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爱湖畔:龙舟竞渡引客来
图为龙舟比赛现场。 记者 余涛 周伟 摄
“咚!咚!咚!”鼓声如雷,桨影翻飞。5月25日上午,龙舟赛决赛现场人声鼎沸,一艘艘龙舟如离弦之箭破水疾驰,两岸观众助威声此起彼伏,将端午节前的氛围烘托得炽热浓烈。
晨光初露,遗爱湖畔早已人潮如织。随着裁判一声令下,龙舟如离弦之箭破水而出。船头精美的龙头怒目圆睁,船尾龙尾随着划动的节奏起伏,选手们身着统一队服,喊着整齐的号子,手中船桨起落间,在湖面犁出长长的白浪。“加油!加油!”两岸观众踮着脚尖,挥舞着手臂,呐喊声、助威声此起彼伏,声浪与鼓声交织。
“今年在端午节前举办龙舟赛,就是要让端午的热闹劲儿早早地漫遍全城。”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汪敏站在观赛台边,望着激烈角逐的湖面说。在他看来,龙舟赛不仅是力量与速度的比拼,更是端午文化传承的鲜活载体,这场赛事也为黄冈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新活力,助力擦亮城市文化名片。
人群中,来自武汉的游客陈琳攥着手机不时拍照,眼睛一眨不眨地追随着赛道上的龙舟。“太震撼了!屏幕里哪能体会到这种扑面而来的热血感受!”她兴奋地说。
和陈琳相约同来的鄂州游客赵宇,特意带着女儿前来。“早就听说黄冈遗爱湖风光秀美,东坡赤壁文化底蕴深厚,借着龙舟赛的机会,带孩子来感受传统文化,接受一次生动的教育。”赵宇说,在比赛现场,女儿被龙舟健儿们团结拼搏的精神所感染,一直不停地为选手加油助威。“希望这种勇往直前、齐心协力的龙舟精神,能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在如织的人潮中,身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们穿梭忙碌。资深志愿者孙金刚在赛事举办的2天里,一直带领着35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志愿者,分布在景区各个角落,或耐心为游客指引路线,或帮老人寻找休息处。一抹抹志愿红,成为赛场上温暖的风景线。
随着最后一艘龙舟冲过终点,赛事圆满落幕,但遗爱湖景区的热闹仍在延续。此次龙舟赛不仅点燃了市民和游客的热情,也带动了周边文旅消费,遗爱湖景区当天接待游客量大幅增长,周边餐饮、住宿等行业生意红火。(记者 胡辉)
龙舟巡游:百桨劈浪上演水上接力
图为龙舟巡游现场。记者 余涛 周伟 摄
5月25日,天朗气清,微风将遗爱湖畔的喧闹,送到了临街的市民耳中。他们知道:龙舟赛快要开幕了。
上午8点20分,集结完毕的龙舟队伍在入口处整装待发,只待指令下达就开始水上巡游。
“来了来了。”在湖岸边群众的翘首以待中,龙舟从远处向清风渡口靠近。龙舟上,鼓手精神抖擞,鼓声铮铮。当龙舟靠近湖中央时,鼓手配合现场解说高举划桨向市民们打招呼。
一面面彩色队旗迎风招展,一艘艘龙舟接踵而至。龙头高昂,龙尾翩跹,数支龙舟队劈波斩浪。小小的龙舟上,12个划手动作整齐如一,龙舟在水面上灵活转向。
此次龙舟赛的参赛选手来自武汉、咸宁、宜昌、仙桃、团风、浠水等地,既有高校学生、龙舟俱乐部成员,也有企业职工、民间龙舟爱好者,他们职业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却有着同样的兴趣爱好——划龙舟。
他们中有多次参赛的龙舟队伍,如湖北科技学院龙舟队。这支来自咸宁的队伍成立于2019年,吸纳了很多爱好传统体育的学生。他们每年都会参加校园龙舟赛,还积极服务于地方龙舟赛事,在各项龙舟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他们中也有由村民自发组织的龙舟队,如阳新大桥铺村龙舟队。这支龙舟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身健体为宗旨。
他们中还有着传承历史悠久的龙舟队,如团风龙舟队。当地的龙舟文化可追溯至明洪武元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2009年,团风县上巴河镇马家潭龙舟被列入湖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大稻花香龙舟队、华中科技大学龙舟队、湖北商贸学院龙舟队、武汉科技大学龙舟队、仙桃市襄河龙舟俱乐部、湖北应急管理学院龙舟队……30支龙舟队陆续登场,每一支龙舟队都斗志昂扬。
巡游结束后,特邀嘉宾为每支龙舟点睛,寓意着风调雨顺。
哨声吹响,龙舟赛新的争锋开始了。(记者 鲁娜)
水上情景剧:跨越千年的精神共鸣
图为水上情景剧。 记者 鲁娜 摄
5月25日,一场特殊的相会在黄冈遗爱湖风景区上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头,“苏东坡”乘坐竹筏吟诵着诗句缓缓向湖心而去。
另一头,“屈原”乘着龙舟而来。站在船头,他望着碧波荡漾的湖水,深情念着流传千古的《离骚》:“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2300年前,屈子行吟泽畔,以《离骚》问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那是血脉中奔涌的家国忧思,是楚辞里不灭的赤诚火种。
940年前,东坡夜游赤壁,以《念奴娇·赤壁怀古》咏怀——“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那是笔墨间镌刻的天地浩气,是宋词中永恒的精神丰碑。
一位溯流而上,自宜昌秭归乘龙而至,携楚地风骨;一位临水长歌,从黄州赤壁踏浪而来,怀博大胸襟。
“屈原”和“苏东坡”的扮演者高度还原了两位先贤的形象。一位广袖迎风,以《离骚》长叹;一位芒鞋踏浪,凭《赤壁怀古》长啸,这不是简单的诗赋相和,而是跨越千年的精神共鸣,是华夏文脉中炽热赤子心与旷达真性情的交相辉映。
“屈原”的扮演者王群海,来自屈原故里宜昌秭归。王群海说,黄冈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天蓝水清,黄冈的人民很友好亲切。遗爱湖让他联想到了屈原的作品,站在湖中时很有代入感,符合屈原当时创作《离骚》的意境。
肖佳成是“苏东坡”的扮演者。作为湖北省黄梅戏剧院的一名演员,他经常在市里举行的各项文化活动中扮演苏东坡。
遗爱湖畔龙舟竞发,百桨劈波。先贤诗句穿越时空,声声入魂。这一场跨越千年的相会,既是文化的碰撞,也是灵魂的对话,展现了屈子“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丹心和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记者 鲁娜)
文化传承:一家两代竞龙舟
图为参赛的兰溪龙舟二队。 记者王慧 通讯员范喜明 摄
“地方组12人龙舟200米直道赛一个第六名,一个第七名,龙舟拔河赛一个第三,一个第五。”5月25日,说起这次的参赛成绩,浠水兰溪龙舟协会会长李道文很是满意。
“源箬竹山,其侧多兰。”兰溪在唐代以此得名。杜牧在黄州任刺史,游历兰溪时,写下《兰溪》一诗,诗中有云:“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茶圣陆羽给兰溪留下闻名天下的“第三泉”胜迹。如今,在兰溪河龙泉山峭壁石下,尚有“天下第三泉”的乳石。
作为历史古镇,兰溪除了水运发达,端午节赛龙舟也有400余年历史。自李道文儿时起,他就常听先辈们讲兰溪端午节划龙舟的热闹场景,青年时期的他和同村人一起划龙舟,再后来是他的儿子看他划龙舟。在这次的龙舟比赛上,儿子是划手,他是领队。和他们一样,父子齐上阵的还有袁智慧袁帅父子。
不过中间因为种种原因,兰溪端午划龙舟停止了好多年。这些年,为了把兰溪龙舟的文化传承下去,他们开始自发在兰溪组织龙舟赛,同时于今年4月,成立了兰溪龙舟协会。5月中旬,他们得知2025年全国龙舟大联动活动暨湖北省龙舟公开赛(黄冈站)在遗爱湖举行,大家经过商议,一致认为应该组队走出兰溪来参加省级龙舟赛。“名次是其次,主要是学习其他队伍的经验,同时宣传推荐我们兰溪龙舟这一文化名片。”李道文说道。
意见统一后,大家开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带头。此外,大家还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争取更多支持。浠水汇东装卸有限公司周冬益、黄冈金保保洁有限公司负责人袁学燕纷纷慷慨解囊,对龙舟赛给予大力支持。兰溪镇政府也很支持,到现场为队伍加油、打气,同时为参赛队员安全保驾护航。
最后,兰溪组建了两支队伍:由鲇鱼尾村村民参加的兰溪一队,和由长江村村民参加的兰溪二队。和地方组其他龙舟队相比,兰溪龙舟队队员平均年龄在40多岁,但是比赛时大家都不惧,不管是直道赛还是拔河赛,为取得更好的成绩,场场比赛个个全力以赴。
遗爱湖畔的比赛结束时,李道文说,要全力筹备浠水县第七届“新明珠杯”兰溪龙舟邀请赛,欢迎各地游客端午节当天到兰溪观赏龙舟赛,领略兰溪当地民俗文化的魅力。(记者 王慧 通讯员 范喜明)
龙舟拔河: 12个划手的力量比拼
图为龙舟拔河现场。 记者 余涛 周伟 摄
“加油,加油。”5月24日,龙舟拔河比赛在岸边群众的加油助威声中开始了。
此次龙舟拔河趣味比赛是第一次举行,主要由地方组的龙舟队伍参赛,每支队伍6人。他们分成三组,两两一组对抗。龙舟拔河比赛采用三局两胜制,第一局两支龙舟队抽签选取朝向,第二局轮换,第三局再抽签。比赛时间限制在1分钟内,50秒时裁判会进行提示。龙舟的船舷方向放有一个红白相间的标志线。参加比赛的两支队伍将对方拉过船舷标志带所在区域则获胜。
龙舟拔河也有讲究。划手们在用力的过程中,身体和船舱坐板会产生摩擦。运动员们都会自带坐垫来缓冲这种摩擦力,保证身体不受伤害。
团风龙舟队和黄冈科技职业学院崇德队开始在龙舟上角力。他们手中快速起落的桨激起湖水荡漾,龙舟在湖面微微摇晃。只见黄冈科技职业学院崇德队的划手们突然加快了下桨的力度,龙舟顺着他们的力量前进。继续发力,继续前进。赢了!
这时,岸上传来一阵欢呼声。有市民说:“好快,感觉就一会。”
现场解说介绍,龙舟拔河考验的是运动员的爆发力,一般比赛用时短。
相比较陆地拔河,龙舟拔河是划手们以桨为脚,以湖面为地面进行角力。
在5月25日举行的龙舟拔河排名赛上,现场气氛异常热烈。当兰溪龙舟队和团风龙舟队进行角逐时,岸上等候下一轮比赛的其他龙舟队队员们不断为他们打气加油。
一局又一局。进入龙舟拔河比赛第三轮的6支龙舟队伍轮番比赛争取名次。最终,黄冈师范学院龙舟队获得了龙舟拔河比赛的第一名。
队员师晨阳说:“龙舟拔河最重要的是队员要齐心协力,劲儿往一处使。”他的队友付远江说,能赢得比赛得益于平常的刻苦训练。
这是他们第一次参加龙舟赛。这份成绩的取得让他们的训练没有白费。(记者 鲁娜)
来源 | 黄冈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