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水的气味淡了,取而代之的是若有似无的清香;金属椅的冷硬消失了,柔软的靠背托住了疲惫的脊背;哭闹声里,动画片的轻快旋律悄悄流淌……
5月9日上午,当阳光透过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E栋的玻璃窗,洒在市中心医院输液室的暖黄色墙面上时,这里正在上演一场关于“温暖”的变奏。
环境:从“冷硬标配”到“量身定制”
上午10时,步入输液室,浅蓝色主调的候诊区给人温馨之感。成人输液区里,65岁的张大爷正半躺在新型人体工学输液椅上,随着扶手按钮的轻按,输液椅的靠背缓缓调整到舒适的角度。“以前坐硬板凳,腰都快断了,现在不仅能躺,还可以把脚架起来寻找最舒适的姿势。”他端着护士刚送来的温水,眼角的皱纹笑成了月牙。输液室护士长董金娥介绍,这些人体工学椅是根据患者反馈特别定制的。“很多老人说坐着输液腰酸背痛,我们就增加了可坐可躺的设计,还在椅距间留出1.2米通道,方便轮椅进出。”
最亮眼的当属儿童输液区的“彩虹角”。印有小熊图案的输液椅旁,嵌着卡通平板,正在播放《小猪佩奇》。5岁的小雨盯着屏幕咯咯直笑,输液的小手被粉色小手板固定着。“以前看见针头就哭,现在自己喊着要坐‘小熊椅’。”爸爸张先生说,护士还会递上开水和绘本,“比在家哄娃还省心。”
此外,输液室环境整洁卫生,通风良好,还提供热水、纸巾、一次性杯子等物品。
据护理部主任吴雪花介绍,自4月1日市中心医院输液室搬到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E栋一楼东侧后,输液室从环境、流程、人文关怀到便民服务全面优化,让患者感受到贴心与温暖。
关怀:从“程式化操作”到“有温度的陪伴”
“王奶奶,有没有什么不舒服的?需不需要倒一杯热水?”输液室里一名护士半蹲着为老人调整输液流速。这里的护士有本“特殊账本”:3座的张大爷听力不好,说话要凑近耳朵;5座的小雨对胶布过敏,必须用透气敷贴;7座的李姐喜欢听越剧,休息时会悄悄为她播放《梁祝》选段。
护士站前,“输液预约流程图”格外醒目。学龄前儿童的绿色时段、学生的蓝色时段、老年患者的橙色时段,像交通信号灯般清晰。“错峰预约不仅减少等待,还能让家长提前安排时间。”董金娥解释,护士会根据输液量和病情,为慢性病患者优先安排靠窗座位,为赶时间的上班族开通“快速通道”。
医护人员尊重每一位患者,使用礼貌用语,语气柔和。对于紧张、焦虑的患者,主动交流,给予心理安慰和支持。针对不同患者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如为行动不便患者提供轮椅和搀扶,对老年患者放慢说话速度,并耐心解释,用趣味性方式让儿童患者接受输液等。“有位小朋友说‘这里像幼儿园’,这是对我们最高的评价。”董金娥笑着说。
便民:从“应急所需”到“想在前面”
入口处的“爱心便民箱”里永远敞着:老花镜、充电器、针线包、呕吐袋、暖宝宝等应急物品。退休教师王大爷曾用箱里的放大镜看清了药盒上的小字,“这些小东西,关键时刻能解决大问题。”
巡诊车上的“移动关怀”更让人暖心。一位妈妈摸着孩子发烫的额头焦虑不已,护士立即从车上取出体温枪,又递上温水和退热贴,“这是小儿退热护理手册,上面有详细的物理降温方法。”护士递给患儿妈妈一本退热护理手册。手册里还夹着护士手写的便签:“输液后避免剧烈运动,饮食宜清淡。”
临近中午,阳光斜斜地铺在输液椅上。5岁的小雨指着平板笑出了小奶牙,张大爷的小调混着动画片的背景音乐在温暖的空气里轻轻震荡。这里没有刺鼻的气味、冰冷的金属,只有皮椅的柔软、阳光的温度和护士们穿梭时轻声的问候。当医疗服务不再是流水线式的操作,而是从一把椅子的弧度、一个微笑的角度、一份手册的温度里生长出的关怀,输液室便成了最贴近人心的“治愈空间”。
记者手记:离开时,看见一位护士正帮一位老人调整座椅靠背,阳光穿过她洁白的护士服,在老人苍白的脸上织出一片温柔的影像。这或许就是医疗的本质:不是冰冷的仪器与数据,而是用细节织就的温暖,让病痛中的患者感受到医疗的温度。当医院开始丈量“椅子的舒适度”“声音的分贝值”“微笑的角度”时,医患之间的信任便在这些微小却确凿的温暖里,悄悄生根发芽。
来源:黄冈日报(记者 马艳明 赵安琪 通讯员 何幸运 易双)
编辑:马艳明 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