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深四月,大别山南麓的麻城市,中馆驿镇、铁门岗镇、白果镇连片的油菜花与层层叠叠的光伏板交相辉映。在中电大别山(湖北)电力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电大别山”)的万亩光伏场站内,板上一片片深蓝色光伏组件正将阳光转化为清洁电力,板下一垄垄嫩绿的麦苗和蚕豆秧苗,与隐约其间的劳动身影,共同绘就了一幅“光农共生”的生态画卷。
作为湖北省率先开工、率先并网的百万千瓦级农光互补示范项目,中电大别山2024年以发电收益超1亿元、纳税超1000万元的业绩,成为麻城市绿色能源产业的标杆企业。

大别山区光照资源丰富,但传统农业受限于山地地形,土地零散、产出效益低。2022年,中电大别山以“农光互补”模式破题,通过流转整合1.22万亩坡地、荒地,在架设光伏板的同时,于板下空间引入作物种植和生态养殖,打造“板上发电、板下丰收”的立体产业体系。
2024年,中电大别山利用光伏阵列近间隙光照条件,规模化种植西瓜、红薯、小麦和花生等耐旱作物近2500亩。同时,在光伏板下因地制宜种植决明子等中药材900亩,亩均产值1000元以上。“板下种植”实现了初步预期。
“项目得到麻城市政府全力支持,通过‘企业+村集体+农户’三方联营机制,将土地租金、务工收入、产业分红精准链接到农户,达到了‘资源盘活’与‘农民增收’双赢目的。”中电大别山工程建设部经理但修方介绍。截至2025年3月,项目已带动周边3个乡镇、近30个行政村超1500户农户参与村集体分红和就近务工,户均年增收超过1.2万元。

“农光互补”是项目建设之初就确立的新能源发展理念。经过两年的试种,“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模式初见成效,正呈现出勃勃生机。
今年开春以来,中电大别山针对新能源基地不同光伏场站片区的土质特点,联合农业合作单位优化春耕春种品种,种植面积继续扩大。目前,举水光伏1000亩南瓜已育苗,凤亭岗光伏3000亩油菜成熟。但修方说,“光伏板距地面3米的设计,确保了农机具安全通行,也为合理布局农作物提供了有效空间。”
较之于板下的农作物经济效益,板上光伏电能的社会效益更加突出。据测算,按当前负荷曲线,项目年均可向电网输送9.6亿千瓦时清洁电力,可满足30万户普通家庭全年的用电需求。与传统火电相比,相当于节约标准煤32.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87.5万吨,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作为能发出‘绿电’的新能源基地,‘农光互补’百万千瓦项目还肩负着更大的使命,那就是助推麻城建成‘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基地。”3月21日,麻城市发展和改革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平在介绍该市“项目建设年”计划时表示,2025年,麻城市将依托现有能源资源和用电负荷,谋划园区级“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项目。

站在举水片区的观景台上,但修方指着眼前光伏板下的麦地说:“今年我们计划引入AI病虫害识别系统和无人采收机,让现代农业插上数字翅膀。”
不远处,麻城市农业农村局专家正在讨论“板间套种”方案的可行性——在光伏阵列东西侧种植高秆玉米,南北侧搭配矮生豆类,最大限度利用光照差异。
春日的阳光洒在光伏板上,蓝光流转如波;板下的田垄间,新绿涌动如潮。中电大别山的农光互补实践,不仅在山川大地上敢闯敢试种出了一个“绿色春天”,更在山村沃野间写下了一个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注脚。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通讯员周卫桥)
编辑:龚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