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征“夜老虎”到冀南抗日脊梁

2025-07-04 09:48  

易良品,1914年9月出生在麻城市万义乡(今乘马岗镇)易家畈村。幼年时,他在本村读私塾,高级小学毕业后考入长沙市第三师范学校。在校园里,易良品思想活跃,求知若渴,主动靠拢进步师生,不久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经老师王树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回到家乡,在邱家畈、易家畈小学任教,一边传授知识,一边传播进步思想。

1928年,易良品加入中国工农红军,自此踏上光辉的战斗征程。他从基层的班长做起,一路成长为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直至副师长。易良品跟随红军历经艰苦卓绝的长征,在战斗中尤其擅长夜战,常借着夜色的掩护,如猛虎般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战友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夜老虎”。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易良品先后担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2团营长、团长。在山西平定县东的七亘村,易良品利用其险要地形,率战士在日军意想不到处设伏,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在山西潞城县东北地势复杂的神头岭,他指挥若定,与日军展开激烈拼杀。晋东南反“九路围攻”时,他又率部英勇作战,成功让日军阴谋破产。在这些战斗中,他屡立战功,给予日军沉重打击。

之后,易良品前往延安抗大学习,系统提升军事理论水平和指挥能力。学成归来,他到129师随营学校担任校长,为八路军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军事人才,为抗战储备力量。

1940年5月,冀南军区整编,易良品出任新7旅旅长。他率领新7旅的3个主力团,活跃在华北敌后主战场上。部队积极开展游击战,时而拔掉敌人据点,时而炸毁日军碉堡,还不断破坏交通线,让日军四处救火,疲于奔命。

1940年“百团大战”打响后,易良品的新7旅负责破坏山东省德州市附近的一段铁路,以切断日军的物资运输和兵力调配通道。在激烈的战斗过程中,凭借出色的战术,新7旅缴获了一门88型野战炮和六发炮弹。

每一次战斗,易良品都身先士卒,带领部队与敌人激烈交锋,给予日军重创,新7旅成为冀南平原抗战的中流砥柱。

1942年,日军对冀南地区展开疯狂“扫荡”,根据地遭受严重破坏。易良品临危不惧,率新7旅3个团、直属大队及骑兵团,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同年10月,冀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刘志坚陷入危险,易良品精心策划、周密部署,成功将其营救,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临危不乱的大将风范。

1943年3月,易良品在参加完冀县刘庄的政工会议后,于枣南县杨庄宿营时,遭遇敌人包围。突围过程中,他不幸中弹负伤。当时,医疗条件极其艰苦,部队又被敌人围困,尽管战士们全力营救,3月25日,易良品终因伤势恶化,壮烈牺牲,年仅29岁。

《新华日报》华北版于4月12日报道了易良品牺牲的消息,宣传了他的抗日事迹。

1949年11月,易良品烈士的忠骨被移葬于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易良品将全部心血倾注于革命事业,与妻儿聚少离多。他和妻子育有一双儿女,儿子易柱华,女儿易珠玲。易良品牺牲时,易柱华年仅一岁多,而易珠玲尚在母亲腹中。“柱华”这个名字是易良品为儿子所取,饱含着他对儿子成为“中华之柱,撑起国家未来”的殷切期许。

2014年9月,易良品入选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他的功绩永远铭刻在历史长河中,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编辑 | 叶涵莹  初审 | 胡亚辉  终审 | 商中胜

来源 | 黄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金霞 整理报道)

出品 | 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210/202507/9723d9784bc4ddcbd005dd5d989e533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