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种子,一年增产亿斤粮 ——走进“中国再生稻第一村”酒铺村看蕲春粮食生产

2025-05-09 09:02  

记者 李维  张松林

4月30日,在蕲春县赤东镇酒铺村再生稻种植基地里,秧苗迎风轻舞。华中农业大学23级博士生周常再和3名同学驾驶着三轮车,穿梭在田垄间。时不时停下查看秧苗长势,并在不同的田块,随机扯起一把秧苗放到车上,准备带回村里实验室进行数据分析。

2011年,酒铺村开始种植优质再生稻,并成为省农业农村厅与华中农业大学再生稻试验示范基地。自此,华中农业大学常年派出研究生团队常驻该村,致力于再生稻品种筛选和种植技术的研究。2022年,周常再接过驻村接力棒,来到了酒铺村,至今已有三年。

种子,被誉为农业的“芯片”。蕲春,是商品粮基地大县,常年对各类作物种子需求达50万公斤。作为再生稻试验示范基地,蕲春县农技部门每年都会在赤东镇酒铺村开展水稻不同品种种植试验,华中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对田间管理进行全生命周期跟踪,给予技术指导。

种植期内,周常再奔波于实验室和田地之间,采集优质再生稻生长环节的各种数据,研究出最佳配套管理技术。根据水稻品种的株叶形态、熟期、粒型、抗病性及丰产性,进行全方位评价,与农技部门一起联合筛选出最适宜本地种植的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

在良种和华中农业大学科研团队的加持下,酒铺村再生稻种植快速发展,如今,再生稻种植面积达2300亩,研究团队从最初的2人扩大到现在的20多人,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院士为酒铺村题名“中国再生稻第一村”。

蕲春县农业技术促进中心高级农艺师钱太平介绍,相对于一季中稻,再生稻每亩至少可增收250公斤。其高产优质的特性,迅速得到农户们的追捧。从酒铺村示范基地开始,蕲春再生稻产业蓬勃发展,全县再生稻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到20万亩。

不过,蕲春县现有的3家规模育秧工厂(户户丰家庭农场、秀丰杰家庭农场、新旗农机社)满负荷运转仅能满足2万亩需求。

为此,蕲春县农技部门创新技术方案,重点推广“秧盘暗化+大田小拱棚寄养”集成技术。通过工厂化播种与暗化处理,确保种子出芽率及整齐度,经过5天标准化暗化培育后,将秧盘转移至田间进行小拱棚寄养,既保证关键阶段育苗质量,又突破设施空间限制,确保了种苗供给。

“我种植了50亩再生稻,每年选择县农机部门推荐的品种,产量高,收入过10万元。” 酒铺村种植大户范成美说,每年从育秧到插秧,再到后期管理,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团队和县农技部门在技术上全力支持,有力促进了他种植的再生稻全面丰产。

如今,该县再生稻种植热情高涨,涌现了大批再生稻种植大户,种植面积最多的达1000余亩。“目前蕲春县再生稻种植面积20万亩,每年为蕲春县增加粮食产量一亿斤,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谈起再生稻种植的优势,钱太平十分自豪。

链接:

“种粮工程”托举

我市早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省第一

本报讯(记者张松林)5月6日,记者了解到,我市作为湖北省传统双季稻主产区,早稻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60万亩左右,2024年全市早稻种植面积63.06万亩,总产量25.75万吨,均居全省第一位。适度恢复发展早稻种植,对稳定全市粮食产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我市积极组织开展优质稻品牌提升暨“种粮工程”活动,结合农业科技赋能成果推广应用,采取3+3模式,持续围绕“优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目标,着力推广应用两优76、芯两优9011、中早39等优质高产品种,优质早稻品种应用率达90%以上。我市还充分依托本地资源禀赋,结合大面积试验示范,因地制宜采用小拱棚+设施大棚方式育秧,建有育秧大棚2000余个,预计可服务早稻生产面积达50万亩,助力水稻生产全程综合机械化率不断提升。

其中,再生稻绿色丰产高效栽培技术得到加强。再生稻具有增产增收、省种省工、减肥减药等特点,能有效提高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率,对于温光资源“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稻区,发展再生稻是增加粮食总产的有效途径。该技术解决了我市再生稻生产过程中品种选择困难、肥水运筹不合理、农机农艺配套技术不完善等问题。我市通过大面积示范应用,增产增效显著。而且该技术较双季稻成本投入相对较少,产量较中稻相对较高,产投比明显高于传统种植模式。

来源:黄冈日报

编辑:张高晖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a/10210/202505/a45274026492df9a23a6ccd7b11965c1.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