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存社”探索独立建党路

2025-06-24 15:25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革命团体在湖北黄冈诞生了。

1921年7月16日至21日,湖北利群书社成员恽代英、林育南、林育英、李求实、李书渠等24名先进青年,在黄冈县(今团风县)白羊山下的浚新学校召开会议,成立共存社。与会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社会革命、阶级斗争、革命手段和目的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热烈的讨论与交流,并讨论制订了共存社的宗旨纲领,即“以积极切实的预备,企求阶级斗争、劳农政治的实现,以达到圆满的人类共存的目的。”

这是一个具有马克思主义性质的宗旨纲领。首先,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马克思主义一个最基本的观点,就是要通过阶级斗争,以消灭人类社会的压迫和剥削。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特别是共存社创建人之一和宗旨纲领的起草者之一恽代英,在翻译考茨基的《阶级争斗》(该书正确地阐述了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中学习、掌握、接受并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再者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农政治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农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理应成为社会的主人,而不应是受压迫剥削的劳农。马克思在《资本论》里通过对劳动剩余价值的剖析,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劳农工人的秘密,马克思主张,要彻底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以实现劳农政治。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登上社会政治舞台,做社会的主人。共存社的纲领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恽代英、林育南等先进青年公开宣布承认阶级斗争,拥护无产阶级,以实现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共产主义为最终目的。这与中共一大确定的党的奋斗纲领内容完全一致。

2天后(7月23日),另外13个青年代表在上海聚会,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共存社的团员闻讯后,大部分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可见,从时间上来说,共存社的成立比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还要早,而从性质上来说他们都是马克思主义性质的组织。对此,中共党史一卷也作了专门记载:“值得注意的是,在党成立前后,与共产国际以及与上海、北京没有联系的一些先进分子也在独立展开建党活动。1921年夏,湖北利群书社在黄冈开会,在三天的讨论中,其成员一致拥护无产阶级专政,拥护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权,拥护苏维埃,赞成组织俄国式党——布尔什维克式的党,并提议把即将成立的组织称作‘波社’(‘波’即布尔什维克之意)。”

共存社的成立充分证明了中国的先进分子即使没有共产国际与苏俄的帮助,也能独立地建立自己的无产阶级政治组织。同时共存社的成立也凝聚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无数先进青年坚守信念、紧跟党走,顾全大局、团结奋斗,勇当前锋、不胜不休。这是一种敢于追求真理的求实精神。共存社创立者在建立共存社初期,经历了系列思想的转变,他们渴求改变这个社会的迫切希望促使他们不断探求科学的理论指导,失败后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这种追求真理的求实精神让他们在永不放弃的救国道路上遇到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后又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这是一种勇于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共存社创办者们目睹了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困境,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悲惨境地,一种强烈的舍我其谁救家国的迫切信念此刻更加坚定,他们自觉树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他们坚定信念、锲而不舍,他们团结奋斗、越挫越勇,如发起爱国运动、创办社团唤醒民众,当他们意识到这种方式脱离实际,难以达到变革社会的目的时,他们敢于实事求是面对,果断舍弃,总结经验,进而寻求其他道路继续实践,最终在摸索中找到了可行的思想与道路,即马克思主义道路。这是一种勇当前锋,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共存社是一种独立建党的模式探索,在没有共产国际的背景,与陈独秀、李大钊等早期共产党员也没有发生组织上的联系,纯粹是以恽代英、林育南等为代表的先进革命青年通过自身实践、不断摸索、自发建立的,它的诞生说明,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是近代中国半个多世纪救亡图存符合逻辑的正确选择。历史证明,正是这种求实、担当、创新的精神,推动着黄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革命奇迹,更为中国共产党探索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提供了宝贵的黄冈经验。

(黄冈市史志研究中心 黄荣 整理)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龚丽君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210/202103/fa65a0f687244b1e0c142f4342dbe612.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