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力实施美丽湖北战略,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力争到2027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省控(含国控)断面优良比例达到考核目标要求,保持黄冈长江干流水质Ⅱ类;到2030年,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黄冈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扎实推进长江高水平保护
白莲河流域按照“一河一策一图”开展治理
开展七大专项治理
2025年全面完成1168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销号任务,到2027年消除全市39个劣Ⅴ类湖泊,加强白莲河库区流域水污染防治,确保水质稳定达到Ⅱ类,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实现船舶污染物处置闭环率达95%以上,恢复湿地植被30公顷,恢复鸟类栖息地20公顷,水土保持率分别达到81.45%。
守牢生态安全屏障
科学推进国土绿化,防范和应对外来入侵物种危害,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到2027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0.8%,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数保护率达到77%以上。
二、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浠水县布局10个新能源重卡充换电站
通过“油改电”转型降低空气污染
巩固提升水环境质量
确保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到2027年,市级水网工程覆盖度力争达到70%,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保证率达到90%以上,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75%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70%以上。
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持续实施年度350个大气污染治理项目,到2027年,全市环保绩效B(含B-)级及以上和引领性企业达到30家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基本消除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
逐步净化土壤环境质量
到2027年,完成6个重点县(市、区)溯源并开展整治,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4%,优先监管地块土壤污染管控率达到100%,地下水国控点位Ⅰ—Ⅳ类水比例保持基本稳定。
三、全面推动美丽系列建设建设美丽城市
健全城市绿道网络,推广绿色建筑,积极推动生态社区建设,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升数智治理效能,到2030年,黄冈市城区建成美丽城市。
建设美丽乡村
推动农村宅旁、村旁、路旁、水旁绿化,实施村庄微改造、精提升,推动小城镇宜居住房建设,到2027年,全市美丽乡村整县建成比例达到60%以上,累计自然村垃圾分类覆盖率70%。
建设美丽山川河湖
到2027年底,实施森林质量提升20万亩,完成林分林相改造66万亩,美丽河湖建成率达到40%左右。
四、大力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能源结构转型:黄冈赵家潭90兆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全容量并网投产
推动重点领域绿色转型
到2027年实现新增磷石膏年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超过1000万千瓦、占比达到57%,全市新增新能源公交车100辆,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84.5%。
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
建设绿电工厂、绿色园区,推进重点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流通、消费体系,推动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加强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推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推进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建立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进白莲河流域水资源、文旅资源可量化、可交易、可变现,发展“河湖+”融合发展产业,支持红安、英山县等地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及“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深化环境权益交易
开展新增企业碳履约工作,积极推广碳配额质押贷款,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深化排污权交易体系建设,到2027年,建成较为完备的排污权市场化交易机制。
五、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
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引导各类资本参与环境治理,发挥志愿服务组织作用,组织发动群众参与美丽黄冈建设。
提升生态环境监管能力
建设高水平的黄冈市智慧环保云平台,形成科学、独立、权威、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科技攻关,推行远程立体监管和实时精准执法,打造生态环保铁军。
抓好环保督察问题整改
一体推进历次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国家长江警示片披露问题、自然资源资产审计问题、省委巡视发现问题整改。
编辑 | 陈爱武 初审 | 陈子恒 终审 | 商中胜
来源 | 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 黄冈市融媒体中心