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增分191!黄冈这所中学复读生逆袭秘诀大公开→

©原创   2025-07-02 10:01   李维, 曹慧

6月25日,高考放榜。黄冈市第二高级中学(黄冈市复读中心)1113人参考,600分以上38人,物理方向最高分647分,历史方向最高分619分;过特控线378人,过线率34%;过本科线1009人,过线率91%。

其中,生平增分64.7分,增分超100分以上达97人,增分70分以上达385人。其中,物理方向高三(15)班刘杨同学增长179分,高三(20)班学生闫秋语增长191分,书写了低进高出、人人出彩的佳绩。

高考复读这一年

对于每位复读生来说

都是一段独特而深刻的经历

它如同一场漫长的马拉松

考验着他们的意志和耐力

黄冈市第二高级中学的4位同学

毫无保留地分享了

他们在复读期间的学习心得

从复读计划的制定

到心态的管理和调整

一起来看看

他们的宝贵经验吧

张弛 | 高三(19)班

籍贯:黄州

总分:619(历史方向最高分)

提高:61分

制定计划,比盲目刷题更重要

“比去年多了61分,得知是学校历史方向最高分市,心情非常激动!”谈及成绩,张弛说。

张弛认为,制订一个很明确的计划非常重要,这是学业成功的前提。张弛有一个学习计划本,每天晚上,她都会抽出五分钟时间简单罗列第二天的任务,同时,对每天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在每周或每月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回顾。

张弛说,制定计划,巩固错题比盲目刷题更重要,一定要有错题本。错过的题都是还没掌握的知识点,反复刷错题也是一个查缺补漏的过程。她会在老师讲解之后第二天整理第一遍,然后隔一天再做一遍,隔一周再做一遍,考前再看一遍,这样的题基本就不会再错了。

“以前读高三时并不喜欢做计划,所以复习节奏很乱,也影响了整体的学习状态,浪费了很多学习时间。复读后专门准备了计划本,很明显感觉到自己对学习更有主动性和把握力了”张弛说。

熊心 | 高三(14)班

籍贯:鄂州

总分:528

提高:111分

主动学习,是成绩大幅提升的关键

“复读一年,增分111分。感觉一年的辛苦没有白费。”熊心说。

谈及提分心得,熊心认为,学习更多的是靠自己主动去学,一定要主动学习。自己要主动去找老师请教、沟通,分析自己近段时间的问题。同时,要相信自己,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并接纳那些焦虑的情绪,主动切断不利于自己前进的关系与情绪,找到属于自己的调节方式,永远不要低估自己的潜力。

复读,让熊心感触良多。她说,高考很重要,但它不是人生的全部。重要的是,你在为梦想拼搏的过程中,成为了一个更强大的自己。无论如何请相信:只要方向对,方法对,肯努力,就一定能看到改变。

熊心的爸爸说,从鄂州到黄冈来复读,这个选择非常正确。学校教学质量特别好,老师们非常负责,因材施教,孩子成绩得到大幅提升,做家长的对学校非常满意,也非常感谢。

闫秋语 | 高三(20)班

籍贯:罗田

总分:574

提高:191分

多与老师同学交流

相信坚持就是胜利

“从没想过可以考这么高的分数。考试结束后,我没有对答案,主打一个放松。”对待考试结果,闫秋语有着自己的应对方式。

闫秋语说,复读过程中,如果把自己封闭起来,苦苦刷题,看似能解决问题,其实反而会加大焦虑和不安,与老师同学多沟通多交流,在和老师同学的一问一答中,很多自己一个人无法搞懂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她觉得能取得这么大进步,持之以恒的努力是特别关键的一个要素。她说:“虽然经常调侃数学是我的克星,但就算听课听到脑子发昏眼皮打架,也会握紧双手告诉自己不要放弃。”

这个曾经上数学课会听睡着的学生,没想到高考考出了高中数学最高分。她说:“特别感谢我的数学老师,一年来,她不厌其烦的带着我们攻克难关,让我们整个班的数学水平都提升了一个档次!”

韩尚逸 | 高三(22)班

籍贯:浠水

总分:583

提高:97分

班级氛围和优秀的老师

是缓解复读压力的关键

“高考犹如战场,不是将军的一人独舞,而是全军的统筹兼顾。”韩尚逸说,

一开始韩尚逸不敢下定决心复读,担心复读紧张的氛围和高压的心理。但是来到黄冈第二高级中学(市复读中心)后,他发现班级里的同学都友善且活泼,老师们也亦师亦友,让人倍感亲切。如果有人问他后不后悔到二中复读、愿不愿意推荐别人来复读,他的回答是:不后悔且愿意。

复读时间有限,他建议复读生,一定要把精力放在自己的短板科目上。此外,在纵向的时间条上,早期着重处理哪些科目,晚期重点解决哪些科目,都一定要有系统的规划和安排,这样才能不慌不忙、循序渐进。高中哲学中,强调要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此方法论对他大有裨益。


编辑 | 叶涵莹  初审 | 李奕漫  终审 | 商中胜

来源 | 黄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维 曹慧)

发布 | 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210/202507/574b535e4b6dc4815969ebfcad18ff4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