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服务和融入湖北支点建设大局,大力实施文化创新发展行动,系统整合我市好山好水、好文化、好物产等比较优势,加快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7年旅游综合收入达到750亿元,2030年达到1100亿元,加快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鄂东门户,为全省培育万亿级的文化旅游支柱产业贡献黄冈力量。
一、实施文化领航行动
打造红色文化重地
在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中塑造“党史中的黄冈”文化品牌,弘扬大别山精神,加强研究阐释传播。激活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园区等重要红色文化标志性场景,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
打造东坡文化高地
串联东坡赤壁等文物古迹和遗址遗迹,推进“东坡行旅”文物主题游径黄冈段项目建设,推出“跟着东坡游黄冈”“遇见东坡”等东坡文化主题研学游线路。
打造多彩黄冈文化标识
持续加强药圣李时珍、活字印刷毕昇、京剧鼻祖余三胜、地质之光李四光等历史名人和麻城移民故里、英山云雾茶、浠水杂技、武穴匡山西游、黄梅禅宗、黄梅戏娘家、黄冈(中学)教育等的艺术性展示和具象化表达。
二、实施文化资源保护传承行动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加强文物、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非遗民俗等文化遗产保护,构建黄州历史城区和黄州、蕲春、黄梅城市史迹群“一城三群”保护格局。推动东坡赤壁、李时珍墓等省级文化遗址公园保护利用。建设黄冈非遗数据库。
推进资源活化利用
做好革命文物连片保护、整体展示和文旅融合文章,打造“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的引领样板。用好中华经典传习所品牌。
三、实施文旅品牌焕新行动
构建“1515”文旅品牌矩阵
擦亮黄冈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世界级品牌,建设5家知名旅游景区,创建10家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打造50家特色精品景区、旅游休闲街区、夜间消费集聚区等。
推出精品旅游线路
以全省“赤黄红”线路为引领,串联东坡赤壁、红安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七里坪长胜街等重要节点景区,打造成为国际精品旅游线路。
打造武汉都市圈文旅名城
发挥教育文化、红色文化和东坡文化等比较优势,进一步挖掘滨水休闲、康体娱乐、城市夜游等潜力,打造成武汉都市圈特色休闲度假、研学旅游城市。
四、实施文旅产业链态融合行动
培育壮大文旅企业
打造10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旅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文旅企业。围绕文旅产业链招商,力争五年内实施10个10亿元级、20个5亿元级、100个亿元级文旅项目。
加快文旅数智融合发展
推出智慧旅游、沉浸式演艺、VR大空间交互和云旅游、云演艺、云娱乐、云展览等新业态融合项目。
做大做强东坡庙会平台功能
创新“东坡庙会+”新业态,推动“文旅+百业”“百业+文旅”跨界融合,大力发展乡村、度假、康养、消暑、研学、冰雪、低空、工业旅游等业态,擦亮黄冈半程马拉松、乡村铁人三项公开赛等赛事活动品牌。
融合“庙会三宝”多元要素
打响文化小剧、文创产品、黄冈美食等“庙会三宝”品牌,以东坡外滩国家级文化和旅游夜间消费集聚区品牌为引领,培育一批“三宝”集聚地、演艺新空间等特色夜间消费新空间。
五、实施文旅服务提质行动
完善高效旅游交通体系
优化旅游交通服务体系,畅通客流进出快通道,打造主城区、麻城、黄梅三大游客导入端口,争取增开省内及环大别山周边高铁列车频次,打通多彩旅游路县域边界微循环。
推进多彩旅游路服务设施提档升级
推动市县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常态化开展多彩旅游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完善旅游标识系统。
推动游客服务体验提档升级
开展以游客为中心的旅游服务监测和质量评价,建立健全旅游投诉快速反馈处理机制,加强文化旅游业人才队伍建设。
六、实施文旅形象提升行动
构建文旅宣传营销矩阵
围绕“大美黄冈 此心安处”文旅宣传语,实施全媒体宣传矩阵营销策略,不断提升黄冈文旅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
加强活动宣传推介
结合重大文旅活动和“春赏花、夏避暑、秋观景、冬康养”的四季主题,加大文旅产品和项目推介力度。
持续巩固宣传引流效果
与全国知名旅行社头部企业、OTA平台深度合作,推进游客互送、线路互推、导流宣传。提升入境旅游便利化服务水平,开设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商店。
七、实施优质文化惠民行动
实施文化精品工程
年均打造1部文艺精品力作,新创、打磨提升、复排一批重点剧目,创新推出100部左右的黄冈文化小剧。
丰富城乡文化活动
每年开展文化惠民活动1200场次以上、农村公益电影放映40000场左右,组织开展“村晚”、广场舞等文体活动100场以上。
提高文化设施质效
构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提供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及错峰延时服务,打造“主客共享”的文创消费、文旅跨界融合新型文化空间和公共文化服务新场景。
编辑 | 周红柳 初审 | 陈子恒 终审 | 商中胜
来源 | 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 黄冈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