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文脉 博观未来原创 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掌上黄冈 2025年05月23日 11:01 湖北
古籍“复活”记
穿过四道防盗门才到古籍库房,空气骤然变得清冷,樟木与宣纸混合的幽香静静浮动。5月18日,第49个世界博物馆日之际,浠水县博物馆古籍修复部主任叶映红戴上白手套,从书柜中捧出一个青布函套,函套上“春秋义解”四个字已有些斑驳。她拿取的动作极轻,仿佛在拆一封穿越二百多年的信笺。
当叶映红将古籍与雕版安放在展台上时,展厅里的空气似乎都凝固了。四百多年的时光在这一刻被悄然折叠——泛黄的纸页与黝黑的梨木板相对而立,宛如一对久别重逢的老友,在展台下静静诉说着往事。
“这是万历四十七年由徐渭门人商维濬所刻,馆藏一级文物。”叶映红的声音不自觉地放轻,像怕惊扰函套上烫金的“徐文长三集”五字。叶映红轻轻翻动书页,惊起一缕四百多年前的尘埃,在阳光下跳起细碎的金色舞蹈。
初夏的阳光透过雕花木窗,在浠水县博物馆的古籍修复室里投下斑驳的光影,这座静谧的文化殿堂迎来了一群特殊的“访客”——15名小学生化身“古籍修复师”,在泛黄的书页与墨香中,触摸跨越千年的文明脉搏。
“镊子要平行于纸面,像这样轻轻挑起纤维……”浠水县博物馆古籍修复部胡金枝俯身演示,围观的孩子们不约而同屏住呼吸。展台上,清代《蕲水县志》的残页正被一点点拼合——霉斑被软毛刷拂去,断裂处用特制浆糊黏上薄如蝉翼的宣纸。学生周语阳盯着修补的痕迹惊叹:“原来古籍‘治病’比外科手术还精细!”
“大家看这块诗词的雕版,它的每个字都是反向凸起的,就像印章一样。”叶映红举起一块泛着幽光的梨木板,学生们立刻发现了玄机——木板上的字是反刻的。当蘸满墨汁的棕刷在雕版上均匀游走,覆上宣纸轻轻按压,奇迹发生了:原本反向的文字在宣纸上呈现出工整的宋体,引得一阵惊呼。“这可比打印机酷多了!”男生王镇齐一边尝试拓印,一边兴奋地数着雕版上的笔画,“每一刀都是古人‘手写’的诚意。”
活动尾声,当学生们展示拓印作品时,学生家长代表周文秀说:“古籍不是玻璃柜里的古董,它们活在我们的每一次触摸和传承中。”的确,这场活动留下的不仅是墨香——有学生在反馈表上写道:“下次我要带妹妹来,告诉她我们的文化有多‘燃’。”
活动结束时,学生们依依不舍地离开,那些曾被虫蛀、脆化的纸页,正与年轻的生命力交织,书写新的故事。
《徐文长三集》
《徐文长三集》
《徐文长三集》
浠水县博物馆存藏《徐文长三集》十册,作者徐渭。他的著作有很多,该书是在他去世后由门人商维濬合编出版。本馆收藏此书为明万历四十七年刻本,该书刻印精良,极具艺术代表性,被定为馆藏一级文物。
《徐文長三集二十九卷文長雜記二卷》明代徐渭撰,是一部诗文别集,徐渭编有《文长集》十六卷、《阙编》十卷,《樱桃馆集》等三种文集,后由门人商维濬合为本集而名。卷一为赋,卷二为乐府诗,卷三至卷一一为诗,卷一二为词,卷一三至卷二九为文。
徐渭,明浙江山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等别号。我国明代晚期杰出的文学艺术家,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名画家之一。徐渭多才多艺,在书画、诗文、戏曲等领域均有很深造诣,且能独树一帜,给当世与后代都留下了深远影响。徐渭一生在官场不得意,于是放浪形骸,纵情山水,走遍了齐鲁燕赵等地,又饱览了塞外大漠。他将所见的山峦起伏、雷雨交加、幽谷闹市、奇人异事都一一化入诗中。他胸中郁结着强烈的抗争精神和报国无门的悲凉,所以他的诗,嬉笑怒骂,匠心独运。
《春秋义解》雕版和成书
《春秋义解》雕版
浠水县博物馆存藏《春秋义解》二册,存卷五至卷七三卷,作者刘梦鹏,刘梦鹏生于雍正九年(1731年)左右,卒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十月前,字云翼,号海亭,湖北蕲水人,乾隆十六年进士,官直隶饶阳县知县,政绩显著,深受百姓拥戴。著述:一生著有《屈子章句》与《春秋义解》两部著作,这两部著作均被收录入《四库全书总目存目》,其著作有意突破考据的领域,融合考据、义理、辞章于一体。
馆藏乾隆间藜青堂木刻版《春秋义解》数十块,原存于浠水县关口镇一农户家中,1980年由叶向荣老馆长征集入馆。这些木刻版雕刻工艺精湛,工匠们在木板上刻出的文字和图案线条流畅,刀法细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些木刻版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见证了社会变迁和文化传承,是研究清代出版史、文化史以及学术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
《蕲水县志》
《蕲水县志》
浠水县博物馆馆藏有多种版本的《蕲水县志》,有康熙刻本,嘉庆影印本,光绪刻本。各种版本《蕲水县志》是记录蕲水(今湖北浠水)地区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的重要历史文献。这些县志详细记载了蕲水的建置沿革、山川地貌、风土人情、物产赋税、科举人物、艺文著述等内容。例如,在人物记载方面,会收录当地的名人贤士、忠臣孝子、节妇烈女等事迹,为后人了解蕲水的人文历史提供丰富资料。在经济方面,对当地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发展情况有所记录,有助于研究古代地方经济的发展脉络。同时,关于当地的风俗礼仪、宗教信仰、民间传说等内容的记载,也为传承和研究地方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浠水县博物馆情况简介
浠水县博物馆坐落在浠水县清泉镇新华正街,前身是文物保管室,始建于1951年,1958年正式定名为浠水县博物馆。是湖北省建馆较早、收藏文物数量多、级别高,以收藏大量纸质文物著称的博物馆,是首家县级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第三批公布名单)。它既是文物系统一级风险单位,又是国家重点博物馆。
2018年9月,中国博物馆协会公布第三批国家二、三级博物馆名单,浠水县博物馆被确定为国家三级博物馆。该馆收藏各类线装文献7313部41126册,内容涵盖经、史、子、集、丛等多个类别,其中一、二、三级珍贵文物有395部3527册,经古籍鉴定专家鉴定为有古籍善本428部3096册,2024年通过鉴定共有1987册古籍成为珍贵文物,其中二级文物15部413册,三级文物143部1359册,一般文物90部216册,馆藏古籍文化特色进一步加强。
古籍修复技术的起源和发展
古籍修复作为一门传统技艺,其产生和发展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和水平的产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
古籍修复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的守藏室,到南北朝时已有一定发展。
随着历史的发展,古籍修复技术也不断进步。到了唐代,张彦远在《论装背裱轴》一文中说:“自晋代以前,装背不佳,宋时范哗始能装背。宋武帝时徐爰,明帝时虞颌、巢尚之、徐希秀、孙奉伯编次图书,装背为妙。梁武帝命朱冥、徐僧权、唐怀充、姚怀珍、沈炽文等又加装护……”从文中记述可以得知,从南宋时代起,古籍的装护已受到重视,而且开始出现许多古籍修复方面的能工巧匠。古籍修复技术的出现,是图书典籍保护技术上的一项重大突破和飞跃。
到明清时期,古籍修复技术已逐渐发展为善本古籍保护的一项独特的传统技艺,一直流传沿用至今,它是抢救、保护古代文献的一项极为重要并极具代表性的技术。
古籍修复技术发展到今天,出现了以绝技“大刀切书”而闻名遐迩的苏州人曹有福、以精湛的石刻和碑帖装裱技术名扬四海的无锡人黄怀觉,以及在裱画和装裱册页方面技高一筹的严希魁等一大批在古籍修复技术方面颇有造诣的专家。此外,张士达、肖振堂、潘美娣等人士也是这方面的高手。正是由于我国历代图书档案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刻苦钻研,才使得历代珍贵的善本古籍得以流传至今。
来源 | 黄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沈红星 吴娅婷)
编辑 | 殷 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