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产业突围的“吨袋密码” ——探访黄冈项目建设年里的“胜利样本”

2025-07-06 15:49  

五公斤重的白色聚酯纤维袋,在罗田县胜利镇的乡村车间里被缝上最后一道加固线,它将承载一吨以上的工业原料,从大别山深处走向全国14个省市和韩国等海外市场。

胜利镇武钢新村产业园车间里,缝纫机声此起彼伏。方金娥熟练地操作着缝纫机,将吨袋的提手稳稳固定。“每月4000多元,不用再外出打零工了。”这位曾四处漂泊的农村妇女微笑着说。不远处,政府设立的职工子女托管中心里,她的孩子正在安静地写作业。

六年前,当宝武集团工程师第一次带着吨袋样品来到这个山区小镇时,村民们的眼神充满怀疑。一个薄袋子能装上千斤货?山区也能造工业品?

如今,在胜利镇的山间平地上,总投资1.5亿元的宝耒集装袋拉丝织布项目正进入设备安装关键阶段。湖北省宝耒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技术工程师苏建利站在崭新的拉丝机旁介绍:“7月底所有设备安装完毕,第一条生产线年产4000吨产品”。

小吨袋转动大产业。大别山麓,飞舞的“吨袋”正改变一个小镇。

破茧:吨袋“织”出胜利新图景

胜利镇地处湖北与安徽交界的大别山南麓,自明代起便是军事要塞和商贸重镇。然而,山区耕地有限,农业生产落后,当地农民收入长期依赖外出务工。2016年,一场特大洪灾让胜利镇陷入困境。

“结对帮扶罗田的宝武集团立即行动,捐赠1000万元建设‘武钢新村’,安置了320户受灾群众。”胜利镇党委书记罗富回忆道。但安置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是如何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宝武集团结合自身产业链需求,发现吨袋——这种柔性集装袋在物流运输中需求巨大。2019年,在宝武集团“牵线搭桥”下,湖北宝欣包装材料有限公司落户胜利镇。

村民的疑虑接踵而至。“一个薄袋子能装上千斤货?山区也能造工业品?” 面对质疑,宝武集团投资建造首座示范车间,并安排工程师现场指导生产,同时承诺收购一半以上的产品。

“订单已经排到了4月份,其中60%是老客户。”湖北宝欣公司副总经理付敏站在宝欣吨袋产业园车间介绍。这个去年12月投产的产业园占地40亩,拥有两条自动化裁剪生产线。

从最初1个扶贫车间起步,如今胜利镇已建成13个村级生产车间,2023年公司总产值达2700万元,创造税收300万元。在武钢新村产业园,缝纫车间主任董亚玲正手把手指导新员工方九英操作缝纫机:“多练练就有信心做好。”

聚链:200万“降本增效”促进产业蝶变

时间回溯。2024年11月14日,胜利镇洛家畈村,大型机械轰鸣作响。总投资1.5亿元的宝耒集装袋生产项目正式破土动工。这个由村企共建的项目,标志着“吨袋小镇”向全产业链迈出关键一步。

“现在安装拉丝机基本完成,圆织机一周内装好。”七个月后,技术工程师苏建利在明亮的新厂房内指挥设备安装。26台套总价值1800多万元的圆织机、拉丝机、吊带机陆续就位,7月底将完成第一条生产线安装。

该项目落地后,湖北省宝耒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将与湖北宝欣形成上下游配套。“每年可降低生产成本200多万元,”胜利镇党委宣传委员胡亚龙说,“有效延长吨袋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

在巴源村吨袋车间,工人周丽霞一边照顾三个上学的孩子,一边工作:“一个月三四千元,很满足。”2022年,该村整合帮扶资金460多万元建设标准化车间,与宝欣公司开展村企共建。

车间主任董亚玲介绍:“目前40多人,每天生产500至1000条吨袋,订单排到10月份,供不应求。”

一业兴带来百业旺,吨袋产业带来的资金流、信息流,吸引外来企业和本地村民陆续办起蔬菜种植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厂、制衣厂。

胜利镇整合13个村级车间分品类生产吨袋,下一步将实施全产业链布局。从原材料生产到产品加工、物流运输、线上电商服务,直至吨袋制品回收利用的完整体系正在形成。

立标:15%返乡率托起“吨袋小镇”扎根胜利

行走在胜利镇各处,蓬勃的产业景象颠覆了人们对山区乡镇的固有印象。

固基河村级生产车间里,正在打包吨袋的钟秀英笑着说:“以前在外地打工,现在不用出远门了,感觉跟大城市白领一样。”

“吨袋小镇”的崛起创造了435个稳定就业岗位,工人月平均工资3500元,熟练工近7000元。更令人惊喜的是,它吸引了约15%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

2023年9月22日,宝武“组团式帮扶”示范项目——“吨袋小镇”正式揭牌。宝武高层在揭牌仪式上指出:“这是实现跨单位协作、互促共赢的产业生态圈帮扶工作模式的有益探索。”

胜利镇的实践与黄冈市“项目建设年”战略高度契合。今年1—5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0.7%,居全省第6位,工业投资连续17个月正增长。全市正谋划亿元以上工业项目861个,其中14个重点项目拟争取纳入国家及省级规划。

“吨袋小镇的探索告诉我们:打开‘思想之窗’,方能跑出转型发展‘加速度’。”湖北省乡村规划研究会副会长周胜利这样总结。胜利镇不盲目追求招商引资数量,而是用招商“减法”换取企业效益、投资质效的“加法”,最终算出市场活力和经济运行的“乘法”。

在武钢新村产业园,宝欣公司董事长黄永祥站在新投产的生产线前充满心:“2024年产值6000万元,冲刺2025年底达到1亿元产值 。” 这个目标背后,是宝耒集装袋项目投产后5000万元年产值的加持。

宝耒集装袋项目厂房外,最后一批设备正被吊装进场。技术工程师苏建利指着崭新的涂膜机说:“等这条线上轨稳定,我们就计划上第二条线”。

黄冈市委六届六次全会提出“在该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胜利镇用行动作答。从输血到造血,从帮扶车间到产业集群,山区的吨袋年产能即将突破五百万条。胜利镇党委书记罗富表示:“将立足吨袋产业,做好服务文章,把吨袋小镇打造成知名产业名片”。


记者手记:   选对路子加油干

项目是发展的载体,更是“项目建设年”的核心战场。

胜利镇掀起了抓“吨袋产业”的澎湃热潮,激荡着大干快上的发展气场。

小吨袋转动大产业,迎来大发展。一个看似普通的工业耗材(吨袋),在一个山区小镇落地生根、发展壮大,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支点,展现了当地产业选择的精准性和“无中生有”的智慧。

胜利镇的实践告诉我们: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生命线,更是省际节点镇挺起发展脊梁的硬核支撑。在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征程上,只要选对方向,真抓实干,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每一个省际节点镇,都可以是活力迸发、辐射周边的战略支点。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邹德祥 通讯员朱胜刚 陈钦 胡亚龙 熊应彪

编辑:何斌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a/10210/202507/2e341350a6b3a7556bd004910f992cd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