倒超过了“武赤壁”。
赤壁之战战地之争,也许在学术界不会消停,还会长期争论下去。这些年来,就蒲圻更名赤壁,不少人扼腕叹息,甚至怒目以怼,愤愤不平。其实,争论下去与蒲圻更名没有关系,更名不等于不争论,争论不等于要复名,这纯粹是学术问题。从文化旅游的角度看,争论只有赢家,没有输家,既可以还历史的本来面目,找到历史的真相,也可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引发更多人的探究兴趣,还可以相互借鉴,做好各自的工作,共同叫响“赤壁”文化品牌,对发展文化旅游或许还是一件好事。
一阵清风把我从遥远的赤壁“疑云”中拉了回来。“依然赤壁在黄州,古有人游,今有人游。茫然万顷放扁舟,人在中流,月在中流。髯苏二赋自千秋,佳境长留,佳句长留。何须箫管听啁啾,诗可相酬,酒可相酬。”游人如织的东坡赤壁,不正如清末诗人、黄梅县令张维屏笔下的这首《一剪梅》词所言吗?
“赤壁之游乐乎?”
(光明网,2023年10月23日)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是黄州赤壁的文武之争;二是黄州赤壁的毁建经过。下面讲讲苏东坡这个人。
二、苏东坡:人见人爱的“千年英杰”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治水名人,活了65岁。我跟苏轼还有点缘分,苏轼的逝世日是我的出生日,苏轼逝世862周年的那一天,我来到人世间。
苏轼的第一身份是什么?北宋大臣,朝庭命官。
他一生经历了五任皇帝: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他经历的岗位可以用“8341”这组数字来概括:“8”州太守,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颖州、扬州、定州;“3”部尚书,吏部、兵部、礼部;“4”处被贬,黄州、汝州、惠州、儋州;“1”任皇帝秘书。把他一生的轨迹连起来,就像一个“中国”的“中”字,也是河南人说的“中”字。
宋仁宗(宋朝第四位皇帝)嘉祐二年(1057年),20岁的苏轼进士及第,开始在政坛崭露头角。北宋嘉佑二年的科举考试,共录取进士388名,被称为“千年科考第一榜”,主考官是欧阳修,阅卷老师是梅尧臣,考生有苏轼、苏洵、苏辙、曾巩、程颢、张载等,官至宰相的有9人,苏轼是事实上的状元。同是进士,“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有什么区别?殿试录取的进士分一二三甲,一甲指前三名,赐进士及第,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1063年宋仁宗死,宋英宗继位。宋英宗很想重用苏轼,但被宰相韩琦阻拦,说他年纪太轻,还需要历练。韩琦与黄州也有渊源,宋仁宗天圣年间,韩琦曾来黄州投奔他的哥哥黄州刺史韩琚,在安国寺西厢房读书,终于考中进士,成为一代名臣。
苏轼为何被贬黄州?
元丰二年(1079年),43岁的苏轼被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文章内容被推行激进改革的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廷,讽刺政府,妄自尊大,包藏祸心,如此大罪,“死有余辜”,史称“乌台诗案”。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这其中还包括大家熟悉的一位历史名人沈括,我们学过他的《活板》,一篇介绍活字印刷术的科普说明文,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毕昇是我们英山县人,他与黄冈不仅是有缘,而且是有功的。就是这样一位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名科学家,在“乌台诗案”中,检举揭发苏轼诗中有讥讽政府的倾向,陷害苏轼。沈括和苏轼曾是好友,他所检举和揭发的诗句正是苏轼与他分手时手录近作送给他的。把朋友的赠诗当作举报材料,这也太不地道了!据专家考证,苏轼得罪沈括,是因为沈括嫉妒苏轼的才华。
苏轼还得罪过出生在红安二程镇的程颐,就是程颢的弟弟,他们都是周敦颐的学生,创建了“二程学说”,是程朱理学的创始人。苏轼是怎么得罪程颐的呢?1086年10月11日,朝中的元老司马光死了,文武百官都要去吊唁,这一天正好是太庙大典,苏轼和一些同事参加完这个大典也准备前往,但被程颐劝阻。程颐说,孔子说过,“子于是日哭,则不歌”,意思是,孔子在当天哭过,就不再唱歌了,你们参加过典礼,听过欢快的奏乐,因此就不适合再去参加丧礼。但苏轼偏偏站出来反驳,说怎么不能去呢?孔子虽然说过“是日哭则不歌”,但没说过“是日歌则不哭”,就这样,苏轼硬拉着一帮人,前去吊唁,还当众嘲笑程颐是个“死脑筋”。程颐是一个很严肃的人,认死理,比苏轼还较真,还要面子,这么一来,苏轼就得罪了程颐。从韩琦到沈括再到程颐,三个和黄冈有关的人都打压过苏轼。苏轼被贬黄州后,黄州三位“君太守”陈君式、徐君猷、杨君素都慰藉、温暖过苏东坡,使他由仕途失意的苏轼变成了达观自适的苏东坡,当然这是后话。
新党们要置苏轼于死地,但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这场诗案最终因王安石“一言而决”:“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受当地官员监视居住。
其实,苏轼真正得罪的人是王安石。王安石主张激进变法,苏轼认为改革应循序渐进,导致两人关系恶化,苏轼因此自请外任。而关键时刻,救下苏轼性命的人也正是他的政敌王安石,所以王安石的人格是非常了不起的。
苏轼当年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对不对?对。苏轼并不是一味反对改革的旧党,他认为王安石推行的变法,部分措施有些操之过急,或存在弊端。当旧党得势后,司马光要废除一切新法时,苏轼又站出来反对。大宋要改革,但又不能太急进。今天,我们处在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从中国47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来看,渐进式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成功的经验。苏联的改革是急进式的,“休克疗法”,结果怎么样?亡党亡国。这也是为什么苏轼的地位越来越高,喜欢苏东坡的人越来越多的一个重要原因,他在政治上是有远见的。
北宋时的黄州包括哪几个县?黄冈、麻城、黄陂三县,含今天的黄冈市黄州区、团风县、麻城市、红安县和武汉市的新洲区、黄陂区。红安县是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由麻城、黄冈、黄陂三县划出的部分地盘新建的;新洲县原是黄冈县的西半部,1951年从黄冈县划出,1983年划归武汉市,1998年撤县设区。
苏轼的第二个身份是什么?北宋文豪,全能冠军。
苏轼是宋代文坛领袖,全才式的艺术巨匠,在诗、词、文、赋、书、画等方面均取得很高成就,堪称宋代文学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他的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文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并称“唐宋八大家”,书法与王羲之、颜真卿并称“天下三大行书”,绘画方面开启了写意画的先声,为“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苏轼也许没有在哪一个方面做到古今第一,但是,把他各方面的才能加起来,他无疑是中国古今第一的“全能冠军”,也是影响力最大的历史文化名人。这个超级文化IP的影响力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现行中小学语文课本里,苏轼是收录作品最多的作家,共13篇,其中写于黄州的有7篇,超过一半;二是在历年高考语文试卷中,苏轼也是考得最多的作家,几乎每年都考;三是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四卷中,苏轼是被引用最多的作家,共有三百多次。
苏轼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林语堂曾经给了他无数个头衔: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别,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一个大书法家,一个创新的画家,一个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伽修行者,一个佛教徒,一个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一个酒仙,一个厚道的法官,一个政治上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一个美食家……诗人余光中说,如果让他从李白、杜甫和苏轼三个人中选一个人一起去旅行,他不会选李白,因为李白不负责任,太爱喝酒了;也不会选杜甫,因为杜甫太“苦”,不好玩;只有选苏轼,他才是一个很好的“驴友”。
2000年,法国《世界报》组织评选1000年前欧洲和亚洲的杰出人物,即“千年英杰”,评出了12位中世纪的关键人物,中国只有一人入选,这个人就是“人见人爱”的苏轼。苏轼入选的理由,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因为他是一位“无可救药的书生”。
苏轼因为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第二年二月(1081年)俸禄断绝,“问人乞米”,便在黄州城东的坡地开荒稼穑,并在这里修筑起居室“东坡雪堂”,自此便以“东坡居士”作为自己的别号。后来,东坡居士这个名字广为人知,成为了苏轼的代称。所以说,苏轼的第一故乡是眉山,苏东坡的第一故乡是黄州。苏轼,从黄州变成了苏东坡;黄冈,是东坡文化的发祥地。
东坡何求,时望春风时望雨;雪堂无悔,半藏农舍半藏书。黄州是苏东坡豪气与才情的浴火重生之地,是他从人生谷底触底反弹、走向文学艺术巅峰、实现华丽转身的转折点。在黄州的四年零四个月里,他竹杖芒鞋,一蓑烟雨,到赤壁赏景,到浠水寻医,到英山、罗田、蕲春品茗,到武穴观光,到黄梅题词,为拜访好友陈季常,他两宿团风、三访红安、四游麻城,足迹走遍了黄冈10个县市区,留下了220首诗、66首词、3篇赋、169篇散文、288封书信,共746篇作品和许多胜迹,这些都是我们打造世界级自然人文旅游名城最可宝贵的资源禀赋。
5月1日,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和黄冈市共同打造的音乐剧《大江东去》登陆黄冈黄梅戏大剧院,用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追寻苏东坡在黄州生活的生命轨迹,聚焦苏东坡的出众才华、家国情怀和旷达精神,探索他植根黎庶、踔厉奋发的心路历程,展现从“东坡故事”到“东坡精神”的内在升华,展示大美黄冈的人与物所带来的文化影响力,讲述绵泽后世、跨越千年的东坡故事,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
三、《赤壁赋》:人生无常中的超脱潇洒
1082年注定是中国文化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彪炳史册的“一词二赋”都在这一年横空出世。时年45岁的苏东坡,宣告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自己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独特文体,兼具诗歌与散文的特点,句式错落有致,语音和谐,辞藻华丽,内容上以写景抒情见长,分为大赋、骈赋、律赋、文赋。《赤壁赋》是一篇文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和所思,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心灵的“三部曲”——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愁,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壬戌年七月十六日,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饮酒乐甚”,扣舷而歌,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和天光之美。在诗兴、酒兴正浓之际,却不时传来客人悲凉的箫声,既如哀怨又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引发作者的怅惘和愁绪。
《赤壁赋》能不能叫《前赤壁赋》,尤其是“前”字能不能出现在书名号里边?不能。苏东坡写的是《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没有所谓的《前赤壁赋》。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客”有几位?两位;何以见得?“客有吹洞箫者”,还有不吹洞箫者。
舟上一共几个人?四个人,还有一个渔夫,给他们划船的人,所以,画家在画赤壁泛舟图的时候,一般都是画四个人,画三个人的很少,画两个人的没有。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人是谁?“我”;“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窈窕之章”指《月出》的第一章;“我”为什么要“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而不诵别的诗章?一是月夜泛舟,触景生情,二是为后面借江水、明月说事做铺垫。
“扣舷而歌”的人是谁?“我”;唱的什么歌?“桂棹兮兰桨,击明月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是改写屈原《九歌》里的《湘君》《湘夫人》《少司命》中的句子;他为什么要唱这个?一是应景,有舟有月;二是生情,望美人而不得见,就像自己的理想抱负不能实现。作者所说的“美人”,是他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客人吹洞箫,凄切婉转,悲咽低回,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
“吹洞箫”的人是谁?著名道学家、画家、鼓琴家,四川绵竹武都山道士杨世昌,苏东坡的好友,云游庐山时专程来看望他。
作者先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追述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过往,因而羡慕江水明月,希望与神仙共处,与明月同在,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苏轼借客人杨世昌之口流露出自己的思想,并针对客人世事无常、人生短促的感慨,以江水、明月作比喻,表达自己“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没有增减)的见解。
对文中的“客人”应该怎么理解?“客人”是苏东坡的另一个自己,主客问答,实际上是作者的自问自答,是作者思想的否定之否定,通过这一场景的设定,使行文显得波澜起伏,鲜活生动。客人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得失忘怀,超然物外,“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其实是作者摆脱了失意,打开了心结。我有一个观点,任何人写文章,第一个受教育的是作者本人,而不是读者。
这篇赋最大的思想价值是什么?用文学的手法表现了苏轼超脱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是一篇用“赋”体写成的哲学论文。要读懂《赤壁赋》,必须抓住“变与不变”这个关键: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不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也不必“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只有树立了这样的认知,才能在身处逆境中保持豁达、超脱、乐观的精神状态,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无尽宝藏。一次月夜泛舟,使苏东坡想开了,明白了这么深刻的人生哲理,这正是旅游的启智功能。
30多年前,我在团风中学当语文老师,我记得学生学习两篇课文有一定的难度,一篇是《赤壁赋》,一篇是《逍遥游》,这两篇课文到底要讲什么,学生不太容易理解。《赤壁赋》讲的是“变与不变”的道理,要用“变与不变”的视角看待人世间的一切,这是一种超脱、旷达的世界观、人生观,有了这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想得开”,就能从官场被贬的失意中走出来,拥抱美好的大自然和最美的人间烟火。当然,苏东坡这种超脱旷达的胸襟,与鲁迅笔下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截然不同的。
《逍遥游》讲的什么呢?讲的是一个“待与不待”的道理,常人都是有“待”(凭借、依靠)的,是不自由的,只有追求精神世界绝对自由,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才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心目中才没有功名和事业,才能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这就是不“待”。如果说《赤壁赋》集中代表了苏东坡的宇宙观和人生观,《逍遥游》则集中代表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四、《赤壁怀古》:吊古伤今中的豪迈旷达
写下《赤壁赋》后不几天,苏东坡意犹未尽,他又一次来到黄州城西赤壁矶头赏景沉思,借古抒怀,写下一首开一代词风的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
词以婉约为正宗,像柳永的词,适合十七八岁的小姑娘,手里拿着红牙板,唱那“杨柳岸、晓风残月”,温婉动听;苏东坡的词,须是关西大汉,弹铜琵琶,唱那“大江东去、浪淘尽”,气势豪迈。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都是对赤壁景物的描写、对历史往事的追忆和对世事难料的感慨。写景方面,《赤壁赋》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赤壁怀古》有“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追忆往事方面,《赤壁赋》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酾酒临风,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赤壁怀古》有“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追忆的两段历史,一前一后,前后关联。对世事的感慨方面,《赤壁赋》有“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怀古》里有“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浪淘尽”是淘尽了,还是淘不尽?淘不尽;“人道是”是有人说是,还是人们都说是?人们都说是;“人生如梦”是不是有明显的消极意义?不是的。
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冲刷不掉千古英雄人物。旧营垒的西边,人们都说是三国周郎赤壁。黄州赤壁是不是三国赤壁?答案是肯定的。晚唐诗人杜牧任黄州刺史期间,在黄州江边发现了一种在长柄的一端装有青铜制成的枪尖、旁边附有月牙形锋刃的古代兵器——戟,写下一首代表晚唐咏史诗最高成就的七绝《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销二乔。”从此,赤壁与黄州密不可分,成为黄州的文化符号。
赤壁矶头,岸边乱石林立,像要刺破天空,惊人的巨浪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万堆白雪,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和雄奇壮丽景象犹如一幅壮美的图画,无数英雄豪杰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历史活剧。“江山如画”穿越千年,响彻寰宇,成为黄州最好的旅游宣传语。
遥想当年,周瑜春风得意,设计火攻,诸葛亮借来东风,谈笑之间,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很多人都认为这首词结尾有消极意义,“人生如梦”就一定是消极吗?关键是对“梦”作何理解。“梦”比喻梦幻的事物,不可捉摸,难以预料,也很短促,属于中性,虽然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苏东坡是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词中虽然书写失意,然而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和《赤壁赋》里表达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根本上是一致的。
五、《后赤壁赋》:入世出世中的上下求索
《后赤壁赋》是《赤壁赋》的姊妹篇,描写长江月夜的优美景色,记述放舟、弃舟、登舟和归舟的“复游”经过,通过神幻的描写来诗化作者的人生哲思。“二赋”字字如画,句句似诗,珠联璧合,浑然一体。《赤壁赋》《赤壁怀古》《后赤壁赋》三者水到渠成,一气呵成,天衣无缝。
这次同游赤壁的有几位客人?“二客从予”。是哪“二客”?四川道士杨世昌和黄州平民诗人潘大临,“满城风雨”这个成语就是出自潘大临的诗句。两次游览赤壁都有道士杨世昌陪同,苏东坡自然受到杨世昌道家思想的影响。
《后赤壁赋》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有哪些?“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月白风清”“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后赤壁赋》怎样表达自己的人生哲学?借孤鹤和道士的梦幻之境,表现旷然豁达的胸怀和慕仙出世的思想,折射出苏轼在出世与人世间上下求索的人生姿态。
作者在月明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先是“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憾,后是“携酒与鱼”而游之乐。接着从“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的江岸夜景,写到“俯冯夷之幽宫”的山崖险情;从“曾日月之几何,而江水不可复识”的感叹,写到“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的心情变化。
与《赤壁赋》主要是写景说理不同,《后赤壁赋》主要是写景叙事。《赤壁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赤壁赋》主要写孟冬江岸上的活动。作者不吝笔墨地写出了赤壁夜游的意境,安谧清幽、山川寒寂,“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奇异惊险的景物令人心胸开阔、境界高远,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当作者独自一人登临绝顶时,那“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场景又不能不使他产生凄清之情、忧惧之心。一只孤鹤“横江东来”“戛然长鸣”后擦舟西去,让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悯。作者在梦中见到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开户视之,不见其处”,表明他在政治迷茫中仍保持着对前途、理想、抱负的执着求索。
纵观“一词二赋”,如果说《赤壁赋》讲的是“想得开”,那么《念奴娇·赤壁怀古》讲的是“提得起”,而《后赤壁赋》讲的则是“放得下”。“一词二赋”作为一个整体,从“变与不变”的豁达超然,到不甘沉沦的上下求索,反映了苏东坡在逆境中破茧成蝶、浴火重生的精神跋涉。
为了加深对“一词二赋”的理解,我们再听一篇文章。
六、旅游赋能:二赋堂前的遐思
我曾多次游览东坡赤壁,伫立在二赋堂前。
“才子重文章,凭他二赋八诗,都争传苏东坡两游赤壁;英雄造时势,待我三年五载,必艳说湖南客小住黄州。”
面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撰写的这幅楹联,晚清重臣李鸿章题写的“二赋堂”匾额,吟诵堂内正中巨幅木刻上由黄冈教谕程之桢、民国书法家李开侁书写的《赤壁赋》和《后赤壁》,凝视堂内两侧民国临时总统徐世昌以及清末民初杨守敬、程明超等学者名士书写的“二赋”石刻,我的心中总会涌起无尽的遐思。
黄冈天生是一座文化旅游城市,因赤壁之战故地和苏东坡的“二赋一词”而闻名于世,历代文人的笔墨流韵给了这座千年古城丰厚的滋养。
一个诗意的春日,再次走进东坡赤壁,古色古香的楼台亭阁巧妙地镶嵌在峭壁之上,掩映在绿色丛中,琳琅满目、流芳千古的诗词歌赋,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荣耀和神韵。
这个“文”“武”合璧的硬核“赤壁”,虽历经朝代更迭、战火洗礼,但其精神文化特质,在中华文明史上独树一帜,成为黄冈历史文化的基石和主坐标。
二赋堂位于东坡赤壁古建筑群的中心,因纪念苏东坡赤壁“二赋”而得名,始建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咸丰三年至咸丰十一年(1853—1861年)被毁,同治七年(1868年)重建。东坡赤壁的二十多座楼台亭阁,以二赋堂为中心,疏密有致地分布在赤壁矶上,二赋堂因之成为东坡赤壁最具人气的网红打卡点。
时光回溯到940多年前。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十六日晚,夜空朗朗,月华如泻,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两年多,贫困潦倒的苏东坡约云游庐山转道来看望他的好友——著名道学家、画家、鼓琴家四川绵竹武都山道士杨世昌泛舟赤壁。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江面上,杨世昌吹起悲凉的箫声,感伤曹操、周瑜这些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继而哀叹人生之短暂,羡慕长江之无穷。
杨世昌的感叹,让处在人生最低谷的苏东坡思绪万千,他以戴罪之身,顿时悟出了惊世骇俗的人生哲理。
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无尽的,不必羡慕江水和明月,也不必“哀吾生之须臾”。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人人可以徜徉其间而自得其乐,而忘却人世间的烦恼……苏东坡文思泉涌,回来之后写下千古名赋《赤壁赋》,并于数日后写下开一代豪放词风的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
时隔三个月,在杨世昌和“得一残句(‘满城风雨近重阳’)留千古”的黄州平民诗人潘大临陪同下,苏东坡再次夜游赤壁,奇异惊险的景物令人心胸开阔、境界高远,不同季节的山水呈现出壮阔而自然的美。苏东坡的灵感又一次迸发,第二天健笔挥毫,写下另一篇千古佳赋《后赤壁赋》。
黄州时期,苏东坡以“二赋一词”和“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登上宋代文学艺术的巅峰,成为用温润、梦幻、遒健、豪放的文字,照亮华夏文化精神世界的千年英雄。
宋代常被人视为“积贫积弱”的时代,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北宋不仅是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的时期,更是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巅峰阶段,是“东方的文艺复兴”,在经济、思想、科学、文学艺术方面均展示出典雅精致、潇洒风流的宋韵气象。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而这种“造极”,主要体现在苏东坡身上。
苏东坡是一个以儒家思想为底色的封建士大夫,他前期的诗文更多地表达积极入世的态度和仁政安民的思想。后来出现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潮,为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独特的思想文化环境。
儒家治世,佛家治心,道家治身。苏东坡初来黄州,无处落脚,暂住于定慧院,便从关注社会转向自我探求,试图通过修佛追求自我解脱。
两次夜游赤壁,苏东坡受到著名道士杨世昌的点化,碰撞出顺应自然、超然物外、无拘无束、天人合一的思想火花。
在苏东坡看来,天地万物,各有其主,自己一分一毫也无法获取,只有把身心交给自然,尽情地去享受自然,才是真正的拥有。
即便如此,苏东坡仍不失儒家本色,《后赤壁赋》中写到在梦中见到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表明他在迷茫中仍保持着对前途、理想、抱负的执着求索。
赤壁“二赋”,也许是苏东坡生命中的意外绽放,但他看山心静,看水心宽,奋厉当世,信道直前的独特文化性格,使他在黄州完成这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成为必然。
旅游是人生的第二课堂,在不同文化的交融撞击中,可以激起智慧的浪花,积聚前行的动力,为人生赋能。
辛亥革命前夕,孙中山的第一知交、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黄兴在游览东坡赤壁时撰联励志,不久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黄兴被推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战时总司令,指挥军队与清军作战,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践诺了二赋堂前的这幅名联。
此刻,我正驻足在二赋堂前。
身边一波波游客乘兴而来,兴尽而去,大都忙于拍照打卡,合影留念,鲜有人停下来,慢下来,静下来,细心观赏二赋堂前的楹联、匾额和堂内的木刻、石刻。我虽知游客时间宝贵,但总觉得这种“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旅行于苏公多少有些大不敬。
不是吗?时间对于每一个人而言,都是转瞬即逝。疫情散尽,大地春回,既然拥有如此静好岁月,就不要轻易浪费,将时间花在有价值的地方,才能看见生活中别样的风景,活出气象万千的人生。
“两篇妙赋,大都兴到疾书,读文章岂如见此地;一斗浊酒,不是狂歌痛饮,游山水更须学其人。”
想到这里,我的眼前不禁浮现出当年黄兴游览东坡赤壁时的情景。
(《文旅中国》2023年4月13日)
七、结束语:怎么学习苏东坡
怎么学习苏东坡?我认为苏东坡很像八样东西,一像圆规,二像直尺,三像绿叶,四像竹子,五像火柴,六像小溪,七像太阳,八像大地,由于时间关系,我不展开。我把这八像送给在座的准大学生们,与大家共勉。
一要像圆规,找准立足点,画好同心圆,圆满完成自己肩负的使命;
二要像直尺,公平正义,刚直无私,不走旁门左道,不越雷池一步;
三要像绿叶,不争名利,不计得失,朴实无华,乐于做花的陪衬;
四要像竹子,虚心高洁,宁折不弯,每前进一步都做一次小结,用总结谋发展、求进步、促提高;
五要像火柴,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给世界带来光和热;
六要像小溪,不畏艰险,永不停留,坚定地走自己的路,最终融入大海,成为永恒;
七要像太阳,光明磊落,温暖万物,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
八要像大地,胸怀宽广,忠厚淳朴,忍辱负重,让高山脱颖而出。
最后祝同学们高考大捷,梦圆6月!
来源:竹山书苑;编辑:张高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