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监护仪的滴答声里,在深夜病房的巡查路上,在急诊室的生死竞速中,有一群人始终用温暖的双手托举希望,用坚毅的背影守护生命。
第114个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我们走进黄冈市6位护士的日常:看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彭金娥在ICU与死神“掰手腕”,见证精神科护士长甘利如何用倾听融化患者心灵的坚冰,感受神经内科护士王丹在琐碎护理中传递温情……她们是妻子、是母亲、是女儿,更是冲锋在医疗战线的“白衣天使”。从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她们以专业为盾、以仁爱为光,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医者担当。
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她们的故事,向每一位用生命守护生命的“白衣天使”致敬!
生命渡口的提灯人
——记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彭金娥
彭金娥
在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有一间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深夜。办公桌上,“中国好护士”的奖杯旁,摆着一张泛黄的合影:一位老人握着护士的手,脸上洋溢着劫后余生的笑容。照片里的护士,正是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彭金娥。这位在临床一线坚守20年的护士长,用专业与温情照亮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之路。
刀尖上的舞者:在生死线上淬炼技艺
半夜两点,ICU气氛骤然紧张。一名暴发性心肌炎患者突发室颤,监护仪波形成直线。“准备除颤!”彭金娥冷静发令。“双向波200焦耳!”随着除颤仪嗡鸣,患者心电监护仪重新跳出规律波形。
作为熟练掌握机械通气、CRRT、ECMO等重症护理核心技术的专科护士,她的操作台上总放着最新的《重症护理操作指南》,书页间夹满护理心得。管理上,她推行的“三级质控体系”成效显著:责任护士负责床边护理,组长每日巡查,她每周开展案例复盘。她注重重症护理科学研究,致力于将省级课题成果转化为临床护理方案。
重症室里的月光:用温暖驱散阴霾
“张爷爷,您女儿打视频来了,让她看看您。”彭金娥边说边调整昏迷患者的床头角度。面对无法交流的患者,她设计“沟通卡片”,通过图标让患者表达需求;为预防压疮,制作“翻身时钟”挂牌;遇到焦虑的清醒患者,她会用棉签蘸温水润唇,讲述家人录制的视频。
曾有位患者母亲在病房外痛哭,彭金娥将她带到“家属谈心室”,用平板电脑播放治疗视频,手绘器官图解释病情,搭建起医患信任的桥梁。
团队的主心骨:从“严师”到“大家长”
护理操作培训会上,彭金娥手把手纠正年轻护士动作:“小陈,吸痰时要注意负压调节,动作要轻稳。”针对ICU高强度工作,她推行“弹性排班+心理疏导”机制,为哺乳期护士调班,帮压力大的护士对接心理咨询师,还在科室设立“心愿墙”。
2022年冬,科室收治30多位重症患者,彭金娥连续18天驻守医院。一天凌晨,她发现护士小林在走廊哭泣,立即拉着她到值班室,泡了碗热汤面:“累了就哭出来,哭完咱们继续战斗。”如今已成为科室骨干的小林,回忆起那段经历仍眼眶泛红:“护士长就像定海神针,有她在,我们心里就有底。”
工作感悟:在生命的裂缝里种植希望
20年来,我见过太多生命的骤雨:急性心梗患者发紫的嘴唇,创伤患者染血的衣襟,还有家属眼中闪烁的泪光。但我也见过最动人的瞬间:昏迷患者苏醒时颤动的睫毛,拔管后患者说出的第一句“谢谢”,以及康复出院时家属送来的鲜花。这些瞬间让我明白,重症护士的使命不仅是操控精密的仪器,更是在病痛的深渊里架起希望的桥梁。
ICU里的生命守护者
——记市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张敏
张敏
在市中医医院ICU,监护仪与呼吸机的声音交织成特殊韵律。52岁的护士长张敏穿梭病床间,白色大褂口袋里泛着光泽的钢笔帽,见证着她28年护理生涯。
生死时速中的“指挥官”
凌晨3点,一名急性心梗患者呼吸骤停。“准备气管插管!”张敏迅速下达指令,手持手电筒观察瞳孔,精准将导管送入气道,不到40秒血氧回升。这样的生死竞速,她每年要经历上百次。
作为黄冈市首批国家级重症专科护士,张敏的急救箱里藏着特殊“装备”:血管保护贴、吸痰管标记卡和写满批注的应急手册。“在ICU,技术要精准到毫米,判断要快速到秒。”她深知手中握着的是生死“生命线”。
4000个日夜的“科室家长”
“张护士长,2床患者心率骤降!”暴雨夜,张敏接到患者心率骤降的电话,不顾雨天路滑火速赶到科室,为患者做40分钟心肺复苏。直到黎明时分患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同事们这才发现她的白大褂下摆还滴着泥水。
这样的“冲锋”,贯穿了她13年的ICU工作生涯。她的手机24小时开机,能熟记每位患者信息。疫情期间,她连续28天驻守科室,悉心照料重症患者,被病患家属称为“比亲人还亲的守护者”。
重症护理的“摆渡人”
在ICU的荣誉墙上,“湖北省优秀护士”的证书旁,贴着一张泛黄的便签:“感谢张老师,让我敢直面死亡。”这是年轻护士小李的留言。在第一次面对患者离世时,小李害怕至极,张敏轻揽她的肩膀:“我们无法阻止生命的消逝,但可以让患者走得更有尊严。”从那以后,她带着小李为离世患者进行终末护理,小林逐渐成长。“重症护理不仅是抢救,更是生命的摆渡。”她常说。
作为管理者,张敏的创新举措温暖又实用:推行“弹性排班制”让护士兼顾家庭,设立“情绪树洞”信箱倾听心声,在科室角落布置“心愿墙”。在她的带领下,科室培养出5名重症专科护士,护理满意度常年保持98%以上。
工作感悟:在生死交界,做有温度的守护者
当ECMO管路在指尖流转成生命的纽带,当“沟通卡片”读懂患者无法言说的渴望,当年轻护士在“传帮带”中接过责任的灯盏,我们始终在寻找科学与人文的黄金分割点——用精准的操作对抗病魔,以共情的温度缝合创伤。
以爱为舟 守护生命花开
——记市妇幼保健院护理部副主任张文萍
张文萍
在市妇幼保健院,常能看到一个步履匆匆的身影:手中的病历夹随着步伐轻晃,嘴角挂着笑意,目光扫过病房时带着医者特有的专注与温柔。她是张文萍,这位“80后”硕士副主任护师,用专业与情怀在妇幼护理领域划下一道温暖的光弧。
破局者:织密妇幼护理“一张网”
2023年,张文萍接过护理部管理重任,当时她立下目标:“妇幼护理容不得半点缝隙。”随即牵头整合市区妇幼机构护理资源,推动建立“技术共享、培训互通、质量共控”的区域护理网络。
为了啃下临床护理重点专科评审这块“硬骨头”,她带领团队连续3个月“泡”在病房,从急救流程优化到中医护理技术落地,每个细节都反复打磨。
2024年,医院以高分通过评审。
育才者:锻造护理“精兵方阵”
“护士的成长,是护理质量的根。”张文萍首创的“四维成长计划”成为护士们的“进阶密码”:每月的“护理读书报告会”上,年轻护士捧着《母婴护理学》分享心得,学术氛围悄然形成;临床带教老师竞聘制打破论资排辈,90后护士严慧通过层层考核成为新生儿科带教,“现在带教更拼了,因为岗位是‘抢’来的!”;护理岗位考核体系则像一把标尺,引导护士在职业规划中找准坐标。
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中医妇幼”体系建设,她推动在16个专科开展艾灸、推拿等28项中医技术,让中药香囊与听诊器并肩,中医护理覆盖率达80%。
领航者:用温度凝聚“护理铁军”
在护士们眼中,张文萍是“严师”更是“家人”。晨间交班会上,她会拿着操作视频逐帧纠错,但转身就会在护士节策划健康徒步;看到年轻护士在夜班后眼眶发青,她悄悄递上一盒护眼贴;疫情期间,她连续半个月住在医院,为隔离病房的护士们送去热汤和心理疏导。
如今,她的办公桌上摆着一本《护理美学》,扉页写着:“技术是船,情怀是帆。”从初出茅庐的助产士到管理骨干,她始终记得第一次迎接新生命时的震撼——那声啼哭,是责任的起点,也是热爱的源泉。当被问及职业成就感时,她翻开手机相册,里面存着无数条患者留言:有新手妈妈学会哺乳后的致谢,有早产儿家长送来的满月照,还有护士们捧着技能竞赛奖杯的合影。“你看,这就是我们的‘高光时刻’。”
工作感悟:在平凡中铸就不凡
这些年,我见证过凌晨3点护士为早产儿调配奶液的背影,目睹过护理团队为产后抑郁妈妈举办的“阳光读书会”,更感动于老护士退休时仍记得每位患者的过敏史。未来,我愿继续以患者安全为圆心、护士成长为半径,画出更大的妇幼护理同心圆。
提灯者的“小事哲学”
——记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护士王丹
王丹
在黄冈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病房,总能看见王丹步履轻盈的身影:教患者发音、帮老人整理被角、演示康复手法……12年里,她用无数“小事”编织出护理的温暖底色。
一厘米的温柔:把“唤醒”变成一场马拉松
“方阿姨,咱们今天学喊‘王丹’。”清晨,王丹坐在脑梗失语患者方阿姨的床边,拉着患者的手,边按摩手掌边用小镜子示范口型。
这样的场景,王丹每天要重复数十次。为让方阿姨重拾信心,她自制训练卡片;听说音乐疗法对语言恢复有帮助,她在治疗车抽屉里备着蓝牙音箱,放老人爱听的黄梅戏;自费买来握力球,编排“手指操”带着老人练习。3个月后,方阿姨出院时能清晰喊出“谢谢”,患者女儿哭着把“妙手仁心,重生希望”的锦旗送到王丹手里。
三十秒的守护:刻进DNA的本能反应
“1床需要协助如厕!”午餐时分,刚端起饭盒的王丹听到呼叫立刻冲进病房。先检查输液管路是否通畅,再半蹲托起老人后背:“阿姨,咱们慢慢来,先坐30秒再起身。”从帮老人穿脱衣服到搀扶着走完卫生间的三步路,全程护着输液针。返回病床后,又细心调整床位。
“神经内科多是老年患者,‘三个三十秒’是防跌倒的黄金法则。”王丹解释道。后来,这段“教科书级护理”在抖音获十万点赞,网友赞叹其专业细致。
一辈子的坚守:在琐碎里种出春天
“22床爷爷又把降压药藏枕头底下了!”半夜两点,听到夜班护士小吴的声音里带着无奈,王丹轻手轻脚走进病房,像变魔术般掏出一颗水果糖:“张爷爷,吃完药就吃糖,然后就给您看孙子的视频好不好。”老人像孩子般张嘴吃药,她又把药盒贴在床头柜显眼处,用红笔圈出服药时间。
这样的“斗智斗勇”,在神经内科每天都在上演。王丹的手机里存着多名患者家属的微信,相册里装满了康复训练对比图;她的护士服口袋永远鼓鼓囊囊,装着润唇膏、指甲刀、便携手电筒;甚至连食堂师傅都知道,她总帮牙口不好的老人把米饭换成粥……在她看来,护理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而是“把患者当家人,把需求想在前面”的本能。
工作感悟:微光成炬的力量
记得刚入职时,带教老师说:“护士的职责,是在医生治愈疾病的同时,让患者感受到被尊重、被照顾的尊严。”如今我终于明白,这种尊严藏在帮患者整理衣领时的一个微笑里,藏在讲解病情时的一次倾听里,藏在无数个“多做一点”的坚持里。当我们把每一件小事都当作大事去完成,平凡的护理工作就有了照亮生命的力量。
用专业与温情筑起医患“连心桥”
——记市白潭湖医院主管护师傅秋爽
傅秋爽
在市白潭湖医院(市传染病医院)的病房与门诊间,总能看到一个步履匆匆却眼神温柔的身影。主管护师傅秋爽扎根护理岗位十年,用专业筑牢健康防线,以温情搭建医患桥梁,让“以患者为中心”的信念在每一次护理操作中绽放光芒。
力学笃行:在深耕中淬炼专业锋芒
“护理不是机械劳动,而是需要终身学习的专业。”傅秋爽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工作之余,她总捧着最新的护理文献钻研,从危重症护理操作到传染病防控指南,逐一攻克知识盲区。
为提升静脉穿刺成功率,她曾在模拟教具前一练就是几小时,直到手法精准如“绣花”。这份对专业的执着,让她在医院护理技能竞赛中多次斩获佳绩。
以心换心:让护理成为有温度的陪伴
在傅秋爽眼中,每位患者都是需要用心呵护的“亲人”。一次,一位老年患者因慢性病反复发作情绪低落,拒绝配合治疗。她每天握着老人的手拉家常,悄悄记下老人爱吃的食物,还自学方言只为让沟通更顺畅。当老人终于露出笑容主动服药时,同病房的家属感慨:“从没见过这么有耐心的护士。”
为缓解患儿对穿刺的恐惧,她会随身带着卡通贴纸;为帮助术后患者重建信心,她自学康复心理学知识。“护理不仅是治愈病痛,更是照亮心灵的微光。”她用行动诠释着这句话的分量。
尽心竭力:用爱浇灌生命之花
疫情期间,傅秋爽主动请缨驻守隔离病区。厚重的防护服下,她每天连续工作十小时以上,为患者喂饭、翻身、疏导焦虑情绪。有位康复患者出院时,隔着玻璃写下“谢谢白衣天使”,那一刻,汗水浸透的衣衫都成了勋章。十年来,她收到的感谢信、锦旗堆满了办公室角落。
从初出茅庐的护理新人到“黄冈市优秀护士”,傅秋爽用十年时光书写着护理工作的真谛:专业是根基,温情是养分,唯有两者兼具,才能在医患之间架起信任的桥梁。当清晨的阳光洒进病房,她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在床头交接班时的轻声细语里,在为患者整理被褥时的温柔动作中,爱在无声处蔓延生长。
工作感悟:以爱为灯,照亮护理之路
“护理是一种使命,一种召唤心灵深处的爱。”南丁格尔的这句话,是我十年护理生涯的注脚。记得一位大爷康复出院时,颤巍巍地塞给我一束自己种的野花,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化作感动。原来我们眼中的日常工作,对患者而言却是重获新生的希望。
心灵花园的守护者
——记市康宁医院精神科护士长甘利
甘利
市康宁医院精神科病房里,能常看见护士长甘利身着白大褂,蹲在患者床边,与其轻声交谈,耐心安抚。15年间坚守,她用爱与专业搭建起患者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琐碎里的光:让尊严在细节中重生
“李大姐,咱们叠千纸鹤吧。”清晨,甘利握着彩纸,走向因精神分裂症住院3年的患者。她蹲下身,轻轻托起患者的手,手把手的教。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病房里上演。
为帮助自理能力差的患者重拾生活信心,甘利设计了“生活技能重塑计划”:教患者叠衣、洗漱、烹饪,还自费购置理发工具打理发型。她常说,“帮他们整理好仪表,他们眼里的光会慢慢回来。”
黑暗中的星:用倾听点亮心灵灯塔
“王爷爷,您说年轻时在江边放过风筝?那一定很有趣吧?”在封闭病房,甘利坐在木椅上,专注地看着眼前喃喃自语的老人。这位因阿尔茨海默病合并抑郁的患者,已经一周没有开口说话。甘利从他床头柜上的旧相册打开沟通之门。
为了走近抑郁患者的内心,甘利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证书,准备了绘画和沙盘等疗愈工具。曾有产后抑郁自残的患者,在她引导下,3个月的时间,患者从画黑色团块到画出太阳花,重燃生活希望。
团队的火种:让温暖在传递中生长
“小吴,和患者沟通时,眼神要柔和,语速要慢下来。”在带教查房时,甘利手把手纠正年轻护士的沟通方式。精神科护理风险高,新人常因患者突然的攻击行为产生心理阴影。甘利开设“心灵树洞”茶话会,让护士们分享困惑,同时分享自己被患者抓伤的经历,缓解新人恐惧。
为了提升团队专业能力,她牵头制定了《精神科合并内科疾病护理应急预案》,组织模拟演练应对癫痫发作、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场景。在她的带动下,科室年轻护士纷纷报考专科证书,护理文书合格率从78%提升至95%。而在生活中,她是护士们的“甘妈妈”:为值夜班的护士准备热粥,帮外地护士租房子,甚至在护士婚礼上担任证婚人。
工作感悟:在心灵的废墟上种花
记得一位康复患者在感谢信中写道:“您蹲下来和我说话的样子,让我觉得自己不是怪物。”这句话让我泪目——原来最好的护理,不是冰冷的操作流程,而是蹲下身子的平视,是握住双手时的温度,是用耐心和尊重为患者筑起的心灵港湾。
策划:马艳明 何幸运 胡小梅 易双
组稿:范琳琳 樊言泽 吴云柯 邓卓远 朱雨欣 倪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